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各高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均有严格要求。这包括位于论文尾部的“致谢”。虽寥寥数语,“致谢”却是论文的必要构成,成为完整论文的标配,仿佛绅士头上的礼帽、淑女唇上的口红。在我们通常的意识中,毕业论文要有“致谢”是合理的,因而是当然的。通过“致谢”,学生可以对指导老师、同学,乃至家人在其论文写作中给予的支持表达谢意,进而体现该学生对他人付出的尊重,同时反映自身的感恩之心。然而,情势的迅速变化,这种旧有的认知是否需要刷新有待重新思考。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亲身经历。触媒是“致谢”的抄袭。在多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我发现,抄袭这种学术不端呈现严重趋势。我指的“抄袭”不包括隐性的思想重复,而是文字对比的显性重复。相信,这已是全国的一种普遍现象。近些年来各高校广泛推广使用的“中国知网”查重系统就是一个明证。为何出现抄袭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现有各种制度约束条件下学校对论文的要求过高。例如论文的创新性。我在一篇已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对此作过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这当然是针对论文的正文而言。然而,运用“知网”的检索功能,我发现,毕业论文中的“致谢”部分近年来竟然也出现了抄袭现象。我对此感到有些困惑。按理说,“致谢”的内容完全是个人的体会,且易感,写起来没有什么困难,不应该抄袭。但是,它却真实存在。查重检验单上的显示清楚明白。其表现为,先将别人毕业论文的“致谢”复制过来,然后将其中指导老师的姓名替换一下。如何解释这种新现象?表面上,这可以归咎于学生的偷懒。但这个理由似乎不够充分。几句话,甚至一句话的文字表述,很简单,不会懒惰到这种程度吧?!那么,别人的“致谢”写得好,出于同感直接拿来套用?显然不是。看了这些抄来的句子,其修辞平常,没有什么精彩之处。于是,我能够想到的只有两种的可能情形。一是整篇论文系他人代笔。这是有现实条件提供支持的。不仅同学可以代写,社会上还有“枪手”。我们注意到,当今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代写论文广告。其盛况似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产业。论文若是他人代笔,代笔者对指导老师当然没有任何感知,将他人论文的“致谢”信手掂来或批发使用也就合乎情理了。另一种可能则是,该学生没有表达感谢的本意,马虎应对。“致谢”理应是个人情感的表示,但前提是,他能够产生这种情感。若学生无法生成这种感受,则论文格式上的这个要求就是强人所难。致谢的对象可以是指导老师,也可以是同学或亲朋,但主要是前者,因为指导老师与学生论文的按时按质完成直接相关。然而,做论文毕竟是一件痛苦的课业。学生的压力直接来自于指导老师。学生对于指导老师可能心生不满。这既可能起因于指导老师的敬业不够,其包含师、生双方认知上的差异,也可能是因为指导老师要求过于严格。一旦学生认为他的指导老师没有尽到职责或要求太严,本能的反感就会出现。作为一种软性的抵抗,“致谢”采用复制加粘贴方法以随便应对也就理所当然了。
前一种情形已经超出“致谢”问题的范畴。这与宏观问题直接联系。这类学生可能早已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这里只能针对第二种情形提出对策。我主张,本科毕业论文在格式上不应要求必须有“致谢”部分。这不仅出于杜绝这类抄袭的考虑,更主要的是,“致谢”应当反映它的实质,即真诚。这对于维持学生的独立人格,支持其诚信品性有积极意义。“致谢”的留白是信息的另一类传递方式,师与生冷暖自知即可。
年5月24日于广州
远届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