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届图片摄影本科毕业作品
摄影专业本科生要不要写论文?
对很多高校老师来说,每年的五月份都有几天欲说还休的面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无奈任务,相当一部分论文实在是不堪入目,甚至可以说是惨不忍睹。看着眼前一摞摞格式混乱、逻辑不通、七拼八凑的名为毕业论文的打印材料,相信不少人与我一样看得心烦意乱,看得灰心丧气。同样,对于不少同学来说,写论文也是一个了无生趣甚至苦不堪言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摄影专业写论文是多此一举,甚至抱怨说学校乃至国家为了显示素质教育的面子工程而故意难为自己。摄影更重要的是发现、记录和呈现,学好技术,熟练掌握器材和软件就足够了,论文是那些喜欢读书和思考、有志于学术研究的极少数同学的事情。
摄影本科生该不该写论文?论文究竟是不是摄影学子的必要技能?这个话题已然所以成为不少学生和老师眼中一个煞有介事的命题,一方捶胸顿足,一方又不屑一顾。虽然大学阶段不再被认为是所谓的基础教育,但事实上在很多人眼里依然是重要的打基础的四年,特别是对于摄影专业来说,大学更多的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时期,而论文则是“学术论文”的简称,是学术研究的产物,似乎并不必然地属于“基础阶段”教育。
当然,很多老师发出“还不如不写”这样的感慨基本都不过是气话,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意。就连郭德纲都说“相声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了,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掌握技术技巧那么简单。不过,虽然都认同“拼文化”,但还是有些摄影教师自己都并不太认同本科生一定要写论文,“文化”可以在平时的读书,在课堂教学,在思考社会和参观展览等不同形式的学习中慢慢积累。摄影界特别是中国当代摄影圈重技术重器材轻理论轻文化的现象历来被圈内外所诟病,但本科阶段是否有写作论文的必要性仍然言人人殊。
要求摄影专业本科生写论文到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环节,还是如同共享单车那样仅仅是教育主导者的一厢情愿?本科生和论文怎么就变成了我们大多数人如鲠在喉的俨然两个对立性概念?显然,单纯追究学生的问题,指责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态度不端正是不客观的。本科生要不要写论文这个命题也的确牵扯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简单来说,这与我们对摄影本科生的定位,以及对论文的认知有关。我们必须承认,包括摄影在内,我国相当一部分本科阶段教育不过是基础教育的延伸,长期以来的应试型(包括中小学所谓的素质教育)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整个社会浮躁的文化生态和用人单位对于大学生技巧型、经验性的能力要求也让很多本科阶段教育越来越沦为高级的职业教育。
再者,如今的很多所谓“论文”也早已饱受诟病,再也不是曾经那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学术产品和脑力结晶。很多所谓的专家教授硕士博士尚且大量生产没有多少实质价值的论文甚至抄袭拼凑之作,要求本科生写论文的确就有些强人所难和底气不足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本科生如果要写论文,该以什么为标准?如果见诸很多学术刊物的论文都如此平庸甚至不堪,那我们还能奢求本科生什么呢?而且,我们对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即将其过于学术化和精英化了——当然,这也是很多论文投机者自我辩解的遮羞布。论文也分不同的类型、层级和容量,但本质要求是类似的,即明确的论点、扎实的论据和周密的论证。
一篇优秀的论文固然是深思熟虑和严谨求证的成果,但论文不应当成为绝对的目的本身,而是专业精深和素养进阶的重要手段。在感性的基础上诉诸理性,在具象、切片之中融入抽象、逻辑,以学术的角度思考摄影,以写作的方式不断完善,摄影的人文厚度、历史广度和艺术深度,正是来源于此。
所以回到命题本身:摄影专业本科生要不要写论文?当然需要。不论摄影长期以来的风气如何,也不论专业知识和技巧在当下短视的用人环境中如何吃香,以及今天的学术氛围和论文生态如何不堪,论文写作作为培养、检验和提升摄影学子的独立思辨能力,专业后劲乃至人文格局的构建,都是积极和必要的。这种积极性和必要性,既是对高校摄影本科教育提出了自上而下的要求,也是整个社会以及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的每一个摄影教育个体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