摘要:法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由基础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构成,基础能力包括自主认知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学年论文作为毕业论文写作前的正规训练,其写作效果能够直接反映写作者的创新能力程度。本研究以名法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创新能力与学年论文写作质量间的关系。调查数据显示,写作主体学生基本认知的不足、实践运用能力差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欠缺制约着其学年论文的具体写作;而欠缺学术写作的规范训练则导致其学年论文的写作不规范。法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也要学生有意识地去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学年论文;法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法学创新人才;
基金项目: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BY65)
一、引言
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基础阶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则将法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具备是其成为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各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有所差异。就国外而言,学术批判、辩论、陈述和沟通及本科生参与科研是国外大学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中本科生参与科研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国内则将本科生参与科研通过教学环节设置和竞赛作为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前者主要包括“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后者则以“挑战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类学科竞赛为主。其中学年论文在整个教学环节设置中位居“承上启下”位置,通过“课程小论文”的前期训练,使得学生积累一定的研究意识,再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平稳过渡到毕业论文的撰写。
何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有多重内涵和范畴,学者们的表述各不相同,但都强调创新是“无”,即主体能够创造出之前没有的,可见创新的本质在于“新”。具备创新能力的应有之义即是能发现别人所发现不了的内容,而这种“新发现”只有建立在对大量事实与材料的研究基础之上才能产生。科研的含义之一即为“探究”,本科生参与科研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一个亲身了解、体会创新、原创性工作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战胜困难的毅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培养是包含在科研能力培养之中的,通过参与具体的科研实践以达到创新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法》及《学位条例》的相关规定中。西北政法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法学本科生参加科研的平台主要由教学设计和课外活动构成,包括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堂小论文、案例教学和经典文献阅读等形式组成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暑期社会实践、书评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辩论赛和“挑战杯”竞赛等组成的课外活动。从分析我校多样的法学本科生参与科研途径可看出,这些参与绝大部分落实到最后只有两个字:“写作”,而“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由此可见写作能力在所有科研参与途径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创新能力的一般含义、本科生参加科研的相关论述和我校本科生参加科研的实际,本文将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界定为:学生主体在自主认知指引下,注重法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具备的实践运用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其中主体的自主认知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则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
法学本科创新人才作为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中的一部分既遵循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一般规律,也有其作为独立学科的法学教育特性。截止年1月31日,通过中国知网同方数据库的全文检索方式发现:目前研究国内外本科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相关文章有余篇,但研究法学本科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文章寥寥无几,直接相关的不足10篇,通过调研学年论文的写作质量来研究法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则为零篇。西北政法大学作为全国首批“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法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陕西省内法学专业为数不多的开展学年论文的学校之一,在新背景下如何提高本校的法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课题组组织了本次“学年论文写作与科研能力培养”调查,基本情况:调查时间为年12月22日至年1月7日,调查对象为西北政法大学大三本科生,调查方法为随机抽取校内五个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刑事法学院、经济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和国际法学院)和公安院大三学生。共随机发放问卷份,回收问卷份,剔除无效作答问卷后,有效问卷为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9%。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频数分析法、交叉表分析法和X2进行数据分析与报告写作。
二、创新基础能力创新不是凭空而生的,是经过一步步积累之后的质变。法科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理应通过提升基础能力来最终实现其创新能力的具备。基础能力包括三部分:基本认知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调查中发现法学本科生在这些能力掌握上存在三个问题:
(一)基本认知不足基本认知能力包括了解自身在大学中应培养能力的认知、对科研能力的认知和对自身学科的认知。被调查者在基本认知上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漠视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关于本科生能力内涵的界定国内外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均包含有学术研究能力或近似此表述的能力。“法学学术论文,就其性质而言,属于论文中高级别的具有创造性的论文”。因此“学术研究能力”的本质内涵就是创造性的研究能力,属于创新能力之范畴,是大学生需培养的能力之一。在被问及大学生需培养哪些能力之时,居首位的是社会实践能力(占88.2%),61%的同学认为大学生需要培养“学术研究能力”,有近四成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无需培养此能力,这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待学校有关制度的知晓和学年论文写作的态度。如表1所示:“学校有无奖励机制”一题,明确肯定“有奖励机制”的构成比重中,67.1%的人认为大学期间应培养学术研究能力,32.9%的人反之;很重视学年论文写作的构成比例中也是如此,62.2%的人认为应培养学术研究能力,37.8%的人认为不应该。
表1“学术研究能力认知”相关交叉表
应否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应该
不应该
学校有无奖励机制
有
