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以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成为该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成功之路》(段志光著.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9)一书就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论文进行了比较研究,从我国基础研究创新的管理角度出发,选取我国高校生物医学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下文简称“杰青”)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简称“长特”)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科研产出状况、受资助前后的变化以及与世界一流同行的差距,旨在帮助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了解自身定位,为我国科技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加快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本文分享其结论性部分“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SCI论文比较的思考”。
01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科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总体上低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整体欠缺,但论文质量呈现出连年持续走高的趋势,特别是少数年份论文在部分重要指标上的质量已超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展现出中国基础科学国际竞争力增长的趋势,预示着我国诺贝尔奖级生物医学科学家队伍正在形成,诺贝尔奖级成果正在出现。
由研究可知,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助聘前后发表的SCI论文和CSCD论文,在数量和被引次数上均表现为助聘后高于助聘前,且助聘后SCI论文数量明显多于CSCD论文。反映了随着科研资助经费的增加和社会声誉的提高,杰青和长特助聘后的科研条件、学术团队和学术环境等得到了改善,科研产出随之增加,科研质量有所提高,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说明对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的资助,不仅是增加了科研经费,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科学贡献的积极性,使他们进一步得到了展现原始创新能力的机会与平台,充分彰显了杰青和长特计划的战略价值,提示一流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办法可以确立为长期规划,实践经验可以推广,也证明这些措施是促进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表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SCI论文被引情况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科研论文产出质量受资助前高于受资助后,体现了我国在筛选长特和杰青时的高标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获得国家高层次科研资助后产出质量不高。科学论文的被引次数与发表时间存在一定关系,普通论文会随着发表时间的延长而获得更多地被引次数,但其增长有限。高质量论文(如被引次数≥)的被引次数要远高于普通论文,但其价值的发挥体现在经过检验、验证,获得科学界乃至社会的承认之后,而这个时间是不确定的。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被引SCI论文的被引次数频谱分布图(~年)
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相比,从SCI论文的数量来看,虽然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的总体产出较之明显偏少,但二者在年度产出上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即在研究时间窗口的前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的产出明显多于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在研究时间窗口的后15年,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的产出迅速增长,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的差距逐步缩小。这可能与科学家的最佳创造年龄段有关,可能与杰青和长特在前15年时的平均年龄较小有关,也可能与杰青和长特的研究水平提高有关。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年人均SCI论文数量分布图(~年)
从SCI论文的质量来看,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SCI论文的零被引率与之基本持平,在总体上与诺贝尔奖级科学家同期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突出表现在“经典引文”的缺乏,高质量原创性科研成果稀少,尚未在科学界金字塔中进入“诺贝尔奖”层级,而徘徊在较低层级;但在后15年中有所改变,论文平均被引水平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的差距缩小,尤其是最高被引次数差距的缩小更为明显,个别年度甚至超过了前者。这反映出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正在高质量科研成果上取得明显进步并开始突破,展现出中国基础科学国际竞争力增长的趋势,预示着我国诺贝尔奖级生物医学科学家队伍正在形成,诺贝尔奖级成果正在出现。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年度SCI论文最高被引次数比较(~年)
科学界金字塔中的分层是间断的,不连续的,科学家在其中的进阶不是靠普通论文累积效应螺旋上升,而是靠高质量成果实现层级“跃迁”。加菲尔德(E.Garfied)博士指出诺贝尔奖得主或者诺贝尔级别的科学家有一个共性,就是都会发表几篇“经典引文”,这些“经典引文”的被引次数是普通论文的30~50倍。
原始性创新超出了现有的学术范式,进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是一个厚积之上突破的过程,不能以功利为目的,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基于长期的传统理论的积累,长期的实验、调研等基础性工作的积累,反复的对实验结果和新发现的现象与传统理论之间矛盾的质疑、思考,才能有所突破,才能获得基础研究最根本的灵性——原创性。我国目前科研管理中的“定时”和“短时”制度不利于科研工作者潜心研究、不利于科研项目的深度探索,不利于科研成果的创新突破。因此,管理部门将科学研究的时间控制权交给科学工作者,交给科学研究本身,才是尊重科学,科学研究才能达到自由探索。
02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科学论文合作的广泛性超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但国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仍需加强。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的国内合作令人欣慰。研究结果提示,绝大多数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的SCI论文是合作的产物,绝大多数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之间有过合作。成为杰青或长特本身已经证明了他们的学术能力和学术竞争力,合作行为反映了他们的影响力和领导力,也实践和检验着日后他们能否成为领军人物甚至领袖人物的能力。研究表明,科学研究者追求自身效果最大化,科学合作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科学合作的利益分配问题。他们之间经历过激烈的竞争,成为杰青和长特以后仍有激烈的竞争,在此过程中能有如此高比例的合作,确实令人欣慰。
▼表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SCI论文
国家合作网络中心度指标排名前10国家/地区
▼表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CSCD论文
