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村的形成、发展与趋势研究
——以番禺里仁洞为例
作者:黄世光
指导教师:徐靖捷
内容摘要
本文以番禺里仁洞村为例,探究“淘宝村”的形成过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参考历年文献和实地调研,发现自年以来,里仁洞村随着广州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从传统农村到工业村落的转型,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在广州“南拓”战略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升级,并且里仁洞村在新农村建设政策和迎接亚运下得到进一步的升级改造,吸引了大量潮汕人为主的电商从业者集聚里仁洞,里仁洞快速转型为“淘宝村”,并且以潮汕人为主的外来从业者正在构建一个较为排外性的电商圈。南村镇周边的村落在里仁洞村的影响下也快速转型为“淘宝村”,正在往规范化、集群化下发展,并且在政府和协会的主导下变得联系紧密,逐步形成一个大的淘宝集群。
关键词
淘宝村形成过程现状趋势
内容
一、导论
1.研究背景
“淘宝村”是“互联网+村域经济”的产物,它们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物流网络从事着销售活动,将本村的特色产品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到各个区域,拉近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得落后的村庄进入了世界经济体系的竞争中,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经济体系,也让农村吸引了众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给农村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阿里研究院对“淘宝村”制定了三个认定标准:一是在交易场所方面。其交易场所、经营场所在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单元。二是在交易规模方面。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万元以上。三是在网商规模方面。本村注册网店数量达50家,或注册网店数量占当地家庭户数的10%以上。根据这些标准,阿里研究院统计了从年以来的淘宝村数量(图一),从年的3个到年的个,淘宝村实现了飞速的增长,淘宝村成为城乡发展研究的焦点。
2.文献回顾
关于淘宝村的研究文献还是比较少的,国内的学者们主要是通过对“淘宝村”个体调研,得出了淘宝村的形成过程、发展路径、发展现状等结论。魏延安、智敏、贺翔等认为,淘宝村是依托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带领人的示范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他们分析了淘宝村的一些制约因素并给出了建议,认为淘宝村未来主要由政府推动发展,淘宝村也会慢慢地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杨丽莎、杨莉分析了淘宝村的存在问题主要是同质化难题、产业规模不大不强、电商人才的缺乏,并且相应地给出了建议;曾亿武、邱东茂、沈逸婷、郭红东等分析了淘宝村的形成过程有五个环节,包括项目引进、初级扩散、加速扩散、抱团合作和纵向集聚等。有些学者也对淘宝村群体做了调研,得出了淘宝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徐智邦、王中辉、周亮、王慧荣等人在根据-“淘宝村”的空间统计数据,得出“淘宝村”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物流便利、经济基础良好的沿海发达地区。
3.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选取广州最早形成的淘宝村--里仁洞村为研究对象,意在通过调研来了解其形成过程和发展现状与趋势。吴昕晖、袁振杰、朱竑等人在信息全球化视野中去看里仁洞转型为淘宝村的过程,认为全球化和互联网对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有了深刻的变化;张嘉欣、千庆兰认为里仁洞村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从工业化萌芽—商贸服务业转型—信息化产业升级等三个过程[]。本文在城市化视角下去探讨里仁洞淘宝村的形成过程,并且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