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的早期版本源自于武汉理工大学一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致谢。刘屹轩同学的本科论文致谢近乎于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篇幅,洋洋洒洒近万字,回顾了自己走向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感受以及对未来研究的想法。本文截取了其中有关学术研究心路历程的部分,改编刊发,希望可以对有意继续深造并走上科研道路的大学生们有所帮助。小编发现,大学生选择读研的目的和动机其实非常多样化,其中自然不乏胸怀学术梦想的青春学子。本文中刘同学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极强的目标感和清晰的规划性,而这可能对于大学生、甚至对于每一个在工作中、在学术道路上攀爬的同仁而言都有一定的启示。
如果让我对走上学术道路的历程做一个阶段划分,我会把本科四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大一到大二上的规划摸索期,第二是大二下到大三的方向形成期,第三是大四一年的科研预备期。
一、规划摸索(大一-大二上)
我关于读研的想法在大一入学之时便已确定。在踏入校门的时候,尽管我对自己学科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概念认知阶段,但我知道自己热爱与商业有关的知识与实践,也知道自己不会满足于本科的学习,而是需要以这四年的积淀为跳板,到更高的平台去。
在这一阶段,工商管理大类的通识课程(管理学原理、宏微观经济学、专业导论等)以及专业基础技能(数学和应用统计、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社会调研等)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我们对学科概貌的把握正是在这些课程及其延伸的各种阅读资料当中实现的。
在这一时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我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所做的事情、自己所学的学科有了全面和深入的认知,也结合自己当时的兴趣开始对科研活动进行了尝试。在大一结束的时候,我尚不确定自己今后的方向,唯一能确定的是自己希望在提升绩点的基础上为保研积累更多的经验。
作为尝试,我加入了老师的科研项目,承担了一些基础的数据收集、文本编排、调研设计等工作。尽管当时所做的课题方向与我今后的道路并无直接关联,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一阶段的经历让我对期刊数据库以及不同的二手数据收集渠道进行了了解,对课题申报书、文献综述、调研设计、调研报告等规范类文本的写作进行了锻炼;与此同时,我也对基本的统计分析技术进行了学习。
关于是否读研以及是否从事学术研究的抉择,对个人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虽然人和组织的计划都在不断地根据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但是关于个人生涯的战略决策,却不能一变再变。因此,这一决策需要我们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审慎做出,在各种因素当中,个人兴趣与职业理想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在真正做出决定之后,便要拿出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力度,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进行长期、反复的斗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来的走向决定了我们今天所做的事情,目标的确立规定了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并没有给我们过多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和选择:无论是选择保研抑或就业,都非一日之功,而是要经过漫长的准备和积淀;当我们真正确定了读研之后,又要面临着是否继续读博并走上学术道路的选择。
因此,在大一结束之前,我们便要明确自己是否要继续读研;在大二结束之前,我们便要明确自己读研的方向;在大三结束之前,我们便要明确自己是为了读研后在就业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竞争力、还是为了继续深造并从事科研工作。实际上,通过一年的时间了解专业基础并获取关于可能的发展方向的充分信息,一年的时间了解研究工作和自己的兴趣并为后续选择打下基础,一年的时间明确自己的生涯规划并最终取得保研资格(当然保研的准备是贯穿这三年的),时间是足够的。
二、方向形成(大二下-大三)
大二与大三的阶段是在对工商管理大类所需的通识课程和技能基础进行掌握的前提下对具体的细分专业进行深入学习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专业知识的整体框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学习和研究的兴趣焦点。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格外利用好“研究方法”的课程,有意识地接触研究方法、学科基础理论的相关书籍以及主流文献,藉此系统性地锻炼自己对研究和理论贡献的认识以及研究设计的思维,增强自己对研究范式、方法和统计工具的掌握,增进自己对主流文献的阅读与汇报能力,并初步形成对自己未来研究方向的想法,为大三结束后的暑期夏令营做准备。
本科科研活动的参与一方面是对个人履历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直接地明确自己未来的兴趣和方向。只有真正投入到诸如选题、设计、写作乃至发表等科研一线的实践活动当中,我们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科学研究,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是否喜欢科研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未来希望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
我个人认为,好奇心与敏锐的嗅觉、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执行力、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我控制(self-control)、使命感(calling)和责任感往往是我们所需要具备的。好奇心驱使我们探索学科领域内相关的问题,不断地观察新的现象并进行思考;敏锐的嗅觉让我们在理论与实践当中发现更多重要且有趣的gap,并提炼成有意义的研究问题;批判思维让我们在研究中保持自我否定的能力,在阅读时去粗取精;逻辑思考能力让我们洞察现象背后的规律,形成优质而缜密的研究设计;执行力让我们将研究想法和设计转化为实际的成果;自我效能感帮助我们在漫长而结果未知的研究工作中保持信心和动力,在面临一次次的不显著和负面的审稿意见时(兴许这是常态)保持逆势前行的活力;自我控制则让我们在漫长的学习研究生涯中学会延迟满足,在面临研究伦理的诱惑(如p-hacking)时保持定力;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们坚定如一地履行学者的本责,持续不断地努力为学术社区和利益相关者提供知识发现。
如果我们情不自禁地希望加入到主流的学术对话当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在阅读自己领域的主流成果以及思考与此相关的问题时能够持续兴奋,并且具备上述的八点——这表明有很大的概率我们是应该继续深造并最终从事研究工作的。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在面对那些美妙的成果时心中不能翻起一丝涟漪,或不具备上述八点中的一点——那么建议大家考虑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投身到业界波澜壮阔的实践当中,抑或是攻读面向就业的专业硕士项目并最终走向业界。
三、科研预备(大四)
进入大四并在9月底完成推免工作后,我们便可利用剩余一年的时间,依托毕业论文开展真正属于自己的有潜力的研究。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夯实本科阶段尚未牢固的专业基础,系统性地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回顾,并进一步根据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和后续研究需要深化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加强对相应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掌握。与此同时,其他相关学科的书籍可能也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