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的作品,我们展示了“后浪”们对于有关于新媒介热点的深刻思考,讲述了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下的种种有趣的热点现象,紧贴生活,有研究,也有思考。
本期毕业论文的展示围绕着我们新传同学都很熟悉的两个主题:“文化研究”与“舆情分析”,好像大学四年来诸多老师都曾讲述过有关的问题,一见主题便觉熟悉。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学长学姐们对于两个主题又有哪些研究吧。
级广播电视学、新闻学
毕业论文线上答辩
日期:5月16日-17日
时间:上午9:00
01
文化研究篇
所谓人文,《易经》中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悠久绵长,关于文化的研究思考也从未停止。
在16级广电新闻的学长学姐们的论文作品中,有江南古典的别样塑生,有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新的构建,也有新媒体与地球村背景下的文化新景。文化万千,富饶的新世界终将给我们带来无数的精神食粮。
毕业论文作品
《网络社交情境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模式与认同样态研究》作者:张自豪指导教师:马小龙本文通过对裕固族 本文基于德国哈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一文来论证传播加速中是否存在表意加速,对表意加速进行概念操作化实证分析,进而谈论表意加速是否会造成网络舆论脆弱性,从而进行反思和批判。《深度新闻报道中的舆论激活因子研究——以近三年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深度新闻报道为例》作者:曾雅萍指导教师:卢毅刚 本文主要通过内容分析、聚类分析来对比两家媒体的深度报道在文本建构上的差异,结合“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局限性,找出《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在设置议程时的不同特征,进而来反思深度报道该如何更好的建构其文本来影响公众。《舆情反转中的公众情感波动研究:以近三年典型案例为对象》作者:宋文慧指导教师:卢毅刚本文从公众的情感角度来进一步研究舆情学中的相关问题,主要运用模糊集定性研究法对近三年的典型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其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及相关影响进行探讨。《个人意见的非语言代码的研究》作者:华祉祯指导教师:卢毅刚 交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间的交往。交往手段归纳起来不外乎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系统符号系统两大类。可以说,代码是被通信的第一个本体论元素。本文基于复旦大学出版《人际传播研究手册》第四版,讨论非语言代码在传播渠道中所起到的隐蔽却重要的作用。《舆论传播的情感表达研究:基于社群传播分析》
作者:宋晓芳指导教师:卢毅刚
本文基于网络社群传播的分析,对舆论传播发展趋向受网络社群成员多元化意见表达的影响进行探索,以揭示网络舆情传播的发展规律。
《公众意见表达的趋同性研究:以传播迁就理论为视角》作者:姚力维指导教师:卢毅刚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下公众意见表达的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了阐述,以传播迁就理论为视角,进一步提出影响意见表达出现趋同性的因素,并得出这些适应行为动因的解释。金城之春相聚注定错过,然而成长的车轮终将向前,亦将在我们心底下留下最深的印记。毕业论文是这大学四年的收获与积累,相信经过老师们的指导帮助与同学们自己的努力,这一程哪怕结尾略有遗憾,也是心房中最柔软温和的记忆。也期待夏荷初绽,太阳花逐光而开时,我们终能相见。一草一木,都是此间最好的风景。上期回顾
点击查看
一荣一枝皆自沃土:级新闻、广电专业毕业论文作品展示
毕业快乐撰稿:朱宇帅张斌锋杨帆李婧铉编辑:谢帮蕊审核:李克李炜娜兰泽宇关超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