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惠园的风杨渊浩大学伊始,开启

大学伊始,

开启论文写作之门

杨渊浩

撰写论文是社会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大学期间同学们会写很多论文,如果一开始能够认真对待每一次论文写作,等到大二大三时,你会发现很多曾经写过的论文可以完善下,而不必再去重新写作,甚至你的毕业论文可以直接以作业为底子进行修改。所以,建议大家尽早投入些精力用于论文写作。

在这里我和大家谈一谈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选题

选题不仅用来指导论文写作,还体现了作者的知识深度和理论层次。有的课堂老师会给大家定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作为题目,如何给选题增添角度是一门学问。过于宽泛、问题不聚焦、缺少学术视角是同学们主要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当你对课堂某些内容感兴趣并希望将其用于论文时,需要通过对课堂内容反思、文献浏览阅读和持续思考,将兴趣转化为问题并确定题目,具体化、凝聚化和专业化是转化的基本要求。以女性主义的课堂内容为例,有位同学的题目是:自由的女权主义如何实现:福柯的生存美学及其对女性主义的启示,其具体的研究兴趣、聚焦的研究视角、细化的切入角度都得到很好的诠释。

第二步,阅读文献

阅读文献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性工作,很多同学读文献时面临的问题是:我该读什么文献,以及文献对我的写作有什么用。对于读什么的问题,建议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文献,然后通过阅读摘要来筛选文献,适当的取舍是效率的关键。对于有什么用的问题,它需要你做好第一步的选题工作,建立起文献和选题之间的关系,比如文献的观点是什么?有什么前提或背景?适用范围有何限制?观点是如何被确证的?我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或不同意?围绕你的选题,对所看文献进行总结,熟知不同作者对相似问题有怎样的不同看法。

下图是一位同学总结的不同学者对社会结构进行的划分,写的很简单,但体现了阅读量和对选题的了解。若学有余力,在文献阅读中同学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意见相左学者的论文或专著进行比较,然后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选择或总结,并概括出背后的原因。

第三步,明确写作观点

论文写作不同于教材,它需要有明确的观点或目的。在观点表达方面,很多同学的问题是:没有观点(集中于描述事实和讲述历史)、观点太过笼统(宏观性的表述)以及没有自己的观点(对某些文献观点的无条件接受)。阅读文献后,如果你没有观点,可能原因有两个:其一,选题不够具体、凝聚和学科化;其二,被动阅读文献,没有对文献进行总结和评价。因此,大概率的推荐做法是,再次审视选题和阅读文献。如果你认为这两点做的还可以,没有形成观点的原因或许是自信心的问题,感觉自己的观点是不全面的、有瑕疵的、甚至是错误的。要知道,只有一两年学科接触经验的本科生看到几十年打磨出来的学术观点,怀疑自己的观点甚至完全接受别人观点是正常的,但并不妨碍我们对他人观点的阐述或解读,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结合两类论文写作,简单说说观点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经验性或描述性论文,即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下图为例,这是某位同学论文的部分提纲,从内容看,作者围绕粉丝民族主义与新媒体技术的关系这一特定政治现象展开写作。该同学在文献阅读中,梳理了学者关于粉丝民族主义兴起因素的分析,结合其界定的香港修例风波这一现实情境,形成了针对这一事件的相关问题观点。

其次,规范性或说服性论文,即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相关因素之间特定关系的背后原因的因果性分析,这类论文需要你结合前期阅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一位同学在论文写作中,很明确地用下面这段话表明观点:

在本文的案例中刚果(金)的国家脆弱性(statefragility)为非国家行为者创造了机会,进而影响地方法院的人权司法实践,而这在制度能力更强、国家主权更受尊重的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国家脆弱性造成的机会结构使国内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和人权工作者能够在多个治理级别对刚果的司法程序施加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地方法院一级。

在论文写作中,不是必须要如此明确地提出观点,观点既可以直接提出,也可以用标题串联出来,甚至还可以渗透在字里行间(不推荐)。但是,切题、准确、学科化的观点是必需的,这是评价文章问题意识的依据之一,也是形成论文结构的重要前提。

