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逊美术史论坛
东方部分论文简介:明清
《文彭研究》
作者:龙宇欣
指导老师:邵彦
论文简介:
梳理文献可知,当今学术界对于文彭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有关文彭年谱的梳理工作,目前可见的仅有周新月和刘东芹两位学者发表的相关的文章。随着学术界对于明代吴门书画的深入研究,文彭,作为吴门画坛中重要的一员,继文徵明之后,不论是书画鉴藏方面还是篆刻艺术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彭的经历,所反映的是明朝中期,在商品经济与书画鉴藏之间不断选择的文人与商人的生活缩影。本文不仅就文彭年谱进行了补订,还就文彭“篆刻流派之祖”、文彭书画作伪等相关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作者龙宇欣
《明清折扇绘画的“四君子”题材研究——以吴门画派和扬州画派为例》
作者:周娟
指导老师:杜娟
论文简介:
折扇,作为一种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日常物品,不仅是制扇手艺人制作功力的展示,也成为艺术家施展才华的载体之一。折扇尺幅虽小,却饱含着丰富的内容与情感。明清是折扇发展到顶峰的时期,明中期的吴门画派可谓我国折扇绘画兴起的引领者,城市经济的发达,雅俗文化的融合,市民阶层的兴起等等社会原因,使得折扇的发展趋于商品化,往往被作为售卖与赠予之物。到清代,扬州画派也为扇面画的兴盛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试图将数量颇丰、题材广泛的明清折扇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作为讨论的重心,以吴门画派和扬州画派为例,探索明清折扇“四君子”题材扇面画的发展、艺术特点及其成就,并由此引发对现当代扇面画发展的一些思考。
作者周娟
《明清时期的苏州版画与浮世绘版画中的美人画比较研究》
作者:刘一诺
指导老师:王云
论文简介:
我国明清正是版画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中美人画题材始终是版画家热衷于刻画的题材,并对日本浮世绘版画尤其是浮世绘美人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便从浮世绘版画与我国明清版画艺术中的美人画入手,将明清时期的苏州版画与浮世绘版画的技法、内容等进行比较研究,从四个层次来说明它们的渊源和不同点,首先分析了明末清初的苏州秘戏图版画与菱川师宣美人画版画的关系及不同;其次研究了铃木春信的浮世绘美人画与明清苏州套色版画之间的渊源关系;接着讨论了清中后期发展的“姑苏版”及桃花坞年画传入日本并与日本浮世绘版画刻画的异同;最后对二者进行总结,从而达到对明清苏州版画与浮世绘版画中的美人画的分析研究。
作者刘一诺
《明清仕女画中的“扇”与“镜”》
作者:胡洁
指导老师:郑弌
论文简介:
明清仕女画中,画家借助扇与镜的“在场”塑造了“仕女纨扇”和“美人对镜”的女性形象。扇、镜和中国古代女子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意义不再局限于一种纳凉工具或装饰品,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情感,它们以各自的方式衬托画中女子的形象、身份、品格、心境等。画家借助扇与镜来表现女性的生活状态,诠释女性的命运。另外,扇与镜不仅塑造了画中“女子”形象,它们还幵启“女子”背后隐含的另一重身份,即画家本人。画家借助扇与镜不仅塑造了女性形象,更塑造了自身。笔者以图像分析为基础,将明清仕女画中出现“扇”或“镜”的绘画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扇与镜这两种物象入手试图了解当时女性的心理特征,建立起女性与扇、镜之间的特殊联系。
作者胡洁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论“遗民”情结对八大山人山水画的影响》
作者:王梓旭
指导老师:黄小峰
论文简介: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画坛的一代宗师,无论是在花鸟画、山水画还是书法,都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创作了大量杰出的艺术作品,为我国美术史和中国画史添上了最为璀璨的一笔。八大山人特殊绘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因素,作为众多明朝遗民中的一员,八大山人选择通过绘画、诗文的途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是八大内心深处最为深沉的情感。古人云:“夫书者,心之迹也”;“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任何的一种视觉艺术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这种表现的形式就是作者文化心态和内心情感的体现与表达,因此,“遗民”情结是影响八大山人作品笔墨与风格的一个极为重要甚至说根本性的因素。
