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毕业生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音乐学系级

在这众志成城、全民抗疫的时期,课堂不停、学习不停。音乐学系全体老师和本科五年级同学们在线上进行了学士学位论文的开题工作。

学号:学生姓名:王淏

指导老师:李小诺

论文题目: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兼论PO钢琴教学法的运用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通过课余时间学习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丰富精神生活,钢琴教育则是大多数儿童家长的选择之一,但由于目前市场上很多传统模式的钢琴课程不能够达到培养儿童性格、品质乃至美育的最初目标。本文试图从儿童心理特征出发,来探索学龄前儿童钢琴教育的美育意义,并结合PO钢琴教学法的特点探讨其在改善学龄前儿童钢琴教育中的作用,由此提出对目前国内学龄前儿童钢琴教育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老师建议:

该选题对于我国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鉴于写作时间和本科论文容量问题,建议文章侧重对PO钢琴教学法的运用模式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个案法等,对比现有的其它常用教学形式,结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及艺术教育的美育意义,分析该教学法的教学特征、运用优势,并根据该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条件、操作性等提出教学建议。

学号:学生姓名:任梦媛

指导老师:戴微

论文题目:宋代少数民族音乐史料初津内容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内在动力离不开在历史过程中各个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宋代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留下了许多史料文献记载了少数民族的音乐习俗、制度、乐器等内容。笔者在经过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读后发现了目前国内外缺乏相关专题研究,因此针对宋代少数民族音乐史料中主要记载有哪些民族,音乐史料中主要记载了哪些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有哪些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什么样的局面以及对后世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老师建议:赵维平:选题很好,但是第二部分“宋代少数民族音乐史料涉及的主要内容”划分的这些东西都是一项项罗列起来的,跟第一部分似乎没有关系。是否把在第一部分所划分的西北少数民族、“契丹族”这些民族,跟与它直接相关的某一样东西,比如乐器、乐曲之类的内容放到一起说,这样是否更集中一点?内容的东西可以放在以民族划分的框架里来写,不要划分在后面,比较容易偏题。于韵菲:选题很好,篇章结构框架中,第一章罗列少数民族种类必定会谈到音乐史料,这会不会和后面第二章节中的内容有所重复?如果有那应该怎样来处理这里面的矛盾?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能凝练集中一些?框架可以再清楚一点。我再给你提供一个史料:AndrewC.West(魏安)《西夏写本中的笛谱》金桥:没有什么大问题,大纲很全,内容铺的很开,但是怎样把结构集中或者精炼一些,这是比较需要考虑的问题。冯长春:这个选题很有意思,但是题目比较大,结构和框架还需要你自己多斟酌,思考一下怎样写得更精炼一些。

学号:学生姓名:游艾娜

指导老师:梁晴

论文题目:中国文人精神之当代音乐探索:从周文中《渔歌》到梁雷的《记忆的弦动》论文摘要:周文中先生是国际公认的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本文由周文中发掘的文人精神作为线索,通过《渔歌》和《记忆的弦动》两部作品的研究,探讨了音乐中的文人精神传承与发展,并提出新时代关于中西融合的未来展望。老师建议:杨燕迪:选题较有意义,角度也很好,当然,如何落实就是考验。建议要扩大视野并且做到平衡。徐璐凡:选题很棒,但同时操作难度也很高,建议是不妨集中在梁雷身上,把周文中作为语境来写作,用周文中替梁雷作注解,这样可以更集中些。金毅妮:提出同时期的当代作曲家是否都对文人精神有如此思考。建议以一位作曲家或一部作品为研究对象,然后延展涉及到另一位作曲家以及同时期的文人精神的思考与体现。甘芳萌:是否采用了中国音乐元素就可以等同于“传统中国音乐文化”,是否进而等同于“士人文化”?