67.1%
32.9%
对待学年论文态度
很重视
62.2%
37.8%
二是科研能力认知片面。在被问及“科研能力具体内涵时”,“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外语能力”获选比例最低,分别是48.0%、41.1%和23.8%,三项比例均不足50%。所给选项中的八项能力均是科研能力的具体内涵,但超50%的人并未理解到位(见图1)。文科生的大多数成果是以论文写作表达的,其中有真知灼见的论文则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提炼与总结,外语能力在做比较研究中则不可或缺。造成这种理解偏差的可能原因是平时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忽视导致,因为不熟悉所以不了解。
图1科研能力包括哪些能力
三是学科意识弱。“法律职业者在从事某项具体法律活动时,多带有探求问题解决途径的研究性质”,法学这一学科的突出特征之一即为实践性。法学研究上更注重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性质、法律解决或者是社会问题的合法解决途径。这也要求法学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比其他学科更加重视研习现实世界中的法律实际运作情况。但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忽视了自身专业“法学”本身的学科特征,这表现在:(1)在问及“科研能力包括哪些能力”时,“社会实践能力”所选比例位居倒数第二,为41.1%(见图1);(2)“使用哪些数据库或网站资源”一题中,仅有22.5%的同学选择“中国裁判文书网”,两个外文数据库“Westlaw”和“LexisNexis”使用总比例则不到10%,“中国知网”依然是“一枝独秀”,占比高达87.6%;(3)当问“论文撰写之前的社会调查(含文献分析)情况”时,仅有20.8%的同学“认真进行了社会调查”,28.4%则“应付性完成了调查任务”,最高比例则是“未调查,认为没必要”,占38.9%。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调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度重视现实世界中的法律运作应是法科生的专业本分,但在调查中绝大部分同学直接忽视了这一学科特征,“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实际发生的法律判决,本是很好的具备实际说服力的论文写作素材但被忽视;外文数据库作为对比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不二选择,也被忽视;“论文撰写之前的社会调查”也显示出法科生对自身专业的认知忽视。导致这些现象可能是前述所示的对科研能力认知不全面和忽视学科特征所致。
(二)实践总结提升能力差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通过自身参与来分析现实社会,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过程。社会实践全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实施阶段3.总结、升华阶段。第3阶段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社会实践成果能否巩固与发展,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应该说作为最后一个环节的总结升华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实践的体验只有经过内化,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其作用才会是持续的。”然调查显示,被调查者并未真正理解“实践”的内涵和意义,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实践后不重视写作总结。在“大学生需培养能力”中居首位的是“社会实践能力”(88.2%),这充分说明绝大部分同学重视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体现在74.6%同学参加过暑期实践活动;但数据显示仅有29.4%的同学既参加了暑期实践活动,也撰写过调研报告;高达70.6%的同学仅参加暑期实践活动而不撰写调研报告(见表2)。参加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的实践,通过自身参与获取的实践真知如若不通过系统深刻的思维表述以用于指导日后实践,所参加的实践活动也会事倍功半,调查反映出绝大部分同学“注重参加但忽视参加过后的总结写作”,从深层原因来看,参加者可能只是热热闹闹走过场,把实践当成集体活动,并不在意收获什么,根本原因则是对“社会实践”这一活动理解不到位。
表2暑期实践活动调研报告撰写
调研报告
撰写
未撰写
暑期实践活动参加者
29.4%
70.6%
二是认知尚未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够看出一般人看不出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获得创新成果,“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发现问题是创新活动的开端”,同时发现问题也是学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调查中74.4%的同学认为“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这74.4%的同学具体到学年论文的写作实践中,仅有20.6%的同学在选题之前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了前人研究的不足,其余同学中,47.4%的查过对选题比较熟悉,32%的同学在选题之前则纯粹不查资料;即79.4%的同学认可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未转化成学年论文的写作实践。“发现问题”这一认知完全可以实际参与到选题之前的查阅资料实践中,但调查显示发现问题的认知转化为写作实践尚有一大段的参与距离。
(三)学术研究能力欠缺学术研究能力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中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是学术研究能力的基础,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创新性活动,是在对基础知识更深层次内涵和外延的重新组合、交融、变化和发展。“学生只有在积累和掌握了广博丰厚的知识,深刻认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才有可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具备是资料阅读和发现问题的前提;归纳能力则是写作中整合相关研究资料所需要的;表达能力是对学术研究前期工作的一个最后呈现,即学术论文的写作。表达能力是对学术研究能力中前三个能力的综合运用,非常重要。调查中发现学术研究能力的欠缺直接制约着被调查者的论文写作。
学术研究能力作为学术论文写作之前的能力积累,体现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在“文献查找遇到的困难”一题中,如图2所示,占比最前的“阅读和筛选能力欠缺”(58.9%),将近60%的同学有此困难。“阅读和筛选能力”即是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含义之一,这说明大部分同学欠缺批判性阅读的能力,这也反映在其检索情况的自我评价中:42.5%的同学认为自己“检索到了大量文献,但有价值的不多”,可能原因就是这些同学并不会批判性的阅读文献,以致在阅读过程中难以发现有价值的资料。
图2查找文献遇到的困难
学年论文的整体写作则是对其学术研究能力的最好检验。图3显示,“学年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中,排在前四位的是“缺乏专业理论知识”(49.5%)、“没有写作思路”(43.0%)、“不会整合资料”(39.0%)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够”(32.0%)。这四项困难分别折射出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批判性阅读能力不佳、归纳能力欠缺和表达能力不足。
图3学年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总体来说,学生的自主意识不强,自身基础能力不足,这也体现在对学校科研奖励机制的忽视和具体参与科研的形式中。
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保证。据了解,我校学生手册中明确规定了科研相关奖励机制。然调查显示,仅有21.5%的同学认为我校对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有奖励,19.1%的同学明确表示我校没有奖励机制,59.4%的同学则持“不知道”态度。此种现象说明了学生对参加科研活动的不重视,学生手册是新生入学时人手一本发放到个人手中的,大一至大三学年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时均会有创新学分计算,按常理来说,大家不可能不知道。奖励机制受忽视的可能原因是学生认为创新学分与自己无关,自己也不会去申请,渐而久之就遗忘了科研活动的奖励机制;深层次原因则是认为本科期间自身参加科研活动可能性不大,所以就不去白癜风哪里治疗北京权威白癜风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