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该校坐落于四季如春、风景秀丽的中国昆明,学校前身是云南民族学院,创建于年8月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著名抗日英雄周保中将军担任第一任院长,张冲将军担任第一任副院长。云南民族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年4月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
建校以来,该校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接见过云南民族大学师生代表,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李岚清、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等亲临该校视察,关心各族师生的成长进步和学校的建设发展。
经过60年多的建设和发展,该校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民族药、民族艺术、民族体育等为优势特色,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联合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专业硕士点、94个本科专业;现有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8个国家特色专业、25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
据年5月份统计,该校现有各类学生人,其中本科生人,硕士研究生人,博士研究生26人,留学生人,另有成人科、专科人;现有教职工人,其中教授人,副教授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1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7人,“云岭教学名师”2人,省级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7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6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人,云南省引进高端科技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0人,云南省教学科研带头人2人;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马曜教授,著名民族学、考古学家汪宁生教授,著名史学家谢本书教授,中国近现代史著名专家张建国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享誉国内外。
该校占地亩,校舍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现有21个学院(部),拥有1个省属研究机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1个馆藏文物近件的民族博物馆;形成了多个有特色、有影响的研究机构:“民族团结进步研究院”“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研究院”“扶贫开发研究院和扶贫大数据中心”“云南藏学研究中心”,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年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该校是首批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拥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云南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云南省“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云南省专升本教育培养基地”、“云南省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基地”、“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基地”、“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研究基地”等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基地;拥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民族药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聚乳酸基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民族文化资源信息技术运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生物可降解材料科技创新团队等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该校注重科学研究,在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研究成果突出.曾多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科研奖和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部分研究成果曾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抄报中央政治局常委研阅参考。特别是“直接过渡”、“和平改革”、“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卷》、《中华文化通史·第三卷》等许多优秀理论成果,不仅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为民族理论的丰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近年来,该校承担了“云南藏区跨越式发展研究”“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经验和对策研究”“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缅甸政治局势的演化与维护我国西南边疆安全和国家利益对策研究”等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该校先后承办“第34届国际汉藏语会议”“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社会发展高层坛”“中国宗教研究五十人高层论坛”等重大学术会议,协助承办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该校主办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云南省同类刊物中排名第二。
该校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建校以来,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2万多人次到校访问参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时任越南总书记胡志明等曾访问过该校,该校是中国最受外国政要青睐的大学之一。该校是云南省最早招收国外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年开始招收国外硕士研究生。先后与美国、挪威、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70多所大学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该校秉承“团结、进步”的办学精神,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10多万名高级人才。云南省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大多是云南民族大学培养造就的。云南省16个州市个县,特别是29个民族自治县中的民族干部,大部分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该校已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年、年、年,该校先后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年,该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
岁月流金,春华秋实。该校将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探索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着力建设民族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艺术研习和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咨询基地,继续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南亚,朝着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民族大学昂首迈进。
我国的民族高等院校
本书所述民族院校主要指民族高等院校。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院校6所,即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
省、委共建民族院校9所,即云南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四川民族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是唯一的一所委、部、省(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云南省政府)三方共建的民族高等院校。
地方所属民族院校有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等。
中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伟大的中华民族已经走过了年的文明历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交流融合、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中国共有民族56个,即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珞巴、基诺族。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目前,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辽宁省、吉林省、湖南省、湖北省、海南省、台湾省。
编委会:
主任:李春波陈洁
副主任:(排名不分先后)
陈继扬普丽春特姆雷兵欧阳明
主编:罗鸣春
委员:(排名不分先后)
罗鸣春倪晓昉胡洁张婕
高俊张姣妹刘炜特姆
朱学文杨俊李平郑鹏
李功雨冯诗洁李梦雪常敬
《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与民族团结手册/罗鸣春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7
(民族文化心理研究丛书/罗鸣春主编)
ISBN-7-03--6
Ⅰ.①大…Ⅱ.①罗…Ⅲ.①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民族学院-教材Ⅳ.G4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第号
责任编辑:王洪秀/责任校对:
责任印制:张欣秀/封面设计:铭轩堂
编辑:敖丽红
审稿:倪晓昉
主编:罗鸣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