第四步,搭建论文框架

论文逻辑框架有助于整合你的分析思路,将你的思考过程转化为一个故事。对大家来说,不推荐类似自由式写作或头脑风暴式写作的国外论文行文方式,因为这样很容易丢失问题意识,早期写作最好把论文框架当作聚合论文的工具。大部分同学在论文框架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有:论文框架被文献的侧重点所限制、论文框架受思考的间断性所影响,不恰当模仿别人论文结构以及论文结构层次混乱等问题。一般来说,论文提纲的设计至少应遵循“有序”和“协调”两个标准。对于课堂论文,前者更为重要。具体论文框架的设计受到选题特点、相关文献类型与内容、阐述逻辑思路、研究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提升需要不断的练习与修改。这里依旧是围绕前述两类论文,介绍简单易行的论文框架。

首先,描述性为主的论文,以时间或者观察顺序为论述框架。如下图,作者将两个标准结合了起来,对不同历史阶段下的特定问题,运用自己的观察视角分门别类地进行论述。(原题目为:从历史的角度看,后发展国家的腐败问题与政党体制有怎样的联系)

其次,说服性为主的论文,确定支撑论文论点的论据有几个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按照确定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将论据作为论文框架的划分依据。有位同学在分析托克维尔两部著作不同的原因时,将下面这段话置于文章靠前位置,很好地展现了她分析问题的逻辑框架:

“鉴于托克维尔的两部主要著作在历史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学术意义方面具有诸多共性和内在联系,出于对比研究的需要,对《旧制度与大革命》和《论美国的民主》的分析将一同进行,具体从两书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核心观点、理论的发展和理论的影响五个方面展开。”

第五步,正文写作

论文写作之前,需要你回顾下前面几步是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果有的话,请将前面的工作做好。正常情况下,论文写作应该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很多同学面临一个问题:要么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要么一段一段地写,然后写偏了。该问题的原因并不在写作,而是在前述选题、阅读文献、确定写作观点和制定框架等方面存在不足。

正文写作可以看作是思维的文字表达,具体行文中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1.可以适当追求学术化的语言和观点,但不要强行引用,问题、观点说清楚最重要。如下面这句话,简洁语言解释了“共景监狱”,如果引用知名学者的著作,效果反而不好。

“新媒体的诞生带来政治参与的深度变革。在全媒体语境下,国家-公民关系在张力性互动中实现由‘全景监狱’向‘共景监狱’的结构性变迁。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围观作为公民新型政治参与形式应运而生。新媒体引发的话语下沉使公民得以通过网络围观发声,在观点的互动强化中,舆论实现聚合,对政治议程、政策议题等产生节点式的压力影响,甚至倒逼治理模式转型”。

2.论点论据、主要次要需明确,否则文章结构会显得比较乱。有位同学,论文主题是社会资本与民主化进程,可是用了1/3的篇幅介绍社会资本的概念发展史,又用了1/3的篇幅说明社会资本可以提升制度绩效,而社会资本与民主化之间的关系没有论述出来。

3.论文各级标题尽量成为行文思路的另一种表达,以凸显明确的问题意识,必要时,可以借助图表来表述论文的逻辑,这一点,可以参照前面的图表。

4.论文要有引用,也要注意引用规范,请大家详细上网搜索相关要求。我们无需用APA标准去要求自己,但毕业论文的引用规范还是早些练习为好。

5.论文的厚度取决于论文内容,但是合理的内容规划、一定的字数底线、显而易见的观点引用以及专业化的学科词汇和知名观点的恰当运用,会使你的论文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如下图。但一定要有个度。

第六步,论文修改

对于写作经验较少的同学们来说,写完的论文可以让同学、老师阅读后提些意见,用读者的视角来使你的论文更完善。也可以放一段时间自己再去修改。

最后,感谢为本文提供素材的八位国际关系学院的同学。

美编:黄思雨

国际关系学院分团委学生会新闻中心

国际关系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宣传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gs/54160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