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这一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

家具油漆施工怎么做才最好 http://www.ganqif.com/gqxc/6079.html

校史

回眸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发展与变迁

(April.1~April.18)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教学的最后环节

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

也是检验学生学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

同济一向重视毕业环节的实践与应变能力培养

素以拥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著称于世

年4月13日

同济举行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会

开辟了检验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新途径

从创校初期的毕业考试与毕业实践

到逐渐体系化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模式

学校对毕业教学环节的不断探索与实践

促进了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

成为高质量培养与输送人才的重要保证

本期“历史上的这一周”

让我们一起回顾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发展与变迁

图:毕业设计答辩会(年代)

大学生除修满所需课程外,在毕业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已成为各国高校对学生的普遍要求,也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标志。在年的发展历程中,同济一向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对毕业环节的审核也十分严格。从创校初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考试,到逐渐体系化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模式的建立,同济不断加强和完善对学生的毕业考核,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特色,学校不断创新教学大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逐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探索出了具有同济特色的人才培养与毕业考核体系。

01

毕业设计(论文)的早期雏形

同济是19世纪末0世纪初期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结晶。在创校初期,同济仿照德国高等教育模式,不仅强调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并重,对毕业考核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标准,学生在修完各门课程且考核成绩合格的基础上,须通过毕业考试后方可获得相应文凭,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在初创阶段,学校对学生学业的考核以各类考试为主。当时的医科分为医预科和医正科,各阶段结束时均有一次考试。医预科以口试方式评议学生能否升入医正科;医正科则由各门课程教师带领学生施诊,考察学生是否已具备独立施诊的能力,然后再约期进行口试并评议成绩,各科成绩均合格者方可经校长审定后发给毕业文凭。年学校开办工科后,其学业考核与医科相仿,工科学生须参加工厂实习、掌握机器性能,完成各门功课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并最终通过毕业考试后才能顺利毕业。由于同济的考试制度严格、通过率低,早期的医、工两科毕业人数每年不过寥寥数人或仅有十几人。正因为如此,同济的毕业生人数虽然不多,但毕业后服务社会能力强、社会赞誉度高。

随着办学体系的完善,除毕业考试以外,学校逐渐出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校最早的毕业设计可以追溯到迁校吴淞的初期。7年因“三·一七”事件迁址吴淞并转由国人自办后,学校在沿袭德国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面向我国实际确立教育目标,除结合国内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外,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9年,工科教师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出了一批题目,要求土木科的学生或设计某处的石桥、铁桥和钢筋水泥桥的承受力,或设计某城的自来水厂、铁路等工程,以此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这一探索形成了同济早期毕业设计的雏形。年《同济大学工科毕业纪念册》中以“机械门”“土木门”“数理门”等三个方面刊载了多位当年毕业生的论文,文章既有理论探讨性的,也有实践应用类的,体现了当年同济学生培养的代表性成效。因经过实践操作、理论学习、各类考试和毕业设计的磨炼,同济培养的工程师不仅具有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作风,还能做到绘图精确、模具设计合理、机器操作熟练,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图:教育部关于“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毕业生的批复函(8年)

图:年的《同济大学工科毕业纪念册》上刊载的学生毕业论文

年同济被列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首批国立大学后,学校的各项制度更加规范,对学生的毕业考核也作了更严格的规定。这一时期,学校仍以通过毕业实习和各类考试作为学生的主要毕业依据,但医科以病史写作和诊断研究报告、工科以实习考察和调研报告作为毕业阶段的考核内容已较为普遍。以医学院为例,医学院学生在参加毕业考试前必须先通过毕业实习;带实习的各科教授会挑选一例门诊病人,学生则通过询问病史、做各种物理检查和化验、分析检查结果、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讨论可能的并发症和对预后的估计等方式,最终形成病史和诊断结果,完成全程诊疗;此后,教授检查学生写作的病史和诊断报告并认可后,学生方可进行毕业口试及考核。工学院则通过在《工学会季刊》(0年创刊)发表师生论文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研究,促进实践教学;至7年,《季刊》共出版八期,发表学术论文61篇,其中大多数为郑家颐、赖丰光(土木系,1年华业)、李国豪(土木系,6年毕业)、陈延年、郑瑞波、李惟梁、吴之凤、武霈、张洪瀛、张景贤(机电系,6年毕业)、皮宗熹、沈参璜、李继三(土木系,7年毕业)等学生发表的论文,内容涉及各个学科领域,充分反映了工学院活跃的学术气氛和实践教学成果。

