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女进化论神思篇

首先,我不是博士,我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学校的本科生。我也不太想对中国高校教育体制和科研环境做太多抨击,这些已经有人在写了。我只想,站在一个面向未来的大学生或是已经身在职场却依然没有方向的基层员工的立场上,去聊一聊如何避免陷入专业定向的死胡同,如何从进退维谷恨不能立刻去世的死亡线挣扎回来继续我们的生活。如果我的浅见能够给予诸位一些启示,给你们带来一定范围内的思考的价值,那便是我最大的功德。

在文章的最前面,可能不会再去学府进修的小疯的一点话

▲▲▲▲▲

年1月9日下午4点09分,环球日报发布新闻迅速成为热点,登上微博热搜,距离“女博士举报北航教授性骚扰”爆出只间隔了一周的时间,算是又一起产生巨大社会不良影响的高校丑闻事件。冷漠、肮脏、龌龊、腌臜、不堪,这些刺耳的词汇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标签,现实一次又一次抽打群众已经紧绷的神经,而这些也将成为变革高校教育体制的推动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看到什么叫“大学之道,在于明德”,才能心中无愧地说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网路上所曝光的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去年12月,西安交大在读博士杨宝德溺亡,据当地警方调查,已排除刑事案件。其女友发文《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称导师周某的批评指责,是导致杨轻生的直接原因。对此,学校表示还在调查中

杨博士女友关于本次事件所给出的师生之间的截图,上面的一些要求以及周性导师说话的语气,确实已经越过了导师与学生的基本界限。可我们也不由得思考,难道仅仅是因为帮导师买菜、修车这种日常琐碎的小事就致使一位已经28岁的具有成人思维的博士生自杀?

事情曝光后,据网上一些自称是杨宝德同门师兄弟的在校学生爆料,杨宝德的导师经常指使杨宝德去做苦力,使得杨宝德无法全神贯注地投身入自己的科研项目,SCI论文迟迟难以发出,毕业遥遥无期。这些都让这位年轻的博士对自己选择的道路产生怀疑,而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周导师曾经承诺的出国交流机会最终也付诸东流,看不到希望的绝望,学术没有进展的现状,这一切都让杨宝德再也无法忍受,最后,他选择了自我解脱。

至于通讯截图中隐隐晦晦的语句,似乎可以成为又一起“导师性骚扰学生”案例,对此我不想多做评价,没有具体的举措,仅仅是“臭小子”这样的略显亲昵的称呼,我认为并不能堂而皇之地给周导师扣上“性骚扰”的帽子。还有,周姓导师对自己学生情感方面过多的涉足也不能成为其坐实“性骚扰”行为的有力证据。作为新闻媒体人,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都应该认真负责,某些官媒为了借助热点事件博取群众眼球而在标题与行文中对未经调查的事件随意判断并按照市场规律(爆点)的肆意引导,我深表不齿。

其实在事情爆出来后,评论区的风向几乎是一边倒的,即斥责当代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病以及对杨博士逝世的惋惜。

▲▲▲▲▲

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如写出《蜗居》、《心术》的上海知名女作家六六就公开发声,称杨宝德为“村娃”,并认为念书期间为导师端茶送水是最基本的事,因此而委屈自杀让人无法理解。

或许六六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判断,但是评论处有些人因此而诋毁六六说她的成就就是靠给导师鞍前马后,甚至是“脱裤子应召”换来的,我认为这些言论是极其具有侮辱性的人身攻击。其实,我一直都很讨厌网民狂欢,他们站在道德的高塔上,对不同言论就如同对待异教徒一般,一定要将发出这些声音的所谓“异类”彻底绞杀,以达到和自己观念不相悖的和谐。而在诸如此类的背景下,对于“弱者”杨宝德的同情被无限放大,致使没有边界的网络暴力也变得合理起来,成为制裁一切“邪恶”的武器。可是,我们真的有这样的权力吗?一个到处宣扬言论自由的人,去抨击另一个人的言论自由,这样的行为政治正确吗?借着“正义”大旗行“匪事”,从历史事件去分析,算是我国的一个文化特色。作为史学专业出身的我,只希望新闻在还原基本事实后可以适可而止,而不是纵容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带动舆论煽动情绪铲除异己。

那么说回杨宝德的自杀,我们要深讨的一定是它背后所映射的问题。为此,我和我的小伙伴,在朋友圈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讨。这些看法给了我可以切入的点来论述我的观念。

这位杨博士选择一死了之,是出自对现实的绝望,也是对未来的彷徨。当时我一直在想,到底读一个博士我们需要投入多少成本,这个成本有重到拿生命去交换?读博的那些人,究竟是为了什么走上了科研的道路?“杨宝德”们,是为“科学”而死,还是为那本求而不得的学位证而选择轻生?

问题来了,博士们、准博士们和博士后备役们,有没有真正地深入地透彻地思考过自己读博的原因?

