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篇论文原载于年第一期《郑州大学学报》,后被郑州大学教务处选入《届和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选》。该校两届文科生共提交论文篇,经各系评审讨论决定选取22篇,这是其中的一篇。作者较深入地研究了海明威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对《老人与海》这一部名著进行了独特而深刻的解读。
一九五四年,美国作家欧奈斯特?海明威(——年)被授予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具有权威性的荣誉之一——诺贝尔文学奖金。授奖的原因是:“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1)其中特地提到了《老人与海》,足见这篇作品在海明威著作中的地位和它的世界性影响。菲力普?扬说过:“在现代世界,凡有知识分子的地方都知道海明威。”(2)而凡知道海明威的人,没有不知道《老人与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读者所熟知。
《老人与海》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深远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最主要的,还在于它成功地刻划了主人公桑地亚哥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力图探讨一下桑地亚哥这一典型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普遍性和感人之处何在,作者在艺术上为成功地刻划这一形象作了哪些尝试和努力。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
《老人与海》的情节极为简单,写的是老渔民桑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后来好不容易捕到了一条鱼,结果又被鲨鱼吃掉。作者通过这个故事,热情歌颂了桑地亚哥在既定失败面前毫不气馁、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老人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个老渔民。小说一开始,作者就用粗线条为他勾勒了一幅素描:“老头儿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的反光晒成的肉瘤。疙瘩顺着脸的两边蔓延下去。因为老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两只手上都留下了皱痕很深的伤疤,但是没有一块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日久,变得像没有鱼的沙漠里腐蚀的地方一样了。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睛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这段肖像描写极为精彩,它不仅形象地勾勒出了老渔民桑地亚哥独有的外貌特征,而且还传神地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征,从那“跟水一样蓝的”,愉快的、毫不沮丧的眼睛里,透出了老人那充满自信、刚强不屈的性格的闪光。
关于桑地亚哥的过去,书中交代得不多。我们只知道他当过水手,到过非洲。他曾有过一个妻子,可现在已经撒手而去,唯留下一幅彩色画像挂在墙上,由于看见了就觉得凄凉,他就把它拿下了。他无儿无女,非常孤独,关心他的人,唯有一他曾经教过捕鱼的小男孩曼诺林。他很少看报,即使看,也只想知道垒球比赛的消息,真可谓“我心与世两相忘”。他的生活极为清苦,住在一个狭小的茅棚里,全部家当只有一张床、一张饭桌、一把椅子。他辛辛苦苦打了一辈子鱼,自己的饭菜里却常常没有鱼。他穷得连外出打鱼时所必备的食物也带不起,只能带一瓶水。这些描述,皆在突出主人公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揭示了形成老人那“典型性格”的“典型环境”,为了下面更好地刻划桑地亚哥“这一个”作了必要的准备。
黑格尔指出:“环境的相互冲突愈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坚强。只有在这种发展中,理念和理想的威力才能保持它自己,才足以见出威力。”(3)老人性格的威力正是在不懈地出海——捕大马林鱼——斗鲨鱼等一系列冲突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我不相信“宿命”,但我承认人有好的或坏的“机遇”,再聪明、再强悍、再幸运、再得志的人也有倒霉的时候。老人不是无能之辈,然而尽管他是最好的渔民,他也不能让那些鱼自动上他的钩——他遇到坏的机遇了,就像最好的渔夫遇到了大旱,最好的猎手遇不到猎物一般。他接连八十四天没有捉到一条鱼,这件事本身对一个以捕鱼为生的人来说,是够惨的了。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由于“背运”,同行都躲避着他,唯一与他相濡以沫的小男孩也被父母逼到了另一条船上,他只好孤零零的一个,划着空荡荡的小船出去,划着空荡荡的小船回来,而那张补了一些面粉袋的船帆,“看去真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
可是,老人并没有丧气,并没有倦怠。他要拼命地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让厄运使自己屈服。第八十五天他继续扬帆出海了!“他的希望和信心从来没有消失过,现在又像微风初起的时候那样的清新了。”在这一大段描写中,作者着重表现了老人“硬汉性格”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是精神上——极为自信,从不灰心。
