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毕业论文的指导个

序言

长期以来,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问题一直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暧昧不明的位置。一方面,高校开展的科学研究活动极少有本科学生参与,顶层制度设计中也忽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另一方面,由于研究能力是创新的基础,为了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又迫切需要加强本科生的研究能力。而倾向应用型发展路径的地方本科院校,对这一问题更是采取忽视或否定的态度,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地方本科院校只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就可以,研究能力的培养是研究型院校和研究生阶段的事”。平心而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否一定对立呢?在我看来,研究就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或事物之间的规律,研究能力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构成了促进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但能帮助本科学生更好地学习与运用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能使他们在就业与创业竞争中仍保持创新优势。因此,引导本科生树立研究意识,从事一些研究活动,通过研究培养其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方法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它落实在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要协调各方各面的力量与机制,需要社会、学校和高校教师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毕业设计是集中训练本科生研究能力、展现其研究成果的关键环节,故本文试图以文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个案为基础,探讨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的具体过程和基本策略。

一、研究前的准备:教学基础与导师制度

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是研究实践中形成的,但对研究的意识和兴趣、基本的研究能力与方法以及有利于研究的环境与条件等是从事研究前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为此,要在较为宏观的视野中做好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的准备工作。

首先,本科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应扎根于日常教学之中,若能在教学中落实时下推行的研究性学习、协商式教学等理念,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从学生的学出发,突出了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遵循“在阅读和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和实践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路径;强调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激发其参与知识建构、形成独特观点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协商式教学则立足于教师教的角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建构,学会自我选择与取舍,而通过加强自主选择能力的训练过程,本科生将逐渐提高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造就研究所必需的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等思维品质。

其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从事研究所需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除了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拓展研究视野之外,还需要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范式和特定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中,论文写作课程作为培养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的基础性课程要成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这一课程,除了教给学生撰写研究性文章的基本技巧之外,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流程和研究方法。

第三,为了让本科生较早接触科研实践,形成科研敏感度,养成基本的科研素养,有必要实施导师制。导师制的实施时间,应从大二开始。此时,学生已掌握了基础性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兴趣点,也对各位老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有了一定了解,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选择、确定合适的指导老师。在导师的个别指导下,本科生接受基本的学术训练,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基础研究工作,逐渐形成基本的研究能力。

下面,结合我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谈谈如何围绕教学与导师制两个层面做好关于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的基础性准备工作。

毕业论文指导情况简介:

我从事高校教学十二年,先后共指导过约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与我的教学和科研密切相关。或是所教课程内容的延伸,或是个人科研项目的分叉,或是两者融合后的新问题。在我去年指导的十篇毕业论文中,有8篇是我在海外华文文学、美学概论课程中所指导的课程论文的自然延伸,也和我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华文文学的跨语境传播”有呼应关系。

在此列举其中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毕业论文作为个案,对教学与导师制的作用做一些具体探讨。其中一篇探讨的是“刘以鬯对王家卫的影响”,涉及华语文学与电影的互动关系,学生后以优异成绩考上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研究生。另一篇研究的是“豆瓣电影评论”,观照新媒体时代电影评论形态的新动向。前者属个案性微观研究,后者属以资料整理为基础的宏观研究,都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写出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教学基础和导师制实施情况:

1、我的教学和科研一直结合比较紧密,因而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上,我改变体系化论文化的组建方式,以问题和主题形式重新结构,方便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上,引进协商的理念,改变教师一言独大的讲授方式,通过讨论和对话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考核方式上,改变一考到底的单一模式,允许学生以文献查找和整理的结果作为期末作业,以培养学生查找文献、整理文献的基本研究能力。此外,我还开设了文化研究方法与毕业论文写作等选修课程,让学生熟悉基本的研究流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引进最新的学术思想与前沿动向。

2、本科生实行导师制于我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已是共识,但因配套政策及待遇尚未启动,落实这一制度主要依靠老师一己的热情和力量。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个人科研的需要,我与部分学生形成较为密切的联系,客观上成为了他们在生活、学习和研究上的导师,并完成了针对本科生的较为合理的科研训练流程。大一期间,要求学生多听学术性讲座;教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并要求以所学专业课程为基础进行广泛阅读、撰写读书笔记、定期召集主题讨论;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了基本的研究能力。大二至大三期间,指导学生学习特定研究领域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研读专题性的文献与著作;要求学生参与校级以上创新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指导学生进行学期论文或课程论文的写作。通过训练,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特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大四阶段,继续开拓其学术视野,让学生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指导撰写学术论文并推荐发表;精心选题,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总结分析

1、为了培养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教师必须坚持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并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反思能力和前沿意识。如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挑战已有的定论;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有探索精神,对最新科学研究动向有持续







































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白癜风专家在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cksl/42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