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不擅长告别的人。要么大家情绪澎湃之时,我波澜未起;要么我依依不舍,大家早就分别于人海。身边人忙着找工作、拍毕业照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没有多大感觉,或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知道还要在这里再度过四年?是吧!坐在逸夫楼里开会的时候,看到熟悉的主席台,突然有了毕业的那种感觉,感概万千。年,那时我们万丈豪情,强哥怀着对“三农”研究的热情,冲哥与我立志去读博,我们都怀着对前路的期许。我知道,每个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相遇,但相同的是,我们隐约感觉这是一个能够带着我们再上一步的平台。年的新生见面会,方师兄给我们介绍院里的调查,那时无感,直到后来因为学写论文,师兄的名字才再度进入我的视野,由衷佩服。只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完成那时台下关于未来三年的想象。
说说这三年的学习及生活。或许并不值得一说,我参与了院里的每一次调查,绝缘了几乎所有的平台工作,本来以为自己会将剩下的时间用来看书。实际上,并没有,离一个博士生的要求实在是太远,并且这种不安随着读书越来越深。大概是年9月的时候,我才真正发自内心感觉到什么叫做理论匮乏,就不要谈什么理论薄弱之类的美化之语。一直以来,我知道自己虽然并不聪明,但是做事效率非常高。坦率地说,调查任务对我并不构成压力。相反,它极大地解决了我的经济压力。一直以来,受我本科老师影响非常大,大到老师们影响了我对于未来的职业判断,最终引导我走上了考研读博的道路。进入中农院之前,我其实并没实证研究的概念,因为本科老师做的也并非微观实证,实际上本科也并没有接触到学术,这一点还是怪自己的主动性不够,因为身边还是有同学跟着老师发论文,尽管是普刊,但是作为本科生这是非常好的尝试。
下楼的时候,我拍了一下我收拾的整整齐齐的桌子,感慨莫名,朝着路上遇到的人挥挥手,一如三年前我们初来华师,不同的是这一次不出意外的话,其实我知道,很多人不会再见了,这句话倒不是说我不喜欢某些人,实在是人海之大,相遇也意味着终有一天会分别,终究都会归于生活。我知道,很多的依依不舍,源于未知,大家不再处于同一条赛道,会希望身边的人过得好,但又害怕比自己好。这是人的共性,我们没必要以感情之名,不切实际的美化人性。如果你是本文的读者,不妨问问。这三年书上学到的东西未必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反而是生活中的一些体会对我感触颇深,与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越来越不同,我开始承认人性的很多弱点,也逐渐接受这些弱点与自己共存,而不是去把自己打扮成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承认自己的懒惰、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的卑怯,其实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总不能连自己都欺骗吧!
本来要睡的时候,听着萧煌奇的歌,突然来了感觉,零零散散敲下这么多字。如果话有尽头,那就还说几句吧!说说对未来的期许,老实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会留下来。签下瓯江的那一刻,不论是待遇还是熟悉的生活,我都心动了。终究是拒绝了,或许是因为小黄?还是因为看得见的未来?说不清,但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太高的够不着,或许够的着的比留下来要好,但终归是离小黄太远。尽管这只是借口,也许还是因为我无法战胜高考时的那个自己?我从来没有想象过去温大,不相信那个从普通班进实验班的人居然只能是勉强干过一本线。这么多年,我始终不能原谅自己,每次选择,我总是会趋于保守。不知道何时,我能够战胜自己的恐惧?这是我与阿超性格不同之处,很难说谁对谁错。我畏惧失败,回避了风险往往也就意味着我告别了机会。愚蠢的人面对失败的人总会嘲笑,我是知道失败和尝试从来就是两个概念的。我总会和阿超说,我做出了两个不太明智的选择,一是拒绝了工作,二是选择了读博。坦率说来,我并不知。尽管我们知道内卷化,知道躺平这些词语,我们能够朦胧地感知到未来时代的走势,但还是侥幸地以为自己总还是有机会。既然选择了读博,我想,还是读书为主,最近重读周雪光老师的书,我感觉到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乐趣,我能够用我理解的知识来给小黄解释工作中的困惑并安慰她,成就感爆棚,她跟我吐槽理解领导意图偏了,我会给她找到书里原文,告诉她错的不是你,在威权体制下,还会有下一次呀!我折服于作者调研的深度和思考切入点。深感永远不能停止思考!再想想我做的调研,哈哈,不说了,多说无益!所以,博士就看点书写点文字,不听不问身外事,最多与熟悉的人喝点咖啡操场散散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仅此而已。以前一个人总是感觉被召唤要去某一个地方,一心想去一个大一些的城市,而现在更重要的是感知到了生活的乐趣,牵着河边散散步,给她做饭,摸摸头,这本来就是人所追求!未来一起生活在一个四五线城市,也未尝不可。小黄的善良、乖巧、质朴,总是让我想把她牵在手里。我不愿意辜负一个对我好的人,实际上我对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对我好的人,我从来不愿意令对方失望。这四年,要好好努力,因为不是只有一个人!总不能四年后,再写小结的时候,还是满怀遗憾。说了很多的遗憾,还是有些发自内心的祝福,希望大家不负此生呀!因为不负己心真的很难,我知道我们大多数人穷极一生都无法做到。网络上的躺平文化,自嘲可以,但操作起来不可取!跳一跳,至少还有再走一走的机会,躺平了,就再无机会。初稿毕业论文致谢里,我写下了很多的思考,试图将个体与国家关联起来,犹豫再三还是删去,一字不留,我们终究无法摆脱阶层这两个词!
一纸随笔,写给过去,也寄给未来的我们!
曹衍
年6月14日夜于南下韶关途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