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毕业季,审阅毕业论文和参加网上答辩,是今年五、六月份不少老师要干的活。
审阅毕业论文,最后总要看到致谢部分。这可能是最能反映学生的个性的篇章,每次我老人家都不会轻易放过。你会发现,有些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学生,却把毕业论文的致谢写得豪放不羁、煽情无比,充分诠释了一个人性格的两面性。
毕业论文作为他们毕业前最难的一步,从选题、初稿,到格式、定稿,这期间都要经历重重难关,写到最后时已经被折磨得“不成人样”。但是,致谢这个环节却让大家倍感轻松,作为论文最终结束的部分,毕业生们在致谢里可谓是各出奇招,精彩至极。
“花式炫技”致谢
1.感谢食堂
2.感谢对象
3.感谢舍友
4.感谢老师
除了各式各样的感谢对象,致谢的感谢格式也是花样百出。
1.排比感谢体
2.一句话感谢体
3.古文感谢体
对于毕业论文致谢来说,每个毕业生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在网易对论文致谢的研究报道中显示:致谢中最常用的感想短语是——感慨万千,而出现最负面的短语是——迷失方向。
我对自己的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凡是涉及到我本人的文字,我保留要求作者修改的权利;凡是与我无关的部分,我绝不干涉,但保留偷着乐的权利。
我的同事周老师与我持不同观点。他觉得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是很私人的东西,只要不出现政治上不正确的文字,应该容许学生自由发挥,不必干预。
原则上我同意周老师的意见,但是我生怕有的学生在致谢部分夸导师夸过了头,变成了变相的挤兑导师。这些年我也审了不少毕业论文,有的论文写得不算好,低级错误很多,明显就是导师没有好好看、好好改,但是学生却在致谢的时候把导师描绘成一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完美至极的好老师,这就有点讽刺的意味了。
考虑到有些学生不仅夸导师,甚至连带着也夸一些与他或她的学业几乎不相干的人,写致谢这件事就变得很不寻常了,起码也不能太随便。所以,作为导师,对学生的肉麻致谢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把两只眼睛都闭上才行....对不起,打错了,都睁开才行!
有一位山东大学的女生,曾经在我的课题组访学一段时间。我给了她一个小课题,她最终完成了,并以单一作者身份在美国物理学会的《Phys.Rev.D》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毕业答辩的时候,她的导师请我过去捧场,我才发现这位女生在博士论文中夸了我一句,说邢老师是她见过的最有民国范儿的老师。我老人家一时有些晕,民国范儿是什么范儿?后来才明白,就是我的科学网座右铭旁边的自我鉴定:伪老派知识分子范儿。这孩子,真会夸!^_^
我最“恨”这样一种学生,平时不怎么听导师的话,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做科研,学术成果平平,毕业的时候却猛夸导师。这不是明显的言不由衷嘛!我觉得对导师最大的尊重,就是在科研上好好干、干得好!
最近我审阅了课题组一位很优秀的博士毕业生的论文。这位学生的科研做得很好,虽然不是我的学生,却跟着我也做了一点科研工作,表现突出。在导师和合作者的推荐下,包括我本人的强力推荐,这位同学已经获得欧洲一个国际著名研究所的博士后offer,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但是这位同学在毕业论文初版的致谢部分,却说了我不少好话。他的导师知道我老人家的毛病,建议他把致谢先发给我看看。看了之后,我表达了如下个人意见:
第一、把我当成一个合作者来写,不要当成导师级别的老师来写,与其他合作者相比,我的待遇不能好太多。
第二、尽量不要夸,当然也最好别骂。我老人家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纯粹的人,也不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写我的字数要控制在两位数以内,不能喧宾夺主。
结果这位同学在毕业论文的终版,把我说成是手握鞭子的牧羊人。由此我老人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虽然我没有权利修改人家对其他人的致谢文字,但我却凭着自己的火眼金睛发现了一个小问题。现在不能告诉他,我打算把这一点偷偷写到博士论文评阅书中去。我的评审意见也不能都是好话,也要挑出论文的一点毛病才是。
考虑到我跟科学网的关系实在是不错,这里我先偷偷泄露一下上面提到的那一点:
这位同学在致谢部分快结束的时候说:“冬天终将过去,春天总会到来,疫情过去后,我的室友们和他们的女朋友就要回来了。”
我拟在论文评阅书中指出:“最后半句话,是否应改为:我的室友们和他们的女朋友们就要回来了。”
终于要拿到博士学位了,学生们都不容易。尤其是做理论物理的学生和导师一样,都是孤独的牧羊人,都像云朵在歌中唱的那样,
风似手在轻轻划过满沟与壑的额
怅恻是情怀融融展不成眉间的锁
没人来过
我飘在了风里飘进了风雨
叹这样心绪忧忧的黄昏与白昼
一程程水寒山冷瑟瑟风中的人
一步步隐隐天涯树远雾黄昏
谁会在意
我浪迹在这里我流放在这里
最恨这迥野悲凉草黄风无语
那一片悠悠的蝴蝶在重重叠叠
似残红铺满戈壁
我见他依汪汪凄沥沥颤微微
扶不住岁月的叹息
谁在叹息里自斟自饮
将万里情绪赋予天地
来源:综合整理自邢志忠科学网博客,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