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文写作

昨天交掉归档的毕业论文和学位申请表之后,如果没有意外的话,研究生生活会在三个月后结束。值得开心的事情是,论文的答辩结果还不错,从预答辩的“可以试试看申请优秀毕业论文”,到确实在不怎么激烈的二选一的评选中侥幸拿到了申请优秀毕业论文的资格,也算是这段时间辛苦煎熬的一个goodending。交掉论文后,在年的第一天昏睡了很久,不能否认的事情是非常期盼能结束这个一边写作论文一边全职工作的过程。

关于写作论文,我并不是一个很有学术天分的学生,没有在很高质量的学术期刊甚至C刊发表过文章,很多的课程论文成果可能也只是将将到一个能过关的线,但在从大二加入《法律与金融》编辑部开始,自我感觉上,对一个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应当如何写作论文,有一些和以前不一样的想法,可以说是自我经验的一种堆叠导致的转变。也许未来不会再有机会写作学术论文,所以想借这个机会写下一些想法以作记录。

参考书籍

在本科参加和帮助组织各种学术论文写作讲座的过程中,有两本指导书籍是一定会被提及的,何海波老师的《法学论文写作》以及梁慧星老师的《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在开始写作我的第一篇学术性论文前,我曾反复多次企图通读这两本书,但都由于实在无法读下去而作罢。

最终我选择的方法是作为参考书来用,比如说在选择给论文取题目的时候,对题目的字数多少、副标题的设置有一些疑惑,我就曾经在何海波老师的书里面找过,看对应的章节是不是有一些建议可以适用。比如在选题的时候,拿捏不准究竟应该选一个学界讨论度如何的题,也可以去看两本书中对什么样的题目适合用于进行写作有什么样的建议。

问题意识

我的第一篇以“学术论文”为目标写出来的论文,是为了参加某一年《法律与金融》的某个征文活动,那时候我对论文的理解还处在一个“写教科书”的阶段,就是第一部分先把所有概念和这个事情的历史发展说一遍,后面的每一个部分事实上也都是解释一些概念和说一些可能并没有依据支撑的主观看法。

那一年的审稿我也参与了,在读其他人的论文和听其他学长学姐编辑对论文评价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写作论文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在于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就是你究竟要研究什么样的问题;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研究这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结论或一些想法,你要如何去支撑和展现这个结论或这些想法;你的选题是不是已经有其他人论述过,如果有,你有什么不一样的视角要展开或什么不一样的观点想阐述。

这些东西会影响你的整体文章构架,比如说,第一部分先写什么,可能并不应该先把所有概念堆砌一遍或者开始做名词解释,而是应该简单介绍你认为会存在混淆和需要厘清的概念,且直接点明你要研究的问题。文章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应该能够串联起来并且都为你想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服务,有一些你认为可能也同样有意义的、待阐明的观点,如果不写也完全不影响你这篇论文要表达的观点,那就意味着这些文字都是可以删除的。

我比较习惯用来检验是否有必要些某一部分的文字的方法是:写摘要或者构思摘要怎么写。因为摘要应当是一篇论文的总结,摘要是浓缩的论文,如果你在写摘要的过程中,理出来的这个逻辑线里,明显有一部分是你根本没有展开写的,那么你就可以适当增添章节或在已有的章节里添加论述,比如说你想论述“中国需要xx制度”,那么你的论述里必然要包含“为什么中国需要xx制度”,在你写摘要的时候,如果你发现这个几百字的部分构成的逻辑链条只是“中国没有这个制度-美国有这个制度而且因为这个制度获得了一些益处”,那么很明显是缺失的,因为你没有阐述中国需要这个制度的现实因素包括哪些、可以实施这个制度的因素包括哪些等等,这个逻辑链条就必然是不完整且有缺陷的。同理,如果明显有的部分是不会出现在你的摘要里的,那么这一部分就可能并没有帮助你的论述,可以适当删除。

尽管老师们总是会说,不要论文写成教科书,但在本科的课堂上,金小野老师在某门金融课上说过,如果你不了解一些概念或者制度,就可以去找博士论文来读读刊,因为博士论文往往会对一些点说的非常完整详细,所以我自己的习惯是通过阅读博士论文来帮助理解概念、做文献总数和拟定大纲。

也许有帮助的工具

01

论文本

我自己有一个毛病是,我用电脑看论文的时候会很容易分心,就是非常容易点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cksl/5404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