作者王梓旭
《黄瘿瓢人物图册研究》
作者:黄乔乔
指导老师:邵彦
论文简介:
天津博物馆藏《黄瘿瓢人物图册》是清代扬州画派画家黄慎的早期作品。本文由此图册研究现状呈现的两个关键问题出发,引申到问题显示出的美术史学史问题,即辩证讨论黄慎早年“师上官周”这一美术史上的说法,并尝试抛开以传统文人画为正统的中心话语环境的美术史书写,进一步发现图册本身及其地域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由题材和风格见出此图册是黄慎首次出现民间现实生活题材及兼工带写风格的作品,由题识情况并结合史料文献对不同图页呈现的思想感情作出推测性的研究。由此从整体到局部,通过形式、内容分析及纵向、横向对比探讨其中两幅重要作品的意义;再由点到面,得出此图册在黄慎整个艺术生涯乃至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开创性、前卫性的重要意义。
作者黄乔乔
《“見立て”在“潇湘八景”中的运用——以铃木春信的作品为例》
作者:刘听雨
指导老师:王云
论文简介:
“見立て”是日本艺术领域中常用且独特的一种创作手法,江户时期画师铃木春信以此为表达手段实现了对中国“潇湘八景”画题的创造性描绘。文章第一、二部分首先对“見立て”的语源及含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通过举例说明其在美术领域中的体现及特点。之后重点考察了铃木春信的“見立絵”作品「坐鋪八景」、「風流坐鋪八景」中“見立て”这一创作手法的运用,对两组作品是如何与“潇湘八景”每一画题一一对应,并作为纽带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画题材完全日本本土化的转变作出了分析。
作者刘听雨
《红楼梦图咏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分析》
作者:栾雨晴
指导老师:杜娟
论文简介:
自曹雪芹的《红楼梦》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细腻的文笔吸引着各个时代的读者,同时也为描绘《红楼梦》中场景和人物的绘画作品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本文选取改琦《红楼梦图咏》为研究对象,在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画家的生平背景、绘画内容、表现手法和特色、艺术主张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在全文中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女性空间的营造方式上在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画家的生平背景、绘画内容、表现手法和特色、艺术主张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在全文中研究的重点在于对女性空间的营造方式上,即对女性生活场景的结构布局的表现。
作者栾雨晴
《新疆伊犁清代建筑保护与利用—以伊犁将军府为例》
作者:钱银梦
指导老师:石东玉
论文简介:
本文以新疆伊犁清代古建筑——伊犁将军府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其在旅游开发热潮中的保护现状谈起,对现状及历史背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说明。通过调查分析,探了伊犁将军府的保护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方案。
作者钱银梦
《新的场所精神——北京五塔寺空间变迁与价值研究》
作者:文天骄
指导老师:李军
论文简介:
位于北京动物园西北方向的五塔寺在明清时期是一所皇家寺院,这里在清乾隆朝时达到鼎盛而在清末走向衰落,仅剩下了金刚宝座塔与佛殿基座。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塔寺作为遗址和遗产,向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转型。文章试图通过对北京五塔寺空间布局变迁以及中心增殖的分析,探讨五塔寺的价值与新的场所精神,并以此对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一些构想。
作者文天骄
《麻阳苗族自治县古村落建筑遗存考察研究》
作者:张梦婷
指导老师:陈捷
论文简介:
