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学术英语的起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属性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指出倡导将学术英语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未来发展方向的依据并不成立。文章进而从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等角度,论证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为主、学术英语教学为辅。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学术英语;通用英语;通识英语
1.引言
近年来,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学界众说纷纭。有些学者以学生水平提高和国际化需求为依据,认为学术英语应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蔡基刚,廖雷朝;龙芸)。另一些学者则从语言的人文属性和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视域指出,通识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吴鼎民,韩雅君;王哲,李军军;杨枫,吴诗玉)。还有一些学者持折中观点,指出包括学术英语在内的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英语相辅相成,可以同步发展(史光孝,赵德杰;殷和素,严启刚)。不过,主张学术英语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未来发展方向的观点似有占上风之势。自年9月,清华大学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进学术英语课程的实施(张为民,张文霞,刘梅华)。年7月,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宣布将学术英语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向,并着手制定了以学术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蔡基刚)。
面对上述争议,人们不禁要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真的是学术英语吗?其依据站得住脚吗?大学英语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究竟是什么?其依据何在?本文拟从学术英语的内涵和起源、将学术英语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未来发展方向的依据、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等角度,深度剖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2.学术英语的界定与起源
学术英语是指接受高等教育获取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所需掌握的英语语言技能。学术英语是“正规教育体系中以学业用途为目的的英语交流技巧”(Jordan:1),是指“把重点放在学术环境中某一特定群体的交流需求上而进行的教学”(Hyland&Hamp-Lyons)。熊淑慧、邹为诚(:54)认为学术英语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语言,用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传授知识、描述抽象概念、发展学生的概念性理解”。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Jordan:4-5),前者指在英语学术环境中学习不同学科所需具备的英语语言技能,后者指学习某一具体学科所需掌握的英语语言技能。作为一门课程,学术英语通常涵盖学术英语阅读训练、学术英语写作和演讲训练、学术英语听力训练以及学术词汇学习等内容。学术英语侧重于教授与学生具体学习需求相关的词汇、语法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
根据Strevens的观点,学术英语教学的属性可归纳为4个方面:(1)满足学习者的具体需求或特别要求;(2)课程内容必须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及活动有关;(3)侧重于使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应用符合特定学科、职业或活动的要求;(4)与通用英语形成对照(转引自Flowerdew&Peacock:13)。
学术英语教学最早起源于英国(Jordan:1)。20世纪60年代,英国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逐渐增长,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攻读学位,许多英国高校降低了入学英语要求,致使相当数量英语水平不高的国际学生进入了英国高校,然而他们在听英语学术讲座和写英语学术论文等方面困难重重。由此,一些英国高校利用课余或新学期开课前的时间开设专门英语课程,以帮助学生掌握进行专业学习所必需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顺利过渡到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专业学习。后来,这类专门英语课程被命名为学术英语,并得到更多英国高校的认可。为推进学术英语教学,年6月19日,来自英国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和纽卡斯尔大学的教师在伯明翰召开学术研讨会,讨论如何解决国际学生在英国高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并发起成立了“面向大学国际学生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协会”(SpecialEnglishLanguageMaterialsforOverseasUniversityStudents,SELMOUS)。随着英国国际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开展学术英语教学的高校数量和从事学术英语教学的教师人数同步增加。在这一历史语境下,SELMOUS于年正式更名为“英国学术英语教师联合会”(BritishAssociationofEnglishLecturersin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Jordan),进而推动了英国高校学术英语教学的快速发展。
3.学术英语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
上文指出,学术英语教学因解决英国高校国际学生学习中的语言困难的实际需求而出现,并且国际学生的入学英语水平越低,就越突显出学术英语课程的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学术英语教学是否具有同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术英语是否可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学术英语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正确定位应是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值得学界深入思考。
3.1对于学术英语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未来发展方向观点的质疑
近些年来,有学者先后发表文章论述学术英语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主张学术英语取代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刘润清;秦秀白;蔡基刚;张杰)。他们持有这些观点的主要依据是:(1)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英语的兴趣不大;(2)开设学术英语课程能够满足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有效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学习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3)学术英语教学能够满足社会对既精通专业业务又具有较强外语能力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然而,这些依据并不能证实学术英语就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3.1.1质疑一:我国高校新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大学英语教学因而应以学术英语作为发展方向?