学号:学生姓名:周颖丽

指导老师:黄婉

论文题目:上海的津轻三味线“成世流”音乐民族志(拟)内容摘要:本文选择旅居上海的日本津轻三味线音乐人成世昌太及其在上海维持的“成世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读和田野工作,试图梳理日本三味线“成世流”在上海的成立背景、成员构成、所维持的三味线音乐,在观念、传承、传播、表演和音乐创作方面的特征。并将“成世流”的音乐放入整个上海的外来移民文化生态中给以阐释。将回答怎样的移居历程,促成了上海“成世流”的海外音乐实践?文章从四个部分展开讨论,分别探讨成世昌太与日本的“成世流”的关系,“上海成世流三味线教室”的建立和所推广的津轻三味线音乐特征,成世昌太“回到”日本本土的津轻三味线比赛语境中来建立上海“成世流”在日本国内的流派认可,以及最后将阐释成昌太的三味线音乐的传承与创作中,是如何离开日本原生音乐环境,在上海产生的新的音乐,新的意义。老师建议:肖梅:选题很好,掌握了一定的田野资料。书写上海成世流的音乐民族志,目前的问题是内容涉及到的方面很多,会不会太大?建议是否可以更聚焦?在上海形成支流以前没有过,有没有可能更聚焦在这个人,为什么要在上海这个地方做这个活动。成立支流的过程中、后,其呈现出来的与原来的家元不一样的地方。赵维平:研究蛮好的。上海的一个个案,很有意思。问题:要分清楚津轻三味线是粗杆型还是中杆,与文乐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是小问题。另外,你的题目是一个音乐民族志,那么它到底是不是流派?在上海发生了变化,作为成世流在津轻三味线的特征是什么?这些都要在论文中写到。另外,对津轻三味线的流派要进行梳理,变化后的流派,变化的是什么?吴洁:一点小问题。成立流派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流派传播到上海,文化交流和在地化的问题要考虑进去。徐欣:有关这个人的名字和职称要明确。问题:成世流PPT里,扎根上海的流派分支?成世流实际上是在日本发展起来的,会让人有误解。你提到的两重文化空间:是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还是现实与虚拟的两重文化空间?还有论文的大标题,不能涵盖里面讲的问题,要斟酌题目。

学号:学生姓名:张思悦

指导老师:王丹丹

论文题目:自叙式悲鸣——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悲怆”意涵内容摘要:本论题主要聚焦于柴可夫斯基的晚期作品《第六“悲怆”交响曲》,这部作品凝聚了作曲家一生音乐创作的精髓,高度概括总结了作曲家对一生经历与心境的总结。本文旨在通过对于作品中音乐语汇的构建,探索其时代文化背景影响之下,民族性、修辞化的音乐形态,探究深层次中蕴含的作曲家的心理人格与艺术风格。此外,结合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的中音乐语汇的“悲怆”显现,以横向思维观两者异同,探求两位作曲家在相同“悲怆”、不同“命运”中,隐含的音乐特色、社会经历、音乐表现形式等截然不同的风格特色,寻找两者差异的可能性因素。老师建议:以多视角的框架对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探究这部作品的音乐语汇,有一定开拓性。横向结合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进行比较,研究不同音乐表现形式下的悲怆,其受制于不同经历环境下产生的不同音乐特色,使悲怆有了更深刻的表象。

陈鸿铎:文章欲从“自叙式悲鸣”这一独特视角切入进行重新解读,很有新意!文章并以对比为方法,通过把贝多芬的《悲怆》与柴可夫斯基的《悲怆》进行比较,试图进一步揭示柴式悲怆的独特风格,相信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意见:文章第三章的安排略显突兀,另外对于“自叙式悲鸣”这一关键概念没能紧扣。

学号:学生姓名:钱依依

指导老师:冯长春

论文题目:《中国现代音乐史(-)》(未定稿)研究内容摘要:上海编写组编写的这部史稿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初步建立,但在现当代音乐史研究中,这部史稿的史学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次论文望通过研究这部史稿编写的缘起、编写组成员、史稿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这部史稿所反映出的音乐史观与音乐史学观等方面,探究该史稿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从而有助于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早期的建构情况,并通过回顾其经验与教训对于今天乃至将来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提供可参考的借鉴。老师建议:戴微:论文框架中第二部分的标题需要再斟酌一下,不能只是对每章节的概述,需要换个写法,否则关于这部史稿的背景与内容介绍占了过多的篇幅。金桥:建议采访在世的编写组成员如常受宗先生、沙汉昆先生,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gs/5385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