麻阳苗族自治县的古村落是盘瓠文化在湘西地区的物质载体。本文从研究背景入手,以岩口山村与豪侠坪村作为典型代表,从宏观—聚落分布、中观—聚落空间形态、微观—建筑形态三个层次,对麻阳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进行归纳研究。同时,采用文化视角下的建筑特征成因分析方法,试图探索清楚古村落建筑遗存的特征与相关文化的关系。总体而言,麻阳的传统聚落融苗族文化、汉族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盘瓠文化为一体,虽数量与规模上不及徽州古村落群、黔东南苗寨群、江西天井式民居古村落群,但是文化融合的特征极为显著,是区别于其他传统村落的重要特征。即是一种移民过程带来的外部建筑文化,一方面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另一方面与麻阳盘瓠文化中的福寿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作者张梦婷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形制、功能变迁与保护研究——以怀远楼为例》
作者:刘柳君
指导老师:陈捷
论文简介:
客家土楼这种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可谓中国建筑的瑰宝,不仅对于天灾人祸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同时还能作为纽带,维系同一宗族人们的情感交流,曾是客家人最主要的居住场所。而随着时代改变,土楼中的居住环境远没有城镇那么舒适方便,于是年轻一辈逐渐搬出了祖辈们世代生活的土楼。随着居民的搬迁,以及土楼群周边旅游业的发展,土楼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本文将以福建省南靖县土楼群中保存最完好的怀远楼为例进行研究讨论。
作者刘柳君
《天津妈祖文化演变研究》
作者:陈宇佳
指导老师:文韬
论文简介:
妈祖文化是我国民间信仰之一。妈祖林默出生于福建莆田。妈祖文化兴起于宋代,历经许多朝代发展传播至北方。传入天津之后,妈祖文化从海神、保佑出航平安的功能渐渐转变成了求子求财的功能,并且由于功能的转变,在天津出现了许多新习俗。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明了研究原因和写作意义,分析了论文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莆田妈祖文化,介绍了妈祖文化在莆田产生的原因、习俗和发展。第三部分是天津妈祖文化,包括传入天津后妈祖文化的变迁以及产生的新的习俗,天津皇会和拴娃娃、洗娃娃的习俗。第四部分是妈祖文化演变现象探究,阐述了妈祖文化在天津变迁的五点原因。
作者陈宇佳
西方部分论文简介:现当代
《艺术中的身体主体性——浅析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
作者:连瑞霞
指导老师:王浩
论文简介:
后现代以来,尼采发源的“身体转向”在哲学上确立了身体反抗权力的本体论合法性,其理论追随者福柯与德勒兹发展出身体主体论的两大方向:权力规训下的被动身体与能动反抗权力的主动身体。身体在哲学上的自觉,为身体作为主体的艺术创作开辟了道路。本文以哲学上“身体转向”为背景,对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权力与身体之间的双向斗争在她行为艺术创作发展阶段如何体现作梳理,以探寻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创作中主体话语的独特性。
作者连瑞霞
《人与机械——赛博朋克中关于人性的思考》
作者:李雨璇
指导老师:邵亦杨
论文简介:
赛博朋克是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个科幻小说的分支,这类小说的通常设定在不远的未来,假象在一个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数字空间中,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虚拟现实、城市扩张与贫民窟、基因工程、恐怖主义等因素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以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展现了一个“人与机械”共生的图景,探讨人类不断制造的科技“规则”与个体自我的矛盾性。它一方面对计算机与信息网络制造的社会形态持一种怀疑抵抗的态度,同时又无法脱离这个系统独自向外发展;追求和宣扬保留个体意志与思维的“自由”和“独特性”,却又对这一切充满悲观消极的预言——人总是无法避免地被空间限制了自由,无论如何努力都逃脱不了系统的控制,阻止不了一种“既定”程序的“自我完善”。这种充满矛盾的世界观不禁让人思考,我们向往进步和憧憬的未来渴望建立的是什么,能带领我们去到怎样一个高度,这是我们想要的吗?本文以赛博朋克电影为例,从虚拟现实,机械生命两个角度试图对赛博朋克的内涵进行探讨,意图探寻赛博朋克电影中关于科学与人性的思考。本文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什么是赛博朋克,分析了赛博朋克的来源,用城市的空间概念分析了它的特点。第二部分则是根据赛博朋克电影经常出现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两大元素来探析其中关于人的自由和人的自我认同的观点,从而分析赛博朋克电影对于科技与人性的态度。