精神上的侏儒决然成不了实际上的巨人,但仅有强大的精神而不付诸行动的人仍是矮子。真正的强者,应该是自信和坚忍二者完美的结合。小说的第二大段,通过老人捕马林鱼具体过程的描述,突出表现了他的“硬汉性格”的另一基本特征:行动上——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正是靠着强烈的自信、不懈地追求,他终于交到了“好运”,钓到了一条比自己的小船还长的马林鱼。如同老人是人中英雄一样,这条鱼也是鱼中豪杰,两者旗鼓相当。鱼在水下坚持了两天两夜,不时地用苦刑来折磨老人。他掀起大浪,把老人脸朝下摔在船里,血打腮帮子上流下来;它拼命地冲撞,把老人的双手弄得血肉模糊。这时,老人只消割断钓绳,让大鱼跑掉,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但这些就意味着他失败了。老人没有这样做,他甚至连想也没这样想。渴了,喝点冷水,饿了,吃些生鱼;困了,把钓绳绕在垫了破麻袋的肩上打个盹儿;手抽筋了,咬咬牙忍住。在他看来,“痛苦在男子汉不算一回事儿”。正是凭着这种坚忍之人不能忍、力行人之不能行的拼搏,两天两夜后,他终于制服了大鱼,乘胜而归。至此,硬汉桑地亚哥已经活生生地站起来了,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已显现出来了。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还要出人意料地用厄运的重锤再次敲打这块钻石,使其放射出更灿烂夺目的光彩。
就在归途中,老人遇到了更大更可怕的灾难,一条,两条,成群的鲨鱼扑上来要抢劫他的猎物。他没有束手待毙,而是无畏地向象征着厄运的鲨鱼宣布:要跟他们斗到底!他先是杀死了一条巨大凶恶的鲸鲨,但鱼叉又被鲸鲨带走了。于是,他把刀子绑在一只桨上做武器,又杀死了两条气味难闻的星鲨和一头像奔向猪槽的猪一样的犁头鲨,不幸刀子又断了。当夜幕降临时,成群的鲨鱼第四次又扑了上来,老人的头脑此刻清醒得不能再清醒了,他深知:这是一场注定要打不赢的战争。但他仍没有丢下自己的劳动果实,落荒而走,他又精神抖擞地投入了战斗。“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最鲜明不过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硬汉子性格。书中写道:“……他用棍棒朝他们(指鲨鱼)的头上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的时候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下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随着棍就丢掉了。他把舵把从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子已经戳进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来。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最后的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这真是一段龙腾虎跃、狮吼雷鸣、回肠荡气、扣人心弦的描写!在这段描写中,桑地亚哥的硬汉性格的两个基本方面水乳交融在一起,得到了最高程度的体现。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大得不可思议的鱼骨,一条残破不堪的小船和一副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他失败了,勇敢地失败了。但他始终没有失望。小说结尾写到:他梦见了狮子,——这说明他还有着力的追求、强者的向往。
老人身上有着海明威的影子。海明威的性格与老人的性格极为相似,他的孤独、高傲、自信、好斗、刚强的“男子汉气概”是出了名的。作者的儿子格雷戈里?海明威说:“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就是海明威本人,或者说是他身上最好的东西。”还说:“他总是要赢,输他是受不了的。”(4)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在思想感情上是与老人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他喜爱他,歌颂他,也真正进入了角色。他在老人身上寄托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切感受,也反映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某些本质的东西。从这个意义和角度讲,老人是海明威的化身。
(二)
如果海明威仅仅是为写一本捕鱼小说,单单为一位老渔民而作,而无其它的用意,那么,《老人与海》充其量不过是一篇中流作品,决不会引起如此之大的轰动。好在作家并非如此,他的作品是多层次的,寓意极深而又耐人寻味的。海明威自己有过一个极著名的“冰山之喻”。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含蓄,应该象一座冰山一样,“露出水面的是八分之一,而有八分之七在水面以下。”(5)《老人与海》正是如此.书中句句写的是捕鱼人桑地亚哥,句句又不是捕鱼人桑地亚哥。桑地亚哥这一艺术形象是有着极广泛的代表性的,他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老人与海》写于这样的时代:战后,美国站在它力量与繁荣的巅峰。但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物质文明并没有为美国的前途作出历史的、道德的判断,反而用种族灭绝、控制论、精神分析学等新观念摧垮了传统的价值标准。人们刚刚从大战杀戮、法西斯集中营和广岛原子弹的恶梦中醒来,又被冷战、热战的阴云笼罩。于是生活中失去了安全感,物质变成了压迫精神的负担,人们普遍感到精神空虚,对前途悲观绝望。“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还是及时行乐,沉湎于声色,满足感官刺激吧。于是,吸毒、酗酒风、“性解放”泛滥成灾。与海明威齐名的作家费兹杰热拉德就常与年轻美貌的妻子没明没夜的狂饮,醉酒后常坐在出租车顶上,或于午夜在豪华旅馆门前的喷水池中裸浴。(6)这种颓废风气引起了美国一些有识之士的极大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北京治疗白癜风去什么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