图:李斯特教授(左一)带领部分工科毕业班学生参观青岛四方铁路工厂(年)

图:李国豪在《工学会季刊》第五、六期合刊上发表的论文《略谈两段固定之石桥的安全度》

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被迫多次迁校。虽然沿途办学条件艰苦,但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并未降低。恰恰在这一时期,为满足抗战对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部分学院相继开始对学生毕业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到达李庄后,工科各系更是对毕业设计有了严格规定,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环节,例如,机械系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原动机、工具机,工作机等三种机器的设计,并绘出精细准确的图纸方可毕业。年,工学院土木系、造船系、电机系、机械系、测量系共有位毕业生参加了毕业设计。

在发展初期的几十年里,同济之所以能逐步将毕业设计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并将其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考核方式,首先得益于学校对德国教育模式的因袭和传承,学校始终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体系中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实践教学内容之一的毕业设计环节自然而然地逐步成为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的有效检验方式;另一方面,创校初期学校在教师选聘时严格执行高水平、高质量的标准,所聘用教师大多为知名的、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优质师资,他们的这一共性特点也为辅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时,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多以指导教师审定为主,尚未全面建立完整的答辩流程。

图:机械系毕业生参观新中工程公司(年)

0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的正式推行

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国家急需一大批专门人才,加之我国缺乏办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学习苏联教育模式成为当年的必然选择。0世纪50年代,国内各大学陆续聘请了一大批苏联的学者、专家,并有组织地翻译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各种文献资料,开启了学习与模仿苏联高等教育体系的时代。按照苏联模式的教学计划,毕业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独立地解决专业范围内的技术问题。当时,同济大学刚好完成由综合性大学向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单科性大学的调整,苏联模式的教学模式与同济大学的培养目标恰好吻合,从而也较好地保证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年,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学校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拟定了《年专业系科教学计划(草案)》,并将毕业设计(论文)筹备实践规定为10至1周,以强化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教学。4年6月9日,华东军政委员会高等教育局转发高等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内试行教师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办法的通知”,鼓励学校促进及提高助教(在职副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设计,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年月3日,校委会通过的“关于应届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决议”指出,为贯彻统一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决定本学期工业与民用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和建筑学三个本科专业及铁道建筑专修科全部应届毕业生,以及工程测量、公路与城市道路、道路桥梁与隧道、给水排水、城市建筑与经营五个本科专业的部分应届毕业生开始做毕业设计,涉及毕业生总计61人。

年4月13日下午,学校举行首次毕业设计答辩会,道路桥梁系在职副博士研究生、助教曹雪琴以“近郊城市公路桥梁的设计”为题进行了毕业设计答辩,由道路桥梁系教授陈本端、周念先、陈超、钱钟毅及市工务局副局长徐以舫、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三分局副局长王世锐等组成的评判委员会一致认为曹雪琴通过答辩。为观摩和了解这一新型的毕业设计成果检验形式,本校师生及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部分教授等三百余人专程旁听了答辩会。4月30日,学校还专门举办了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展览会,展出各种设计的图样和计算书近一百份。在该年度的毕业设计中,共有8位教师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试做毕业设计,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不同主题的毕业设计46份,并顺利完成答辩。6年起,学校的所有应届毕业生全部参加毕业设计。自此,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成为检验学校教学成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最终环节。

年4月13日,道路桥梁系曹雪琴进行毕业设计答辩

6,铁路系李秉成教授在毕业设计经验交流会上做报告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学校还成立了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答辩考核的组织管理工作逐步趋于完善。7年,学校出台《关于修订7年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草稿)》,要求5年制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一般为15至19周,4年制的则视需要而定。至学年,学校共有人参加毕业设计,题目数为91个,其中结合科学研究的为13个;54人参写毕业论文,题目数为40个,其中结合科研的为33个。

