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又是一年高考季。作为咱们通钢一中的高考报考志愿者,每年这个时候都忙得脚打后脑勺,不管上班还是下班,手机上请求帮助的消息不断。上班的时候断不敢忙和工作无关的事情,下班之后开始一一回复,总要回复到凌晨一两点钟,然后早上六点起床上班。学长我毕竟三十好几的中年人了,这么折腾还是有点吃不消。但是,还是希望给大家写点什么,如果能帮到大家的话,便是无上荣幸。
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要报考,你会优先选择什么?是大学的所在地、是大学的名称,还是你要学的专业?
我在做这次直播之前,做了一个统计:我这次直播各位希望什么时候做。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希望我在知道分之后做。我当时心中是一万只草泥马呼啸而过的——报考这么重要的事情居然要拖到知道分数了才开始准备?!但我大致可以推测,大多数同学对自己报考的期望是:
知道自己多少分之后,报一个不浪费分数的学校。至于专业,再说吧。
又或者,老子就想去北上广深,至于学校质量,无所谓。
专业呢?不了解,无所谓。
其实,成绩出来之前是没人知道自己能考多少分的,但有一个方法可以帮你估计你考了多少分:现在高考题和答案在网上都公布了,如果你记忆力比较好,能记住你写了什么,可能可以直接对答案;但对于大多数同学,我推荐在没看答案的情况下把高考题再做一遍,自己批分,就差不多能得到一个分数。然后这个分数±30分左右的学校和专业就可以了解起来了。高考录取看排名不是看分,但我认为,±30分的范围应该涵盖了排名的波动范围。另外,如果你平时练习给自己批分比较严格,答案错了就基本全批错,我建议你取﹢40~-20分的范围,你的估分大概率比较低。
看报考书的时候,如何估计自己的分数能不能上某学校某专业?在年,大多数省份是估分报志愿的时候,有老师创造了 差法,我觉得现在可以借鉴:我假设A学校A1专业去年的 录取分分, 的录取分分,那么你把到等分为8份,每份1.5分,从低到高走了三份的时候分数就是+1.5*3=.5分。由于高考分数会圆整,所以你考分的话,走A学校A1专业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在±30分的范围内,你会找到很多这样的学校和专业,可以做成一个excel表格,等成绩和名次下来的时候,就可以对照这个表格了,不会抓瞎。
关于选择学校和专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大多数高中会鼓吹学校比专业重要,推荐学生优先选择好学校;张雪峰老师是个地域派,经常拿兰州大学举例子告诉同学们要选择大城市;而我,作为在技术领域摸爬滚打了十一年的工程师,我是专业派的。我们这些观点谁对谁错,我不好武断下结论。我就在这里讲讲我的观点吧。
我是专业派的,自然我重视专业过于学校。古语“男怕入错行”,那是针对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的状况说的,现在应该是男女都怕入错行。而你选了什么专业,对你未来的决定性是远高于你选了什么学校的。
志愿者群里,以及大学招生办老师的嘴里,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兴趣是 的老师。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也一再教育我:你要找到你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你有兴趣学,才有兴趣去从事这个行业,这是兴趣派的逻辑。
而且有的同学也会说:我就是对XXX专业有兴趣。我就是要学XXX专业。
兴趣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也没找到。但我知道什么不是兴趣。
你不妨问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这个专业学什么?
这个专业毕业了之后做什么工作?工作了之后重点用哪些学过的知识?
这个专业毕业之后,工作强度有多大?是否经常加班?平均每个月加班多少小时?
这个专业毕业后,工资大约是多少?有哪些比较知名的就业单位?
这个专业毕业后,工作环境怎样?是不是在办公室里工作?是否有油污、高温、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液体、核辐射或者电离辐射?是否需要高空作业?是否存在高危险性作业?
你了解多少关于这个专业的专业名词?你可以在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 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如果有同学分数在-之间,其实可以对照这个名单,看看东北、西北、西南的偏远省份的“双 ”学校。如果你的目标是考上一所好大学的话(学校优先),这些地方的双 大学可能会满足你的要求。同样,如果你的分数能走一个普本中分数高一点的学校的话,你也可以考虑下“ 学科建设高校”里面在东北、西北、西南的偏远省份非省会的那些学校。
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怎么用
这本书不算厚,但很枯燥,而且前面大量篇幅没有什么用。这本书是统计了全国20万名大学毕业生得到的数据。翻看的时候,其实可以直接翻到后面。例如年版的可以直接翻到《收入分析》章节,看看统计数据:
同理你可以翻看“就业率”“就业满意度”等章节。例如下面是就业率:
《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同理:
我们找出书签(目录)点到B.4章,向后翻几页看到了各个专业的就业率:
在B.5章找到了就业工资数据
我们在B.6章看到了就业满意度:
后面还有职业发展(升职加薪)信息,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这套《就业报告》就当个手册来查就好了.如果你想看 的,可以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