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金融学前沿论文速递”第篇推送
选文:孙欣钰初审:孟令浩复审:张斌终审:甘顺利编辑:曹立群
仅用于学术交流,原文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发刊所有
原刊和作者:
AmricanEconomicRviw年11月
BntlyMacLod(ColumbiaUnivrsity)
MigulUrquiola(ColumbiaUnivrsity)
摘要
层级现象(stratification)是竞争性教育市场的一个典型特征,可以由优秀同学偏好所解释。学习的外部性使学生在意其同学的能力水平,并导致学校间按能力进行排序。本文揭示了当毕业生使用所毕业的院校来标榜其自身能力时,对学校声誉的在乎就会内生地产生优秀同学偏好,并由此导致学校的层级现象产生。对学校声誉的在乎也能解释一些令人费解的趋势,包括学生对入学考试投入的增加和在大学期间学习时间的减少。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层级现象是竞争性教育市场的一个典型特征。一些理论研究通过引入同伴效应(prffcts)来解释层级效应,认为学习的外部性会使得学生在乎同校同学的能力,导致学校之间根据学生能力来排序的这一均衡出现。
本文的贡献在于,证明当毕业生使用所毕业的院校来标榜其自身能力时,对学校声誉的在乎可以内生地产生优秀同学偏好,并由此导致学校的层级现象产生。此外,还揭示了学校声誉的竞争也能解释教育经济学实证研究中发现的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
声誉效应在竞争市场中的重要性由Fridman()和Akrlof()提出,他们预测声誉好的公司会扩张和获得市场份额。这一点确实在很多消费品市场看到,但教育市场则经常呈现出不同的模式。Bound,HrschbinandLong()指出,尽管大学申请者的人数自年代以来几乎翻番了,但精英大学的规模非但没有扩大,反而越来越“挑剔”。这导致家长和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准备入学考试,由此陷入被RamyandRamy()称作“幼儿竞争”(rugratrac)的可能是很浪费的投资中。那么,为何好的大学会选择精英化教育而不是扩招呢?
正如EpplandRomano()证明的,与同伴效应有关的竞争确实会使得好学校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学生是否在更“挑剔”的学校中学到更多?这方面的证据却不明确。例如Abdulkadiro?lu,Angrist,andPathak()仔细分析后就指出几乎没有影响。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能力没有显著影响,那为何学生还这么在意同伴呢?
此外,BabcockandMarks()发现,过去几十年中,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变少,各层次的大学都是这样。为何学生进大学前的努力在增加,而进大学后的努力却在下降?
IDEA和基本模型
本文通过一个简单模型来解释上述事实。初始能力不同的个体进入大学并获得技能,他们能在竞争性的劳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技能。技能由学生的先天能力、在校的学习努力和大学的附加价值所决定。此外,如果学校很“挑剔”,学生会投入“应考”努力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采用Bound,HrschbinandLong()的假设,“应考”努力——与学习努力相反——并不能提高技能。
这一模型的特点是没有同伴外部性;唯一引入的非完备性是个体能力无法直接观测。模型的结果是,雇主会使用任何可以观察到的技能信号,包括个体毕业院校的声誉。本文定义大学声誉为其毕业生能力的分布。大学的声誉不仅是大学价值附加值的函数还是其学生能力的函数。
本文表明在这一模型设定下,个体更喜欢有好声誉的大学;也就是说,个体表现出对优秀同伴的内生偏好。这有两个含义:首先,因为学生可以通过考入一所声誉更高的大学来影响市场对其能力的评价,学校层级可降低其在学期间的努力。这种情况在各种声誉层级的学校都会发生,例如,如果存在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层级,那么,仅仅有好学校存在这件事,就会对差学校学生的能力具有信息含量。这些结论与Holmstr?m()职业生涯模型一致,基本思想就是在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反映了市场对技能的最优估计。如果市场有不完备信息,那么个体就有动机现在付出努力以提高未来收入。这一动机的强度会随着市场对技能估计精度的提升而降低。相反,对一个好大学的渴望会使学生投入更多应考努力以通过入学考试。简而言之,对声誉的考虑产生了两种扭曲行为:录取前过多的应考努力,以及录取后过少的学习努力。
其次,学生希望与优秀同伴为伍的渴望使得学校有动机精挑细选和保持小规模。本文将这称之为“反柠檬效应”(anti-lmonsffct),因为它与Akrlof()著名的“柠檬效应”相反。这两种现象都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在“柠檬效应”模型中,高质量车的出售者为了不与低质量车为伍选择退出市场。如果模型中有声誉存在(其出售的车都是高质量的),高质量车主会留下来,进一步发展壮大,主导市场。在教育市场中,学校有动机进入市场并通过选择最优秀的学生来获得声誉。此外,有好声誉的学校会选择保持小规模。
研究设计和创新
许多商品市场有一个特征:如果买到的产品是劣质的,消费者可以退回或者要求赔偿。但是,如果一个学校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家长并不会让学生退学重新考,也不太会起诉。考虑到学生无法直接与学校签订质量合同,他们的判断只能依赖自己对学校服务质量的期望:换句话说,依赖学校的声誉来做选择。
本文提出了包含声誉效应的完全竞争教育市场模型。推断从假设劳动力市场能有效地使用学校信息以推断学生的能力开始。关键的假设是学生和雇主都关心学生的技能,但技能不能被完全观测。
本文有两个主要的结论。第一,对声誉的考虑既能阻碍也能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对声誉的竞争会降低对低附加值学校的需求,这对努力学习产生了意料之外的结果。例如,学生录取前过多的应考努力,以及录取后过少的学习努力。第二,对声誉的考虑使学校有通过学生的特征来建立学校声誉的动机(反柠檬效应)。这就导致了学校竞争排名以及顶尖学校不扩张。
研究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揭示,限制学校挑学生的政策可以提高学校市场的效率,降低入学门槛、让学生自由选择——与美国特许学校的设计思路一致。但学校挑选学生也有好处,例如,如果能力信号使得特定的教育投入更好地与学生配对,并且在劳动力市场产生更有效率的配对,那么它就有社会价值。这两种效应孰优孰劣,有待未来研究。
更一般的,本文结果表明所毕业的学校是有信号作用的,而非Spnc()模型中简单的受教育年限。本文模型虽不够完善,但揭示了竞争和个体动机的复杂关系,也解释了为何设计有效的教育市场是如此困难。
未来还有另一研究路径。本文假设学生事前是同质的且面临相同的努力成本。如果学生的应考成本不同——例如,富裕家族应考成本更容易负担——那么学校的录取就会有利于一些特定群体。这意味着录取标准应该根据群体特征做出调整。
最后,本文考虑的是大学通过其毕业生的能力体现声誉。更一般的,学校的声誉是多维的,正如各种排名所显示的,各方面权重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排名结果。因此,探析学校声誉和教育市场竞争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原文:
MacLod,BntlyandMigulUrquiola,,RputationandSchoolComptition,AmricanEconomicRviw(11),-.
查看摘要或原文
本“国际顶级前沿”系列搜索方法:鐧界櫕鐤?濡備綍娌荤枟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ソ鏂规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