图:周念先教授(中)辅导学生毕业设计(年代)

图:姚祖康作本科毕业设计答辩(6年夏)

图:俞载道指导学生毕业设计(8年)

年6月1日,学校成立毕业设计总结工作组,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工作组由王时达任组长,吴景详、龚雨雷任副组长,工作组成员包括黄家骅、李寿康、江景波、金经昌、杨佩昆、孙立成、马地泰、陈本端、张士铎、孙钧、闻望、薛挺秋、金大钧等。经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工作组将近年来的毕业设计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4至8年,主要是学习苏联的方法和经验;第二阶段为9至年,主要以结合生产任务的生产设计代替毕业设计;第三阶段为年以后,主要根据“高教60条”的精神,以教学目标为主,毕业设计不需完全结合实际生产,以假作方式开展。工作组还研讨和分析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方式的适用性,认为毕业设计可作为高等工业学校学生结业的基本方式,毕业论文则只宜在少数学生中试行。工作组同时指出,高等工业学校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工程师(建筑师或工艺师)基本训练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总结、巩固、提高的重要作用;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发挥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全面完成设计任务;毕业设计一般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局部的技术设计、施工详图和施工组织设计及经济分析等部分;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一般为6至8人;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必须全部主要课程考试及格,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均须通过答辩评定其成绩。

图:学生毕业设计答辩会

图:首届函授生毕业设计答辩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因此,这一时期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为配合祖国当时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并以结合具体工程为主,这一结合实际的举措也为学生后续走向工作岗位、服务国家建筑奠定了基础。

03

毕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办学活力与教育生机凸显,教学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年,学校制定《同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规定》。3年,学校制定《关于开展9级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几点意见》,要求各系领导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在选题上尽可能地结合生产(工程)实际,体现教学、科研和生产的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意见》对《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规定毕业设计(论文)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为主,提高学生从事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研究中外文献、设计与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绘图、技术文件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意见》还规定,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时提问的内容应着重于课题的关键问题和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及计算方法、实验方法、测试方法以及鉴别其独立工作能力等问题;成绩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级分等。年,学校还举办了毕业设计(论文)成果交流会,并将部分成果汇编发表于《科技苗圃·同济大学学报专刊》;至5年,《专刊》共出版17期。

3年“关于执行修订的《同济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规定》通知”

图: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展示毕业设计作品(0年)

图:毕业论文答辩会(6年)

图:机械系暖通83届学生在做毕业设计(7年)

1年,学校对年的《暂行规定》作了第二次修订。修订后,规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一般可分为工程设计、工程技术专题研究和理论研究3类,各专业可专业结合实际进行选题;工程技术类专业应安排/3以上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课题;图纸要有明确的数量和质量要求等。同时,修订后的规定还对外语、计算机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设计阶段(除个别专业外)的人均上机时数不低于0小时;有条件的学生可用外文写个词左右的论文摘要,其他学生要有印刷符号的专业翻译或以上印刷符号专业外文读物的中文读书报告。

这一时期,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格也有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必须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据统计,5至7年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中,副教授及以上的教师分别占65.9%,63.8%和6.7%。同时,学校严把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关,各系(专业)成立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统一评分标准,并规定优良的毕业设计(论文)不得超过每班人数的65%,其中优秀的比例不得超过0%。

图:童乐为教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7年)

为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在《关于制订8级本科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中规定:“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中(按0周计),4年制不低于14周,5年制安排0周,每周记1学分。”在《关于修(制)订9级本科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中规定:“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工科类专业安排不低于14周,文理科专业安排不少于1周。”

同时,学校还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毕业设计(论文)竞赛活动。其中,在自6年起的“迅通杯”上海大学生机电一体化毕业设计大奖赛中,在机械工程学院指导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悉心指导下,学生在参加的4届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共获得一等奖1名、二等奖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1名。

图: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0年)。

年初,根据市教委《关于加强上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学校又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明确要求,加大投入,形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良好氛围;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切实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规范管理”等三个方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了全面改进。同时,学校将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由教学研究科划归实践教学科,理顺实践教学环节的工作职责;从完善制度着手,制订了《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实施办法》《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若干规定》,并进行中期检查和公开答辩,形成了系统性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体系,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04

