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说过:“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
前段时间看了寇乃馨的演讲《别对你爱的人飙狠话》,感慨万千。
她说,每个人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把最好的一面留给陌生人,而最差的脾气和态度却留给自己人。
对着身边最亲近的人发泄,是人性与生俱来的懦弱。
小时候,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在客厅看电视的我都会迅速地躲进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
作为性格慢热又有点内向的孩子,让我对着不熟的大人谈笑风生,我真的做不到。
因为这一点,父母总是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你看看隔壁家李叔叔的女儿,比你开朗,比你礼貌,样样都比你强。”
这句话在我的心里牢牢刻下了一道印痕,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我总是习惯性地不自信、畏畏缩缩、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
孩子有多想被父母认可,这句话就有多伤人。也许爸爸妈妈不会知道,他们的一句话语,会像魔咒一样在孩子的生命里如影随形。
然而,我没想到,有一天我也会将这句伤人的话脱口而出。
那天,因为一件琐事和交往多年的男友吵架,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好脾气地哄我,我气急败坏地想要用最狠的话伤害他,于是脱口而出:“你看看别人的男朋友,至少都比你有钱,你呢?你能给我什么?”
话一出口,他不可置信地看了我一眼,沉默着拿起自己的背包开门离去。
迟来的后悔阵阵涌上心头。最亲近的人总是毫无保留地向你展示他的一切,他的情感、他的心思,以及他的弱点,因此当你真的要去伤害他的时候,你总能让他伤得体无完肤。
我们总是对着陌生人谦卑、对亲近的人口不择言,认为无论如何都会被原谅,所以放肆地一次次伤害,却忘了对方的感受。
然而,并不是每一次我们说出去的狠话,都还来得及道歉和补救。
不要讲出这些你会后悔的话,不要用言语伤害你最亲近的人。
作家冯小风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朋友皮哥平时做的是一些花木生意,算不上太忙。
皮哥的母亲已经六十多岁,前段时间被诊断出糖尿病,医院复查。
由于复查的时间正好是工作日,皮哥和他的两个哥哥就商医院,从大哥轮起。
经过一个循环后,又轮到他大哥了,可大哥第二天有事,于是大哥便跟他商量,让医院。
皮哥正准备答应下来,他大哥又补上一句:“反正你一天到晚也没什么事。”他大嫂也在一旁附和,“就是,反正你时间多,你就再送一次呗。”
皮哥当场就来气了,怎么自己在他们眼里就是闲人一个、无所事事了?因此不但拒绝了这件事,一家人也以吵架收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人说话老喜欢补一句:“反正你也没事”、“反正你闲着也是闲着”。
这句话像一根尖锐的刺,扎得人浑身不舒服。
大四下学期,除了要准备毕业论文答辩事宜,还要参加各种宣讲会、招聘会、找实习工作,每天都忙得热火朝天。
周六好不容易闲下来了,买来几包零食坐在宿舍里看电影放松一下。
这时隔壁宿舍的同学过来串门,看见我正在看电影,就把她手里的一沓文件塞给我:“这次我们的论文不是要写个英文的序言吗,我英文真的很差,你帮我写吧。”
听到她撒娇的口气,我正笑着准备答应,就听到她补了一句:“反正你闲着也是闲着。”
她那句话一出口,我就觉得仿佛吞了一只苍蝇一般,有种难以言喻的心情。
虽然有时候是说者无心,但听者却是有意的。你无意中说出的话,常常能伤人于无形。
人人都需要被尊重。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请人帮忙的时候,说话不要顺便贬低别人。
很多人不会说话,其实是由于太过自我,只顾着做一个说话的人,忽略了听话人的感受。
只说该说的话,那些带刺的语句,不如让它烂在肚子里。
很多人喜欢说话不经过大脑,事后又希望对方理解自己只是说话直,是一种坦率。但别人又有什么义务受了你的气还得陪着笑呢?
我以前有个很好的朋友,后来渐渐跟她疏远了,就是因为忍受不了她所谓的“说话直”。
她每次用“我说话直,你别介意啊”作为开头,我就整颗心一沉,知道又要被她冷嘲热讽一番了。
我在网上看中了一件森林系的棉布裙,兴致勃勃地发给她,问她好不好看,她劈头盖脸地回了一句:“我说话比较直,这种类型的衣服,只适合瘦瘦小小的女生穿吧?你离瘦瘦小小的距离,未免也太大了点。”
毕业季纠结着要考研还是找工作,苦恼再三问了周围一大群人的意见。其他人都中肯地帮我分析了其中的利弊,只有她说:“恕我直言,你们那种专业还有必要念研究生吗?又不是理工科,考了也没用吧。”
过年回老家,和她还有一大群老同学一起去拜访以前的老师。老师看到我时,笑眯眯地感谢我每年春节都给她发祝福短信。我朋友听到这句话又开口了:“那是,谁也没她会拍马屁呀,不然怎么以前老师那么偏爱她呢。”
看到我骤然变色的脸,她就笑嘻嘻地补了一句:“我说话直,别介意啊。”
被她一次又一次伤害了之后,我总算想通了:
为什么她不能对我委婉一点呢?为什么她一定要对我说话这么难听?