与往年相比,近年来我国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确实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以此为依据主张学术英语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未免略显牵强。其一,我国各地区高中英语教学的条件差异较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也就千差万别。即使是在国内一流高校,本科新生中仍有相当数量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尽如人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根据年9月举行的英语入学分级考试成绩,只有27%的新生英语水平达到大学英语四级及以上水平,而7%的新生英语水平只相当于上海初中毕业生或高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或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其余新生的英语水平介于上海高一和高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之间。况且,由于高考升学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仍以应试教学为主要特征,通用英语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更遑论实施通识英语教学。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大学新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跨文化素养均不甚理想。他们所写的英语作文往往错误百出,语言不够地道、自然,而且内容不够具体、生动。显然,若将学术英语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不切实际的。事实上,无论是在现阶段还是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其二,在英语国家高校,凡是雅思成绩和托福成绩达到入学要求的国际学生不必修读包括学术英语在内的任何语言课程,英语水平没有达到入学要求的国际学生则被要求修读学术英语等语言课程。众所周知,雅思和托福考试均考查考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测试内容一般与通用英语或通识英语相关,与学术英语则并无多大关联。很明显,英语国家高校关于国际学生是否需要修读学术英语规定的背后蕴涵着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国际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较高水平,便可以满足专业学习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故而不必修读学术英语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大学新生英语水平较高为依据主张将学术英语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明显与英语国家高校开设学术英语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
不容否认,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学习懈怠,但将这些问题归咎于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并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转向学术英语,则是有失偏颇的。通用英语以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能力训练和跨文化素养培养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识英语旨在通过开设英语文学和文化课程及以英语为载体的人文类课程,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实际上,只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学术含量,在学习策略方面给予学生恰当指导,就能切实解决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难。如果以学术英语取代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并不能有效解决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不会激发反而会扼杀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毕竟,与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课程的热门话题文章、文学作品、人文社科知识相关材料相比,学术英语课程的文章材料往往较为枯燥。
3.1.2质疑二:开设学术英语课程能够满足我国高校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需要?
追根溯源,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旨在满足英语国家高校国际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需要,但是否可以据此认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以学术英语为发展方向就能满足高校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需要?表面上看,这一命题是成立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高校有多少学生需为专业学习做好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准备?英语国家高校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之所以能够满足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是因为英语是这些国家高校的法定教学语言,国际学生必须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而在我国高校汉语是法定教学语言,绝大多数课程都使用汉语进行教学。尽管已有不少高校为应对教育国际化趋势相继开设了全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很低,可见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学生仅占高校在校生的很小一部分。即便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需求也并不广泛,主要表现为英语学术文献阅读和学术论文写作需求等方面。由于需要深厚的学科背景,英语学术文献阅读教学并非一般大学英语教师所能胜任,因而实难将其纳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之中。就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教学而言,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分析和讲解学术论文结构、常用句型和参考文献格式等方面有所作为。
3.1.3质疑三:学术英语教学能够满足社会对既精通专业业务又具有较强外语能力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应当指出,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经济、科学和文化等领域越来越与国际接轨,相应地对精通专业且外语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外语能力强的本质是指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跨文化素养。而学术英语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术语言能力,即利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这种能力仅仅是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中很小的组成部分。以国际商务人才为例,在全球化的当代要成为国际商界精英不仅要精通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知识,掌握较强的外贸英语能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跨文化素养,善于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只有如此,方能缩短与其他国家商务人士之间在思想和情感上的距离,从而成功进行商务谈判与合作。再者,外贸英语能力中的基础是通用英语应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培养外语能力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单靠学术英语教学很难做到,必须有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的介入。
3.2学术英语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
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侧重于培养学术交流能力,包括听讲座、记笔记、做演讲、参加学术研讨、阅读学术文献和撰写学术论文等能力。其中,听讲座、记笔记、做演讲和参加学术研讨等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融入通用英语、通识英语课程教学,无需专门安排通用学术英语课程。具体而言,通用学术英语的教学内容均在通用英语教学中得到体现,如识别文章类型,略读和跳读,掌握标点符号、缩写和缩略语用法,用自己的话释意等。有学者认为通用学术英语课程能够解决学生听学术讲座方面的困难(蔡基刚)。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任何英语学术讲座都具有较强的学科背景。要听懂这些讲座,学生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因此,通用学术英语教学并不能切实提高学生听学术讲座的能力。学术文献阅读能力培养主要涵盖理解专业文章与专业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细节、区分事实和观点以及判断信息来源等能力,其构成要素主要为通用英语的应用能力、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和相关专业词汇。学术文献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在于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相当有限,此时开设学术英语阅读课程很可能事倍功半。目前,不少高校在本科三、四年级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这一课程完全可以承担培养学生学术文献阅读能力的任务。与其他能力相比,学术写作能力培养要复杂得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并得体运用学术英语的常用词语和句式结构,而且还要求学生掌握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的篇章结构及其写作规范,如文献引用规范、参考文献格式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形成需要相当长时间,教师有必要给予相应指导,不仅要讲解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特征,还要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感兴趣的话题撰写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为此,应专门开设通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具体可采取选修课形式,毕竟只有少数学生将来需要使用英语撰写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尽管通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提高,但由于其未能和具体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而缺乏针对性,故其效果往往会打折扣。