机构合作中心度指标排名前10机构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的国际合作需要深化。研究结果提示,在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SCI论文合作网络中,占据最中心位置以及起到信息桥梁作用的机构几乎均为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也有一些国际合作,但没有占到主要地位,甚至重要地位。科学无国界,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全球化进程已使国际化合作成为必然选择,国际科学合作已经成为解决全球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只有置身于国际科学发展的潮流中,才能做到一流的工作。在科学合作成为科学研究必要方式和科学活动主流的今天,作为一个国家的一流青年科学家,的确需要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深化国际合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院士之下、一般青年科技人才之上的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理应加强与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学术机构和学术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尤其加强与世界一流生物医学科学家的沟通,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国际资源,积累学术优势,提升学术能力,扩大学术影响力,锻炼学术领导力,早日走向国际学术舞台,更好、更快、更深地融入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争取有更多的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成为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优秀学术领军乃至领袖人物。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的受助力度仍需加大,学术环境仍需优化。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几乎均有丰富的海外学习研究工作经验和人际关系,但其国际科技合作机构和国家的广度和深度却明显不够。提示除了研究力量和研究水平等因素以外,他们是否存在研究经费不足和研究环境需要优化的问题。近20年来,国家对于杰青和长特的资助额度大幅增加,但与其他项目相比比例却在下降。基础研究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作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志和旗帜,作为院士主要来源的预备队和主力军,工作需要、实力展现、声誉维持、心理预期、高水平人才队伍稳定发展等,都迫切需要再度提高至少同比增加这类人才的资助额度,以便能在基本不受经费局限的环境中自由研究。同时,切实加强科学文化建设,为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成长提高营造良好环境。特别在资源配置、人才评价、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加强与国际一流医学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实质性合作,为他们创造不低于国外同类前沿研究的环境条件,为他们创造一种鼓励现有拔尖人才不断以其已有高水平成果获取更多研究资助的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知识结构的科技同行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帮助他们早出、快出、多出高水平标志性科技成果,早日登上国际学术舞台。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需要特别重视学术团队建设和学科合作。在科技创新中,机构与国际合作到底是产生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但学术团队与学科合作是产生高水平科技成果的必要条件,已成定论。因此,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需要特别重视学术团队和学科合作。科学家并不是依赖一个人的思想,而是取决于众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每一个人做它的部分工作。因此,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需要特别重视学术团队建设,积极发起或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科学往往在几个学科的交叉点上出现突破。因此,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需要特别重视不同学科领域间的科学合作,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组织。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SCI论文作者数分布图
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相比,从SCI论文的作者合作来看,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SCI论文的合作率较之多出13个百分点,篇均合作人数较之多出2人,半数以上论文的合作人数较之多出2人,单篇论文最多合作人数较之多出人,可见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SCI论文作者合作的广泛性,特别是多作者合作率超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SCI论文机构数分布图
从SCI论文的机构合作来看,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SCI论文的机构合作率较之高出17个百分点,两机构和三机构合作率较之高出5个百分点,单机构完成率低于其17个百分点,半数论文的参与机构数较之多1个,可见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SCI论文机构合作的广泛性,特别是多机构合作率亦超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但是否同时说明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受聘机构的学术平台支撑力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我国一流青年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SCI论文的前10位参与国
从SCI论文的国际合作来看,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SCI论文的国际合作率低于其20个百分点,主要合作国家基本一致,但在合作率中,除美国基本持平以外,其他国家合作率均相差较大,可见在我国尚没有成为科技强国、尚缺乏世界级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尚没有很好解答“钱学森之问”的语境下,杰青和长特SCI论文国际合作的深度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他们可持续受助进而成为帅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也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03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科学论文的主流学科方向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基本一致,需要稳定,学科前沿方向的集中性需要加强,学科的跨领域性需要保持。
从SCI论文的主流学科方向来看,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基本一致,均为化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领域,且均占到各自科学论文数的半数以上,即51.84%和52.41%,反映了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在主流学科研究前沿方向上与世界一流生物医学科学家的一致性。从SCI论文的学科方向前10来看,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了67.19%的论文,世界一流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了77.49%的论文,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反映出前者在学科方向的集中性上稍弱于后者,或者说,前者在学科方向的分散性上稍大于后者。从SCI论文的学科领域来看,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的跨领域SCI论文为42.55%,诺贝尔奖获得者获奖前的跨领域SCI论文为32.97%,前者高于后者近10个百分点,反映出前者在学科的跨领域性上稍强于后者。
▲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SCI论文主要学科分布图
可见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需要稳定主流学科方向,加强学科前沿方向的集中性,保持学科的跨领域性。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在主流学科方向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上需要取得更大和更多突破,在学科前沿方向和学科跨领域上需要更加突出特色,从而在促使我国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更多领域由跟跑变并跑、乃至领跑的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
本文摘编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成功之路》(段志光著.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9)一书“第八章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论文比较”,有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7-03--7
责任编辑:王颖
本书将~年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和我国潜在的、可能的诺贝尔生奖级成果的科学研究者作为一个系统,基于位中外一流科学家的数千万条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提出了诺贝尔奖级生物医学科学家成长的一般规律。且此次再版,本书对屠呦呦教授获诺贝尔奖做了简要分析。除此之外,还对以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两院院士、杰出青年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为代表的中外三个层次一流生物医学科学家的科学论文和发明授权专利进行了研究,既反映了我国当今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又提出了我国不断产出诺贝尔奖级生物医学科学家和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的战略思考。本书视角独特,系统深入,数据翔实,方法科学,理实结合,中外比较,可作为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