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百年风雨,锐意进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始终秉承着“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从全国首批重点学科,到进入生态环境学科全球前千分之一,全国3个A+环境学科之一,再到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哈工大环境学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前列。一直以来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着水污染防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水化学与环境功能材料、环境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等方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哈工大环境学院培养了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院士的摇篮。
哈工大环境学院欢迎每一位优秀的学子加入哈工大,选择环境学院,让我们一同努力,还祖国的蓝天碧水,永续中华生态文明。
环境学院院长任南琪
01
学院历史及地位
学科历史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设置铁路建筑系,开设“给水和排水”等专业课程
在铁路建筑系设立了给水排水教研室。届首批本科生毕业(五年制,用俄文撰写完成了题目为《铁路供水》和《内部水务》的毕业论文)
4月19日“中央教育部党组小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年6月7日批复):土木建筑科设“卫生设备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首批开设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新中国给排水专业由此诞生。哈工大执行前苏联5年制教学计划(不含1年俄文预科),授课达多学时;该教学计划一直持续到“文革”前
成立卫生工程教研室(后更名为给水排水教研室),前苏联莫斯科市政建筑工程学院阿.马.穆尔加索夫副教授任主任,樊冠球任代理副主任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始建设
哈尔滨建筑大学和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建设全国首批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并获首批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
获首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科地位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年第一次评估全国第六
年第二次评估全国第三
年第三次评估全国第二
年第四次评估A+(全国并列第一)
年哈工大为双一流建设大学之一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一
02
学科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及国际学术前沿,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环境事业,具备良好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和探索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环境管理工作,具有良好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学科方向
方向一:水污染防控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定向转化新原理、方法与技术
城市污水低碳处理、资源化与能源化
工业废水源头减排和过程减量与污染物资源化
非常规水资源的深度净化与再生水利用
城市水体综合治理与水生态功能修复
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与评估体系
海绵城市与智慧水务
方向二:饮用水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
高效膜滤优质饮用水保障技术
微界面控污原理与工艺-臭氧催化氧化处理技术
高效除重金属污染技术
水中嗅味物质识别与控制技术
新型沉淀-气浮耦合现有水厂改造技术
供水管网漏失监测与控制技术
多水源切换管网黄水预防与控制技术
突发污染事故在线生物预警设备
水中污染物特性、迁移转化规律与风险控制
方向三: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
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化与资源化
产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及产品安全评估
高风险废弃物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农业废物生物工程技术
有机固体废物高效生物处理原理、技术与装备
城镇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方向四:大气污染物环境形态、迁移转化机理与源头控制技术
寒冷地区雾霾形成机制、污染源防控及预报预警技术
大气污染物全球迁移转化规律及进入北极的通道与归宿
全球气候变化对寒冷地区有机污染物二次释放的影响
二氧化碳利用及排放控制技术
PM2.5颗粒污染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重金属(Hg)等控制技术
室内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及防控技术
方向五:环境生态工程理论与技术
复合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与生态控制技术
高寒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恢复、治理技术与生物多样性保障
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安全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与技术
海绵城市强化土壤的抗侵蚀性防治技术
生态环境系统的大数据平台构建
方向六:环境微生物合成生态学
通过生物学领域新兴技术解决环境生态学领域重大问题,在组学、单细胞基因组、基因编辑、生物信息学、种间电子转移、合成生态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是未来有希望取得重大成果的新兴方向
环境微生物合成生物学是国际学术前沿,也是国家重大需求
围绕环境微生物及其生态学研究,打造多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生态环境交叉研究平台,揭示污染物生物转化和资源能源回收等重要微生物的遗传信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方向七:环境系统模拟与规划管理
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环境生态精细调控和管理平台
典型环境传感器的研发和在线监测预警技术
环境污染外源管控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决策支持系统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区域资源流、物质流、能源流分析
环境容量解析及环境资源调配管理
碳减排技术与全球气候变化
03
科教实力
师资队伍
科教基地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污泥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生物能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市政环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生物质定向生物能源转化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
污染物处理及能源化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市政环境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水资源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建设部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生态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
全国唯一
同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国际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国际合作基地和国家教学仿真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环境学科
04
代表科研方向及成果
城市水循环系统4.0
以城市水系统4.0为理论指导,研发出了四位一体的多尺度逆向规划技术,以及五套水生态修复技术,城市水系统和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与数字评估(智慧水务系统)
重庆后河(悦来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流域综合整治+天然海绵保护修复+生态景观营造
长春市伊通河流域中段—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程总体方案编制
工业废水高效处理技术
制药、印染、煤化工、工业园区废水处理技术
混合型污水控氮减碳强化处理提标技术与工程应用
高效、低碳水处理创新技术
推动可持续污水处理,致力于将传统污水处理厂转变为能源工厂、资源工厂,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自年开始,一直引领该方向发展
微生物电化学(MES)强化污染物转移
生物发酵耦合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产氢技术(废水与生物质)
污染物高效低碳转化及温室气体减排
农村污水与固废处理、厕所关键技术
标志性技术与装备
饮用水中微量有毒有机物去除技术与装备(低下水、地表水)
农村污水生态型强化修复技术系统
农村有机垃圾全组分高值利用技术系统
携氧/增氧纳米材料对水体内源释放抑制及修复技术
无水冲厕所系统及排泄物处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
村镇生活垃圾移动式小型化处理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建立村镇垃圾“产生-处理-利用”大数据监控平台,突破信息不对称瓶颈问题
建立村镇垃圾处理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实现处理过程中物质多级利用+二次污染协同控制
典型应用
饮用水净化装置,在拜泉县龙泉镇同乐村应用(扶贫项目)
强化型生态修复技术在南宁黑臭水体治理中应用
在海口、盘锦等地村镇建设覆盖南北地域和垃圾组分特性的示范工程
基于大数据的环境管理决策系统
构建黑龙江省高时空分辨率清单数据库清单
为大气污染防控预测预警及大气污染防治辅助
决策支持与评估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扬尘、PM2.5、机动车尾气等)
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联合校内电子信息、数学、计算机、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加强国际合作,与瑞士联邦理工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哈佛等建立稳定合作,在环境污染的监测、模拟仿真、风险评估、预警应急、决策支持等方面逐渐形成新兴学术方向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