专门学术英语主要训练学生参加具体某一学科学术活动所需具备的口头和书面英语交流能力。专门学术英语课程的开设不仅应以学生英语水平为前提,还应充分考虑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果不具备某一学科的专业背景知识,学生会很难听懂与该学科相关的学术讲座,也很难阅读与该学科相关的学术文献。即便学生可以记住一些专业词汇,但这些词汇如果不是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充其量只是一些语言符号而已。况且,大学英语教师绝大多数没有相关专业背景,因此很难胜任除人文类学术英语之外其他专门学术英语课程的教学。虽然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培训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但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系统性、全面性欠缺,所实施的专门学术英语课程教学也就往往是隔靴搔痒,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门学术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专门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实际上,只要学生在本科一、二年级阶段打下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再在本科三、四年级阶段修读专业英语课程,他们在学术英语阅读和写作方面当无太大问题。需特别指出的是,目前许多学生在学术英语写作方面不仅存在文章结构和学术规范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英语语言基础水平不高,语言错误多且表达不够地道。前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得以解决,后者的解决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系统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组织学生通过大量语法、写作练习等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归根结底,现阶段要提高学生的专门学术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必须加强通用英语教学,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如果没有坚固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基础,发展学生的专门学术英语能力便是空中楼阁。
综而述之,从学术英语的起源、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需求、学术英语教学与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的共性以及高校师生专业基础知识储备等诸多方面来考虑,学术英语不适宜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但通用学术英语写作可以作为大学英语选修课。
4.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角度来探讨,还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角度来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应是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为主、学术英语教学为辅。通用英语是指以语言基础知识传授和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教学。通识英语是指以英语语言为媒介开展的通识教育。吴鼎民、韩雅君()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包含当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应知应会”的通识教育内容。通识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外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接受西方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有能力传播中国文化和文明”(殷和素,严启刚)。
4.1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语言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人类各民族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也是各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语言能够反映某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具体涵盖哲学思想、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和道德意识等。显然,语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因而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是指外语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包括日常生活交际、学术交际、商务交际和外事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凸显对人的尊重(王守仁)。外语教育的人文性是指外语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
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应体现外语教育的本质属性,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5)。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应致力于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通用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知识传授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诚然,学术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有赖于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然而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一般很少去听学术英语讲座,更不会去写英语论文。为此,学术英语可以作为选修课程开设,以满足少数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提高学术英语能力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应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哲学及艺术等,使学生全方位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等,增进对中外语言文化、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共性与差异的理解,体会不同历史语境下的人文精神、文化传统、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提升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要实现外语教育人文性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上述要求,只有开展通用英语教学和通识英语教学。具体而言,英语文学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领略英语语言的魅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外国文学、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未来大学英语教学应以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为主,学术英语教学为辅。首先,未来大学英语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开展全人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基本的做人品质,即尊重人的态度、交流的能力、渴望学习的意愿和独立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能力。其次,根据实际需要在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开设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传授英语学术论文的语言特征与写作方法,并进行大量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4.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朗,世界不少国家的高校逐渐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国际教育市场开放、国际优质教育和学术资源利用与共享,注重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在于培养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既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又具有跨文化素养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的跨文化素养是指“具有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具有很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惯例和国际礼仪,能够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胡开宝:17);国际竞争力是指在科技、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明确指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一般而言,国际化人才的主要特征表现为:(1)具有全球视野;(2)精通外语,熟悉外国文化传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3)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强的国际化运作能力与管理水平。其中,外语能力、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等国际化人才特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用英语教学和通识英语教学的实施。换而言之,我国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力加强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这是培养公民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素养最系统、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通用英语教学中,英语语言知识是主要内容之一。自然语言通常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比如,词汇有搭配、类联接、语义韵、语义优选等特征;句子既有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之分,也有简单句和复合句之别,还包括主句和发挥不同句法功能的从句。教师可分析讲解英语语言特征,让学生掌握相应语言知识,并通过大量训练提高运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交际的能力。通识英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文化传统、文学渊源、发展历史、宗教信仰或哲学思想等,并从他者的视角反思本民族的文化特性、文学传统和思想潮流等,从而使其打下较为坚实的人文知识基础,提升跨文化素养。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逐渐认识到过分强调专业教育会带来过度专业化和严重功利主义倾向等诸多弊端,开始实施以拓宽专业口径、沟通文理学科、实施通识教育、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等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改革。不少高校将通识教育纳入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相继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与侧重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教育不同,通识教育侧重学生作为一个自由人和公民的教育。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