面向新世纪的改革与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抓住“11工程”“工程”“双一流大学”建设契机,大力探索一流大学建设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教学、科研、服务、交流”(TRSC)四大功能,提出了“知识、能力、人格”(KAP)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整套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

本科教学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学校建立了二级管理体制,学校和学院依据各自职责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施行“过程监督、分段管理”。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各个阶段,学院(系)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则会同学院进行监督和检查,涵盖范围涉及选题、下达任务书、中期检查、组织答辩、成绩评定、工作总结等所有环节,操作方式包括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公开答辩制度、严格控制优秀比率、全校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评比表彰等。为了发挥激励作用,学校还对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予以表彰,并汇编成集。在9至年间,学校的《同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集》共收录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篇。

图:本科生毕业设计公开答辩(年)

图:学校举行毕业设计动员大会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校已逐步形成了毕业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课题公开,实行双向选择;二是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并汇编了《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三是开设专门课程,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辅导,并专门开设了“大学毕业论文写作技巧”选修课;四是突破专业和学科界限,鼓励学生跨学科、专业选题,探索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新途径。年,学校试行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网上公开,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跨专业、跨学科选题创造了条件;当年6个学院公开的课题总数约个,共涉及10多个专业大类。

同时,学校十分重视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自年起,学校开始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工作组织系统性检查,并聘请17位专家组成了4个专家检查工作小组,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经过年的摸索与实践,学校检查的重心也由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规范性的检查转变为以检查教学质量为主。年5月,在市教委对全市各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开展的检查评比中,专家组一致认为同济大学的管理工作成绩突出。为此,在年9月市教委召开的高校教务处长会议上,同济大学还专门介绍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经验。

图:年4月,参与同济大学和台湾大学联合毕业设计的学生在台大参加活动

图:中美本科生联合毕业设计项目的答辩会(年)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各学院还带领学生参加实际工程,参与实地考察,为学生提供更加贴合实际的实践教学环境。比如,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织毕业设计的学生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实地考察,并开展相关设计;土木学院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参与重大建设工程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设计能力。根据近几年的就业调查数据,用人单位反映同济毕业生普遍表现出基础扎实、解决问题能力强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学校长期坚持课堂与实际融合、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齐头并进、注重毕业阶段实践教学所取得的成效。同济大学通过在改革与发展中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逐步趋于完善,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向国家和社会输出了大量高质量创新型实践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和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同济学子结合毕业设计进行乡村考察调研

图:同济学子在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工地现场

往期回顾

同济的“留德中转站”那些年,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校舍同济廿十年吴淞之兴“三·一七”事件始末国际合作办学平台的建立图书馆溯源同舟共济钩深致远——走向深海的同济同济学生就业记略漫步同济校园经典建筑跻身世界一流的同济土木工程学科历史上的这一周

校庆日的由来同济“一·二九”事件始末

同济与新中国初期的“防治血吸虫病”

“述绝学,输精思”:同济学术期刊发展历程

中共同济支部公开

同有济艺学乐青春

同说“校友会”

“医院”述往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追梦,启航:仰望星空共济世

走向世界的同济设计

开创工科职业教育先河

同济大学科学园:学界与业界同行

中德科学文化交流之桥

治淮工程的光荣一页

同济与李庄的“故乡”情缘

嘉定校区的由来

医学院内迁武汉

漫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学校隆重举行颁发硕士学位证书仪式

同济跻身国立大学行列

文法学院:同济文科的“红楼”记忆

漫步“工程”:教育部、上海市对同济大学的三次共建

济忆“11工程”一期建设

人民同济的新起点

理学院成立

我校进入中管高校行列

中国高教改革的“同济模式”

“两个转变”办学方针的提出

我国首辆燃料电池轿车试制成功

“八?一三”:同济永远的“吴淞之殇”

图片及文件主要来源:

同济大学档案馆馆藏,部分资料参考《同济大学百年志》

供稿:臧亚丹

审核:林强周黎萍

编辑:王毓灵

觉得好看就请点亮“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cksl/5393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