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的小船不能说翻就翻

临近毕业,除了学完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准毕业生们都在忙着实习、找工作,不少学生因为最后一年事情太多而在临近毕业时才匆匆“赶制”论文。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8.1%的受访者直言身边大学生临近毕业“赶制论文”的现象多;50.7%的受访者认为这已经不能体现出论文存在的价值了;60.8%的受访者建议针对毕业论文实行“弹性学制”,将集中在学业末期的论文设计流程拉伸至整个学习期。

“赶制”之下,毕业论文写作似乎成了如老百姓“赶集”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们能想象的吗?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临近毕业“赶制论文”并非个别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大学生身上,几成不少毕业生的下意识选择,其中,有毕业论文日渐“鸡肋化”的因素,更有对毕业论文性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的原因,当然,学校和教师的纵容及社会功利氛围的影响也不应被忽略。正因为如此,不应单就“赶制论文”说毕业论文,而应站在大学生学术思维锻炼和创新能力培养、站在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来进行观察。

本科毕业论文何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和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实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或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教育部在《关于要求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本科生毕业论文应该进一步加强。可以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顺利毕业获得学位的前提条件之一,而且赋予了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学术训练和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无论对学校和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要必须正视、认真严格完成的教育教学过程。

吊诡的是,临近毕业“赶制”论文似乎表明,毕业论文已经不是需要严肃对待的学业,相反,凑合、应付乃至抄袭、拼凑成了“法宝”,这样的不正常成了“集体的选择”,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要追问本科论文何以“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学校教师不重视、学生不关心,在笔者看来,就要厘清围绕毕业论文产生的种种争议。

其一,以国外一些大学的做法进行简单的类比,试图说明本科毕业论文应该“倒掉”。正如文中开头的新闻调查所指出的那样,50.7%的受访者认为这已经不能体现出论文存在的价值了。那么,“毕业论文”真的穷途末路了吗?如美国的一些大学,不仅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连硕士研究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但笔者以为,简单地用国外和国内作比较有失之简单化的嫌疑。要知道,并非所有的美国大学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有的还是强制性的,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在哈佛大学,撰写学位论文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应对的挑战。在哈佛大学图书馆档案中,本科生的论文像博士论文一样被编目,以供借阅。尽管美国的学生虽然没有毕业论文的硬性要求,但是他们的很多课程都是通过学期论文或研究综述来考核的,他们的研究能力和论文写作量可能比国内的学生还多。因此,用国外事例进行简单化比较是严重的“水土不服”。

其二,针对不同学校不同专业,论文可以取消或保留。高校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可以用不同方式区别对待,如有人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学校,可以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大学及相关专业则不宜取消毕业论文。这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如果回归到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恐怕就可以认为是相当不合时宜,甚至是违规。事实上,假如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写一篇消息就可以代替论文的话,那么,这样的学习在中学阶段就可以完成,何必等到大学阶段呢?

其三,不能取消,但要进行细化、完善。这是一种骑墙的态度,有合理的成分,但难以服人,无法自圆其说。众所周知,我国大学是典型的“严进宽出”,在学生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欠缺,如果再把撰写论文这一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环节去掉,后果恐怕是可以想象的吧?毕业论文一旦取消,那么就目前来说,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缺少了重要的抓手。要知道,毕业论文的意义主要在于对学生学习期间所积累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考查,毕业论文质量反映学生专业学习的水平,是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而“赶制”论文现象却难以体现其真正的意义,在笔者看来,不是毕业论文如何“改进”的问题,而是如何重视和加强管理的问题。

仅仅是“就业难”惹的祸?

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急速扩张所引发的教学质量问题、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







































白癫风最有效治疗偏方
白殿疯是怎样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jq/21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