闻道者,夕死可矣。如果是为了追求真理,穷其道无怨无悔,我想根本不会有来自内心深处动摇的声音。理想主义的人甘于平淡、贫穷、不精彩,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无比浪漫。

我们必须得承认,大多数选择读博的人,还是为了给自己谋得一个高起点,走向社会能够更加游刃有余。中国家庭的传统观点一直是“学而优则仕”,当下宣传的价值体系核心也依旧是“知识改变命运”,父母们期待着孩子在知识的边界中游弋,去看自己看不到的世界,去经历不同于凡俗的人生,成为一个个施一公、潘建伟,成为镌刻在义务教学课本上的功勋。我们不能否认,学历在我国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所占的比重。通过一个人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学习经历来判断他是否能胜任一项工作,我们不能说它是不科学的。因为一个人在什么层次的教育机构中学习,接受了何种层次的训练,便具有相应层次的学历,也能够说明很多问题,包括此人在求学阶段的愿景、是否专注和取得的成果,都能成为HR参考的依据。但从广义上讲,任何一段学习经历,都可以成为学习者的“学历”,所以我们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博士生一定优于硕士生一定优于本科生。当然,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企业用人策略已经从“学历核心”向“能力核心”倾斜,而二三线城市还是习惯将学历作为求职者能否成功的唯一敲门砖。

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社会对高知分子的照顾和青睐,名校在读的博士和研究生每年都有5k~2w不等的奖学金,完全可以cover学费,且毕业后会赢得高于同期本科生的一个起点,比如:学历工资,付出的代价就是读研的这三五年不能上班赚钱。可学历所带来的红利远不止于此,例如北京,事业单位类职员进京的最低门槛是“研究生”,小学教师的最低门槛是“研究生”,对于刚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不是研究生连“北漂”的资格都没有。在一家公司,如果不是存在业绩特别傲人的情况,研究生往往都是比本科生更容易得到晋升,也更容易获取机会。但是我非常讨厌某些博士、硕士无端端坐地起价,自以为是,他们的焦虑来自哪?无非是来自那些努力的并不混日子的本科生,让我们看看知乎在读博士对读博风险的一个剖析:

本科工作的同学这三五年如果运气好,升值加薪,比自己读研读博出来赚得多。那么这部分就是风险溢出了。读研读博的同学,谁心里没天天刷朋友圈,担心着自己找工作时,别的本科同学工资已经比自己高好多了。另外,本科同学工作赚的三年钱,用来投资,又多赚多少?早三年买房,又要省多少钱?天平的左边,本科同学那一边,是不是又倾斜了一些?

他们把自己读书付出的时间成本无限夸大,好像必须以在各个方面上超出本科生一大截作为回报才会心理平衡。可是很多博士并不知道,那些本科生甚至大专生、中专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靠低头下跪遍体鳞伤换来的成功,这千辛万苦求得的果实比高坐象牙塔,喝茶泡图书馆发发论文做做实验要更加难能可贵来之不易,他们的资源是一个个案例、一个个项目、一次次失败和头破血流换来的,而期刊论文所体现的学术价值究竟能不能在实际中转化成经济收益还未得而知。

最关键的是,我从未见过哪个本科生为自己的专业所限制住,往往是博士,在最有博弈资本的年纪,在明明还有退路的时候绝望、崩溃,将所有的错归结为体制、归结为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思想,我并非要为不良导师开脱,而是除了死,我们明明还能选择很多。

有人说,你本科生的专业值几个钱,重头开始未尝不可,可一个博士他投入一项科研花费了多久的时间、精力,怎能轻易放弃?

看,你们又陷入了固有思维,本科生都是混日子,学科水的一比,他们的专业扔了也不可惜,博士的专业金贵地很,是最璀璨的智慧的结晶,眼看着这朵心血催出的花儿枯了,种花人还活得下去?

举个最现实的例子吧,十年之后的我们再去参加同学会,你会发现那些学历很高的,有出国留学经验的精英们还在兢兢业业地打工,而当初走街串巷,作弊逃课的差生却成了大老板。这种情形屡见不鲜,当它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个共识并衍生出“读书无用论”的时候,我们该知道,有些事,它就不是偶然。我热爱历史,如果有一天,你让我抛弃自己的学科去做别的工作,我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因为这是对我价值的公然否定。随之而来的第二反应是恐惧,因为我没有自信可以在一个新的领域把事情尽善尽美的完成。我的恐惧来自我对自己专业的熟悉,熟悉,所以依赖,把依赖戒掉,怎能不惶惶?

博士们也是如此,这项专业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以后的荣华富贵都是它结出的枝芽。他们是退无可退的,剜了本科生的根,反正根基不深,换个地方嫁接也好,重新埋土也好,吊着一口气死不了;而你去挖了博士的根,他们的根须那么长,纵然生命力更顽强,却在一瞬间在心里就放弃了对生活的希望。那是因为他们不相信事情只要发生就会有影响,他们不相信学会的技能即使摆不到台面上也不会荒芜掉,只要给它一个契机,它依然能茁壮生长。学生物的不做医疗药剂就活不下去,学文学的卖不出稿子就只能发疯,哪有那么绝对?

