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游客爆满已经是很多名校的常态了。参观名校,几乎是当地游客的“必备功课”。然而,近日有新闻报道,暑期排队等待进入清华北大校园的游客留下了大量的垃圾,严重影响两校的卫生环境和校容校貌。同时还出现了各类奇葩的蒙混入校方式:冒充大学生、伪造公章、钻进狭小的快递车厢里等。
有人说,来名校参观,多少是对高等教育抱有欣赏和向往的,真不该把基本的社会公德都丢了!也有人说,这关乎人的基本素质,不管在哪儿,不文明的行为都该被谴责!
各位老师家长,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您觉得参观名校想让孩子学到什么呢?
名校游览这些乱象引人
“一流未必一定轰轰烈烈,但是一定要扎扎实实。不论在何时何地做何事,你们都要脚踏实地的做出一流的工作,才不愧是合格的南开人。”龚克说。
塑造强健的体魄和人格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清华大学“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却并不简单,要想塑造强健的体魄和人格,体育锻炼必不可少!
关于清华的体育传统,有一个新鲜说法:一天用八个小时学习,不如用七个小时学习,一个小时锻炼。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虽短,却意义深长。
清华建校不久,就开始要求每日午后的“强制锻炼”。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到下午四点半,学校的大喇叭就准点开始放锻炼音乐,老师会去宿舍和教室督促学生走向户外。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不少老教授回到学校,都感谢当年清华的体育传统给了他们健康的好身体。
看了这些,家长朋友们别忘了让孩子劳逸结合哦,科学的身心管理比单纯的时长积累重要得多。
要坚持自己的目标
刻苦与坚持,是大家给名校学生贴的标签,但却是极为正确的标签。学生们眼中的“大神”,一定是更肯下苦工的普通人,来看看清华几位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都说了些什么吧:
杭婧:三篇一作论文影响因子累计破百信奉“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的杭婧,几乎永远都泡在实验室,以打鸡血”般的状态读文献、做实验;她曾经连续工作42个小时以完成论文的攻坚校对,结束之后回去睡了10个小时,接着又回了实验室。
曹玮:国家奖学金三连冠曹玮在一项课题的最后一步遭遇了瓶颈,反复尝试半年,却怎么做都做不出来。“有很长时间,每天晚上我认真地考虑过退学的问题,我想回家陪我爷爷一起种地,也能逍遥自在养家糊口;或者我明天就跟老师摊牌,说我认为这个东西没有前途,我再也不想做了,再也不想无意义的尝试了。但是每天早上醒来,总是觉得谈放弃时日尚早,应该再去拼一拼,试一试。”
要多读书
早前,南开大学图书馆对全校学生一年的借书量进行统计。位列“读书达人”榜单前三甲的同学在年分别借阅图书册、册、册。
在名校学习的人,普遍都很自律,他们爱读书,而书籍可以开阔眼界,眼界决定格局,有了大格局,人生才能豁然开朗。
各位家长,您的孩子有多久没读书了呢?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所以一定要督促孩子多读书,多激励孩子向名校学子看齐。
勤奋、坚持和投入并非成功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的一环。这些,都是隐藏在名校光环背后的故事,请讲给你的孩子听。
“高校游”的愈发火热,其实也是家长对教育愈发重视的体现。父母想让孩子提前感受优秀大学的氛围,激励孩子努力学习,这样的出发点当然很好,但也需要时机和方法。如果我们只是进入了校园,带着孩子走马观花式地游历,又怎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呢?
一所名校的精神和魅力远远比校园里的风景更“美好”。各位家长,了解一所名校的方式有很多,除了逛校园,也不妨用一些其他的方式,让你的孩子全方位体会名校魅力,学习名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