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年在上海市静安区和黄浦区的麦当劳门店所进行的田野研究为基础,通过检视其员工在日常工作环境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调适性策略,探讨“麦工”(McJobs)在全球化和地方转型特殊语境中的多重含义。本研究初步发现,上海“麦工”的意义世界不仅仅是实在的文化生态景观和精英话语制造出的符号,而且还受到跨国主义和地方转型这两股结构性力量的主导和型塑;本文在考察和分析普通“麦工”的地域文化认同、价值观念和工作策略的同时,强调社会分层和日趋多元化的城市生活方式对“麦工”体验过程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麦工” 调适策略 全球化 地方转型
一“、麦工”:一个处在全球化和地方转型语境中的意义世界
本文的关键词“麦工”(McJobs)取自畅销书《X世代》(GenerationX)。该书作者柯普兰(Coupland)首创了“麦工”一词,特指欧美发达国家餐饮服务行业中所有低收入、低福利、低技能、乏味无趣、无尊严和面子可言的工作(Coupland,)。柯普兰对此工种入木三分的刻画,使McJobs成为不胫而走的英语惯用词。与此同时,影视人类学者约翰逊(AnneLewisJohnson)的民族志纪录片《快餐女人》(FastFoodWomen),以黑白主色调,在女权主义的批判视角内,对肯塔基州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女“麦工”群体进行了详尽的真情实录(Johnson,)。这部纪实片显示了西方知识界对掌握和经营快餐业者的仇视以及对“麦工”们境遇的同情。这种带有政治倾向性的情绪,在年上映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快餐帝国》(FastFoodNation)中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宣泄。《快餐帝国》毫不掩饰其影射麦当劳公司的意图,影片充分运用擅长在不同时空叙事的电影镜头,以一幅幅夸张乱真的画面将发生在不同场所的事件串接并联,对快餐连锁行业唯利是图、缺失社会责任感以及置普通员工基本权益于不顾的种种弊端,予以了无情的鞭挞。在主创人员社会正义感得以伸张的同时,观众们对汉堡包和薯条作为垃圾食品的主观感受也变得更加强烈。当然,处在制作和营销垃圾食品第一线的“麦工”,从最初带有调侃色彩的谑称,经过图解则演化为更加直观的刻板意象和符号,并进一步成为西方知识界自由派精英人士所唾弃和不齿的工种、一个全球化时代失意者和失望者的就业选择。
McJobs一词所描述的是处于后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社会边缘人的个体生存状态和体验。作为都市田野研究方法的实践者,我们首先新春惠民中科白癜风优惠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