那些令他们无比骄傲的专业,正在一步一步堵死他们所有的路,让未来无限的可能变成唯一的取向。

这就是我要说的专识和通识。专识,顾名思义,你的专业学识。通识的定义就很宽泛了,中美现在都倾向于培养通识人才。那么就让我们了解一下通识的内涵以及通识型人才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自从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

通识教育也可称为“通才教育”或是“博雅教育”,在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的今天,知识的单向度会使整个社会日趋冷漠。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的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工作。而当前的产业升级和社会创新型企业的蓬勃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却是更普适的、更灵性的、更会过滤信息、建构情感基础和具备优良思辨能力的。

现在,我们可以先看一看世界各国对于通识类人才的一个基本定位

美国

1.有效思考的能力2.逻辑推理3.关系理解4.想象力

5.清晰沟通的能力6.适切判断的能力

7.对多种价值观的识别选择能力

中国台湾

1.有能力的工作者、生产者

2.懂得生活、了解生活之知识分子

中国香港

1.具有国际视野

2.有独立思考能力

3.对自身及社会有深刻的认识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先进的教学理念都是在考虑到学科完整性的基础上提出的,美国的通识教育做的最好,这是因为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美国就已经掀起了通识教育运动。这场运动,所有美国高校都卷入其中,且社会及各学术团体都对此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哈佛的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和杜鲁门总统关于美国民主高等教育的报告更是将培养适应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定为了当代大学的基本要求。通识所强调的是思考、协调,听起来会有一些宽泛,但这又确确实实是职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软能力。

这样解释似乎还是不够通俗,那这么说好了,通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六艺均沾,凡事略懂。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上立足就必须要学会很多基础的技能,有最基本的常识。一招鲜吃遍天,八九十年代还管用,可的今天,十个专工也比不上一个复合型人才。

我们需要阅读,所以要具备文学最基本的素养

我们需要理财,所以经济学也要学一点以免被无良商家忽悠

我们需要娱乐,所以必须懂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审美,我们才能欣赏好的作品

我们要时刻警惕会出现的民事或刑事上的纠纷

为了合理正当地维权,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哪怕只是入门

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作为劳动者,要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所以我们得读得懂劳动合同,知道什么叫劳动仲裁

我们看一些科幻、推理题材的小说,要有一点最基本的逻辑思维

我们看新闻,至少得有自己的判断,这样才能警惕虚假消息的传播

所以你看,通识就是这样面面俱到,我们在生活中永远都会遇到知识的盲点,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盲点、误区,相对地,不要那么多。

如今我们宣扬的大学教育“通识为主,专识为辅”也是着重在培养学生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而不是某一学科。过于沉陷在自己的专科中,其实要承担非常大的风险。股票有跌有涨,再急需的专业、炙手可热的学科也防不住某一天大爆冷门。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因为投入了太多放不下继续走这条死胡同,一路走到黑看能不能博取一点光明?还是快刀斩乱麻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找找退路?不管怎样,自杀都是最愚蠢的行为。

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严格掌控时间”、“批判性思维”和“与时俱进的观念”,自制力、热情、求知欲,都是一个通识型人才具备的优良品质。他们永远不会让自己与时代脱节,每天叫醒他们的不是闹钟,而是自律。

看一下清华马氏姐妹的作息表,你会知道,什么样的人永远不会被学科限制住,他们的人生,从来不止一条路能走。

学了文学就只能去做文案做编辑?不,你还可以写小说,写的大众就投稿,写的小众就出单行本,在网站积累粉丝,运气好的话把作品做成一个ip,靠吃ip带来的红利足够盆满钵满;学了史学就只能去当历史老师?不,你还可以去古典所搞研究,跟考古队去勘查,去图书馆当解说,你可以在线上发展成史学讲评人,线下给史学相关的综艺节目写设计方案给历史剧剧本做点评,你可以开直播当媒体评论家,你可以做一个知识性的网红;学了药理就只能当药剂师了?学了建筑就只能做工程了?才不是这样呢,我们只是习惯了走固定的路,限制你的不是专业,而是想象。

做一个精益的人,去适应这个动态演进的市场,抛弃冗长的顾虑、刻板的印象,用反复试验和获得反馈的方法来探明环境,通过迭代优化找到自己最核心的竞争力,通过复盘总结来积累智慧,找准定位,最终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当你已经会高效利用时间,不怕闷头走到黑摔死,当你已经会飞翔会游泳,你还会担心自己是在天上还是在水中吗?你还会因无路可退而寻死吗?别忘了,你有翅膀。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建构自己。杨宝德没有办法放弃自己选择的“道”,所以他才会在“道”的尽头跌下悬崖。

那些说付出所有回不了头的人,从来没有付出过所有。只是你以为你付出了所有,其实并没有。

做一个通识向人才,做一个复合型选手,不是让你去做螺丝钉,让你去当万能砖,只是想你给自己多几个选择去实现身份的跳跃。

其实,我算不上一个高效的学习者,我也会懒惰,会烦躁,会想要任性想要放纵,所以,我也不过是在缓慢地进阶着。

按照图上的走势,我只处在缓慢起步期,亲爱的小火龙,你呢?希望我们都不要死在那几条线上。

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标价高一点,再高一点。

▲▲▲▲▲

普女进化论

-完-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可以治的好吗
擅长白癜风的辩证论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gs/17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