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搬迁群众既要‘安居’更要‘乐业’。”年来,毕节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把稳就业、扩渠道作为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紧扣“五个着力”,完善培训体系,持续跟进后续服务,促进13.65万名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着力在服务质量上“做文章”,毕节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各级党组织服务搬迁群众战斗堡垒作用。充分整合人社、组织、移民等部门资源,在搬迁点建立党支部个,党小组个,覆盖党员人,实现了组织、阵地、队伍的全覆盖。毕节牵头建立人社服务网点个,选派名干部驻点开展信息监测、岗位推荐、政策咨询、培训动员等一站式服务。依托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等载体,共举办搬迁点专场招聘会场,收集发布就业岗位23.54万个,促进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人,走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4.18万户(次),通过上门推荐岗位实现就业1.72万人,零距离为搬迁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如,黔西县锦绣花都安置点建成平方米的服务网点,设置窗口6个,安排12名工作人员专职办理社保转移、就业培训等业务,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的服务,助推搬迁劳动力培训就业。着力在培训实效上“下功夫”,毕节坚持把培训作为提升搬迁劳动问题就业的关键。按照“因人施培、因岗定培、因产定培”的原则,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和搬迁劳动力特点,统筹各类资源,大力开展定向、订单、输出等技能培训,毕节全年完成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人次,实现有培训意愿和就业能力的搬迁群众“应培尽培”。不断创新培训监管模式,精准培训政策供给,将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初次就业率作为培训效果评价“硬指标”,保障搬迁劳动力熟练掌握就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如,大方县核桃乡贫困户余某,参加家政护工培训班后,到家政服务公司工作,一个月收入可达元,通过易地搬迁培训实现就业脱贫。据悉,年,毕节市搬迁劳动力培训后实现就业人次,初次就业率达82%,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有效提升。着力在组织输出上“用实劲”,毕节坚持把促进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重要渠道,不断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持续用好帮扶机制,争取广州帮扶资金对余名搬迁劳动力开展劳务培训,着力提升劳务输出质量。在搬迁安置点设立劳务分公司94个、劳务合作社个,与浙江、福建、广东等47地人社部门建立劳务协作关系,收集储备省外优质岗位.63万个,精准岗位、人员“供需”对接,有组织输出搬迁劳动力就业1.04万人,进一步提升了搬迁劳动力家庭务工收入。如,织金县就业扶贫劳务公司常驻平远新城安置点,开展常态化岗位推荐和招聘求职服务,出资60余万元在安置点建立培训学校,把培训服务送到搬迁群众家门口。着力在载体建设上“出实招”。毕节坚持招商引资兴产业促就业,采取“走出去”主动对接企业、“请进来”面对面招聘的方式,大力引进假发制作、服装制作、电子产品加工等企业在搬迁点创建就业个,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人,实现“车间就在家门口,上班只需下个楼”的就业新模式。同时,大力围绕盘活社区门面、商铺等资源,引入或兴办便民利民平价购物中心、小菜场等,鼓励支持搬迁群众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确保收入稳定。如,七星关区引进远方藤椅加工厂、毕节创智培训学校、毕节民族贸易培训中心等企业在碧海阳光新城安置点建成扶贫车间,吸纳搬迁劳动力就地就业77人;织金县引进服装加工、皂角米加工等在平远新城安置点建成,吸纳就业人。着力在兜底保障上“求实效”,毕节坚决守住搬迁劳动力失业返贫底线,针对无法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稳定就业的弱劳动力、半劳动力,持续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就业。据了解,目前,毕节市共安置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人。落实搬迁群众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应代尽代、应转尽转、应享尽享”要求,促进20.43万名搬迁群众参加养老保险,为1.71万名符合条件搬迁群众代缴城乡保险.57万元,按时足额为2.78万人发放了社保待遇。通讯员潘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丹编辑李文勇编审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