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时光总是短暂而美好。须臾之间仿佛昨日少不谙事的我方才踏入海大,几度落樱后的今日我在海大竟已有八年。论文撰写过程几经曲折,此刻终于接近尾声,原以为此刻的我会有千种风情释怀于笔尖,然至提笔才觉怅然凝噎,无他,唯有道不尽的感谢。
三年研究生的学习,让我在思想、学业、科研和个人素质上都有了积淀和提升,这背后我首先要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柴焰教授。她为人热情而真诚,治学严谨而勤奋。在学术研究中,她身先垂范,循循善诱,教导我们如何发现问题找寻思路,如何研读文献伴生思考,如何做真正的学问。在为人处世上,她教会我追求精神富足远比追求名利重要,也让我懂得人生悠长,不惧风雨、不负诗意,始终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从选题、写作到最终成稿,柴老师给了我很多意见和指导,让我时刻勉励自己惟有努力进步才能回报恩师的付出。正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我万分感恩能成为柴门的学生,师生情谊,没齿难忘,学生唯有反求诸己,修业不敢倦。
在文艺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我还要感谢薛永武老师、牛月明老师、王小强老师、郭玉越老师和刘佳老师的教诲与帮助,在学期间有幸聆听各位老师的精彩授课,令我的学识和眼界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和提升,各位老师勤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师道品格也深深感染着我,五子苍苍,观海泱泱;师友之谊,山高水长。授业解惑,务广诸师之传;扬善进贤,用为知遇之报。
在我离家求学的日子里,感谢任晓菲、杨馥华、胡永春、赵晓彤等同门师兄姊妹,你们是那么鲜活有爱,朝气勃发,是你们让柴门充满欢声笑语,充满青春风华。感谢翟永庆、刘永彬两位挚友的陪伴,你们不分青红皂白,只分关系好坏,是你们的形影不离让我远离孤单。感谢一起前往云南支教扶贫的“四小只”,“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能够与你们一起为祖国脱贫攻坚助力,我感到十分荣幸且意义非凡。感谢始终心系于我的挚友袁郅超,这世上有太多渐行渐远的友谊,没有下文的故事,未再重逢的别离,像我们这样隔着山水,隔着岁月的竹马之交,愿我们友谊地久天长。感谢“研途”遇到的每一个你,与你们的相遇是我生命中无比奇妙的旅行。
好多人说,不要在致谢里提及个人的感情生活,免得日后白纸黑字与实情出入过大,丢了颜面。于是学术圈的致谢充斥着厌女症和厌男症,好像人人都是一门心思治学,以至于不知老之将至,错过了学术之外那个同样精彩丰富的世界。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一时代之学术从业人员(不敢妄称学者),也自有其恋爱与感情的困惑。罗兰·巴特在《神话学》里,有这么一句让我心有戚戚的话——“活在我们这个矛盾已达极限的时代,何妨任讽刺、挖苦成为真理的代言。”如何活出时代的矛盾?借观照一己的感情生活,虽不能纵观全局,或也可略窥一二。我是否要在这致谢里再一次忆往昔、追旧谊了呢,不,我决定不在回忆里粉饰人生、裁剪过去,虽然我可能还是要用重复的日子浪费日子,但那些陪伴我经历过某段岁月的人,知名不具,我唯有感谢。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在我欢喜与忧虑的每一刻都陪着我、鼓励我,是他们的坚持与承担让我可以心无旁骛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为我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我定铭记于心。在以后的时光中,我依然会继续努力,丰厚羽翼,去为他们遮风挡雨。
这份毕业论文并不意味着一切尘埃落定,“人生在世常艰险,从始至终皆为学”,我将持续以学生的姿态,继续我人生的新征程。
海大电影课爱你们,赞是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