作者李雨璇
《新媒体艺术批评——从“艺术世界”概念的角度出发》
作者:钱宇
指导老师:远小近
论文简介:
“艺术世界”概念源于哲学、社会学范畴,作为一种哲学结构或社会学体制,其核心是“如何定义一件艺术品”。从社会学研究角度看,艺术品的制作不仅依赖于艺术家,也是社会通力合作下的产物:从艺术生产环节的技术支持、人员提供,到艺术传播环节的空间展示、理论建构,再到接受环节的观众欣赏、市场消费,这些因素无一例外参与了艺术生成的过程。新媒体艺术同样存在于艺术世界的体系中,它的生产、传播、接受同样受体系的影响。本文从艺术批评的角度,评析艺术世界体系下的新媒体艺术。
作者钱宇
《物质的转化概念——从约瑟夫·博伊斯到马修·巴尼》
作者:周纬萌
指导老师:高火
论文简介:
文章以“物质的转化概念”为线索,从概念溯源、基督教艺术与现成品艺术的特点,结合博伊斯和巴尼二位艺术家具体的艺术实践,以“油脂”和“凡士林”两种材料为重点,来厘清此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探讨承载艺术形式的物质(材料)与艺术品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人文思想和精神之间的关系;就“物质的转化概念”在不同时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寻找共性与发展,总结这一观念其对于艺术家自身和大众对艺术作品理解的重要意义。
作者周纬萌
《比尔·维奥拉作品的四元素研究》
作者:陈同玲
指导老师:于润生
论文简介:
当代艺术家比尔·维奥拉[BillViola]在他的影像作品中多次引用古典哲学中的水、火、土、气四元素,呈现了由生到死,由实存到消失的过程,探讨了人类与基本的物质元素之间的互动交融。他所运用的影像技术给观众呈现了强烈的视觉冲突,为观众提供了精神体验与思考的舞台。《比尔·维奥拉作品中的四元素研究》围绕着比尔·维奥拉作品中的四元素,采用对比的方法,解释影像中的四元素与时间、感知的关系。
作者陈同玲
《论杰夫·沃尔致女性图中摄影与绘画的关系》
作者:徐昊旻
指导老师:刘晋晋
论文简介:
本文以《致女性图》为例,想要对杰夫·沃尔作品中摄影与绘画的关系做一些阐释。文章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沃尔第一阶段创作的背景和意图,同时分析了马奈作品自身的特性及其与摄影的关系,解答了《致女性图》创作缘由的问题。第二章与第三章分别从摄影的媒介性与社会性入手,分析《致女性图》对《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间》的挪用,解读其中所展示的摄影之于严肃艺术的合法性与对其自身的突破性。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沃尔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借鉴了马奈创作的模式。摄影作为绘画的解放者,促成现代主义绘画的出现和发展。而沃尔如今则在他的创作中,将马奈的绘画作为了摄影的解放者,最终想让摄影的纪实性与社会性从陈旧的、机械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与绘画成为平起平坐艺术门类的同时,回归现代主义。
作者徐昊旻
《文本的图像化之变——以安塞尔姆·基弗的“玛格丽特”和“舒拉米特”系列作品为例》
作者:岳垚希
指导老师:刘晋晋
论文简介:
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出生在处于二战后“集体反省”和“艺术真空”环境下的德国。年到年这位艺术家从犹太裔德语诗人保罗·策兰为犹太人大屠杀所作的著名诗歌《死亡赋格》中提取了两个文本符号——“玛格丽特”和“舒拉米特”,创作了三十余幅作品。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试图解决这两个文本符号被基弗转化为图像之后其内在意义的变化、变化的共同点以及变化的目的等问题。
作者岳垚希
《参与性艺术研究》
作者:郭曦蔓
指导老师:邵亦杨
论文简介:
参与性艺术(participatoryart)是一种通过邀请观众直接参与创作过程,使他们成为合作作者、编辑者和作品观察者的新艺术形式。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年摄影师理查德·罗斯(RichardRoss)为洛杉矶当代艺术研究所举办的展览“洛杉矶中心艺术家”(DowntownLosAngelesArtists)的展评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通过参与性和介入性的实践进行艺术创作,艺术的大众参与性逐渐增强。因此,本文以艺术批评家尼古拉斯·波瑞奥德(NicolasBourriaud)在《关系美学》中提倡白殿危害北京治白癜风哪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