因为我并没有重要到需要她说话三思的程度。她把我当成可有可无的朋友,才舍得用这句“我说话直”来反复伤害我。
喜欢以这句话作为开场的人,将自己毫不考虑他人的行为归结于性格直爽,将别人受到冒犯后的不满归结为小肚鸡肠。
很多人用“我说话直”作为盾牌,肆无忌惮地用言语伤人,其实,那是一种自私和幼稚。
你说话直,我没有义务担待着。
蔡康永说过:“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
一个成熟的人,绝对不会用这些话来伤人。
这些话一说口,有些事情,就彻底无法挽回了。说话可以暂停,甚至可以快进,但永远也不能倒带。
伤人的话语,也许你说过就忘了,但被你伤害过的人,也许永远也无法痊愈。
好好说话,需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学会换位思考。
这是一种修养,更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一个有分寸感的人,也会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做事有准,进退有度,为人有则。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三重过滤”原则。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他跟一位老朋友相遇。
老朋友正想兴致勃勃地跟他说另一位朋友的事情,苏格拉底打断了他:
“等等,在你告诉我这件事之前,先做一个‘三重过滤’的小测试。”
第一,你能确定所说内容百分之百真实吗?
第二,你要说的是关于朋友的好事吗?
第三,你要说的这件事对我而言有帮助吗?
对这三个问题,朋友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于是苏格拉底说:“如果你要告诉我的事情既不真实也不美好对我更是毫无帮助,那为什么要告诉我呢?”
遇事多思量,不偏听偏信。
“三重过滤”原则里,藏着苏格拉底为人处世的分寸感。
而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分寸感,主要是藏在这4种行为里。
不窥探隐私不干涉私事思乐,晴子和我,从高中开始,就是铁三角。
前段时间,思乐新交了个男朋友,按照惯例,请我跟晴子吃了个饭。
餐厅是思乐男朋友阿刚选的,一家火锅店,环境嘈杂,食材不新鲜,跟我们三人的口味都不太合。
席间,晴子时不时地打探阿刚的情况:
“你跟朋友合伙做生意的啊?做什么生意呀?”
“发展前景好不好?现在收入怎么样?”
“打算什么时候跟我们思乐结婚呢?”
多年老友,我明白晴子这是在对阿刚表达不满,更是关心思乐。
但听到晴子夹枪带炮地追问,思乐的脸色很不好看。
一顿饭,吃得宾主两不相欢。
坦白说,我跟晴子一样,都不怎么满意阿刚。
思乐一直肠胃不好,吃不了辣,他选火锅店,明显不体贴;我们三个女孩子没怎么动筷子,他一个人倒是吃得挺嗨,
也确实不会看脸色;而餐后竟然为了抹去零头追着服务员说了半个多小时,着实不大气。
但这毕竟是思乐的私事,作为朋友,不好多插手,所以我也只是稍微提醒思乐多考察考察阿刚,也就作罢。
而晴子这个暴脾气居然私下找到阿刚,劝他跟晴子分手。
思乐知道后,跟晴子大吵一架,两人就此不相往来。
晴子说思乐不知好歹,思乐说晴子管得太宽。
我当然明白,晴子是好意,希望思乐可以幸福。但她的做法确实欠妥。
打探思乐男友的隐私,还干涉二人的交往,这太没有分寸了。
三毛曾说,朋友之间,分寸不可差失。
很多时候,把朋友推远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帮助和照顾。点到为止,这是做朋友的分寸。
一个有分寸感的人,从来都明白,关系再亲密,也不可随意窥探隐私,轻易干涉私事。
交浅不言深古人云:“可与言而不与言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在人际交往中,有多少人就毁在交浅言深。
上个月办公室新来了个90后小姑娘,人美嘴甜,开朗健谈,很得同事领导的喜欢。
但过了一段时间,情况就变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开始疏远她。
小姑娘没啥别的毛病,但就有一点不大招人喜欢:太不把自己当外人。
同事小美的老公去美国出差,回来给小美带了盒曲奇,热情的小美就带到办公室给大家伙都尝尝。
味道确实不错,吃过后大家都向小美表示了感谢,再夸夸夫妻感情好。只有这个小姑娘,竟然跑去让小美老公还问问能不能托人买到,她也想买一些。
听后不仅是小美,我们也是一惊。
虽说也不是多大事,可是你跟人认识才多久,就这么不把自己当外人,随意给别人添麻烦,可不是半点分寸感都没有吗?
诸如此类的事不胜枚举。譬如看见女同事的口红好看上嘴就涂,不顾男同事在忙碌就让人帮忙修电脑,大肆宣扬同事的新恋情,随口吐槽自己的糟心事……
交浅言深的人,从来容易自来熟。他们从不把自己当外人,喜欢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展现给对方,也不介意给别人添麻烦,但却不想,这可能越过了对方心里设置的防线。
而一个真正有分寸感的人,交浅从不言深,甚至亲友密己,也懂得保持距离。
保持距离不越界在芬兰,有个现象很有意思。
人们在乘坐公共交通用具的时候,哪怕只剩一个座位,都不会坐在已经落座的人身边。
偶尔有外地游客傻乎乎地坐下来,身边的人也很有可能会立即起身再去另寻座位。
这种“不留情面”的做法或许会让不明就里的你尴尬,但却是芬兰人分寸感的体现。
在他们看来,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贸然越界,是最起码的礼仪。
这段距离,不给别人压力,也给自己以自由呼吸的空间。
有分寸感的人,从来都懂得让自己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
知乎网友简素分享过她的亲身经历:
几年前她在深圳出差,跟一位老朋友以及朋友老公聚餐。席间,不可避免地聊到了投资。
朋友老公是个中好手,手腕非常。于是双方加了治疗白癜风最好医院是哪家北京治疗白癜风首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