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子领航第七期叶玉胜宁静致远,方

基本信息

叶玉胜

材料学院级博士

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比能锂硫电池关键材料及关键技术。目前已经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8篇被SCI收录,7篇为材料领域Top期刊,国际学术会议2篇,总发表论文总累计影响因子超过93。目前已经申请专利7项,获得专利授权1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Materials、AdvancedEnergyMaterials、ACSNano、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和NanoLetters等著名期刊上。在发表的文章中,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到19.,影响因子大于10的文章5篇。博士期间共以第一作者或者共同作者发表SCI论文27篇,个人H因子为10,总引用次数超过次。

获奖情况

年北京理工大学最高奖项“徐特立奖”获得者

年10月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众多奖项。

年3月25日,北京一日入夏,下午2点,学生会采访小分队在中关村校区中心教学楼前,如约见到年北京理工大学最高奖项“徐特立奖”获得者、材料学院级博士生叶玉胜学长。与搜索“叶玉胜”这个名字后所显示的一长串论文发表、获得奖项的高大上“学神”标签相比,学长更多的是随和谦逊,用温润的话语与我们分享自己成长的经历感悟,让采访小分队的我们收获良多。

小提示:后面有干货哦

学长座谈

没有什么起点的输赢

年,第一志愿是“国际经济与贸易”、高中时理科中化学成绩最不好笑称“以后一定不要学化学”的叶玉胜学长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开始这个与化学息息相关专业的学习。与大家印象中科科近满分的“学神”形象不同,学长曾因为C语言上机操作的系统故障,不幸挂了科,学长笑称“完整了本科生活”,也因此没有获得保研资格。最后选择考研方式,留在北理工继续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出于对于研究方向的热爱,用学长自己的话说“这是真正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做起来觉得挺有意思”,不断努力钻研,获得如今诸多成绩。所以,没有什么起点的输赢,重要的是每一个努力的当下。人生处处是起点。

所谓的“幸运”都是积累

大三加入大学生创新项目,被叶玉胜学长称为是“改变人生轨迹”的事情。那时起他开始接触锂硫二次电池这个方向,开始接触科研,并且一做就是8年。因为提前进入实验室,并且在大创项目中取得了不错的结题成绩,在进入研究生后,叶玉胜学长“幸运”的成为了吴锋老师的学生,并有幸同时得到吴锋教授和陈人杰教授的亲自教授和指导。

在研究生期间,叶玉胜学长发表学术论文10篇,总发表论文总累计影响因子超过93,其中单篇影响因子最高达到19.,谈到这篇论文的背后,叶学长说一定程度上“幸运”。当时恰逢导师接到杂志约稿,需要一篇高质量文章,但时间并不充裕。而他当时在做的工作还不错论文也初具规模,经过短时间集中完善打磨顺利交稿,最终得以发表。但如果没有前期在实验上付出的大量心血,没有早就开始撰写的论文,在出现这样机会的时候,又怎能抓住?

3月18日,叶玉胜学长从北理工毕业,并且作为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学长说“接到通知的时候,我正在公交车上,感觉很荣幸又很意外。”而这份意料之外的“幸运”,源自于学长是年“徐特立奖”答辩的博士第一名。

叶玉胜学长特别认同张军校长在年年度表彰大会上所说的“在同样时间的研究生生涯中,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习惯,或许就是晚上睡觉前多看了两篇文献。”

他也曾在徐奖颁奖现场说过“科研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要积少成多,要宁静致远。”

目标决定高度

《论语》有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目标决定高度。导师对于叶玉胜学长的定位是做高精尖的工作,发高水平的文章。叶学长也一直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实验时反复推敲、进益求精,“尽力做到最好”是学长从导师身上学习到受用终身的优秀品质。

徐奖答辩时,列举发表论文的PPT要翻几页能翻完的叶学长说,其实他也经历过很困难的时期。文章被拒四五次,一年左右的时间都在不断地经历投文章、被拒、改文章、再投。已经博二,身边的很多同学都有了文章达到了毕业标准,但自己却还一篇没有发出去。这时一份影响因子20左右的杂志回复,他们影响因子8左右的子刊可以接收,询问其是否愿意。其实这样的杂志水平,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但经过和导师仔细商量和思考,学长认为他对于自己的定位和所做工作的评估都不止于此,于是婉拒了杂志社。重新投稿,最终这篇文章在影响因子12左右的期刊顺利发表。

如老师所说“我们要以高水平的文章为主,要宁缺毋滥,做科研的话没有必要为了毕业去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叶玉胜学长一直按照着这样的想法要求自己。如今以优异的成绩博士毕业,叶玉胜学长婉拒个别企业机构的橄榄枝,放弃了甚至是高于普通博士毕业生两倍的薪资待遇,选择继续出国深造。我们也祝愿学长前程似锦,一切顺利。

愿做“利他”之事

叶玉胜学长讲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研究生时期,有一天他在5号楼9层大厅打乒乓球,恰好本科生来上实验课。有学弟学妹好奇询问其他人这是谁,得知是叶玉胜学长后突然大家都很激动的来围观。学长感觉很奇怪为什么大家都会认识他,后来得知因为他本科期间考试做完题目后,就尽可能的记住一些题目,考试结束后回到宿舍默写下来,然后提供给学弟学弟们参考。所以“XX期末试卷(叶玉胜回忆版)”几年后依然在本科生中流传。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叶玉胜学长这样的“利他”之事做了很多。本科期间,叶学长担任班级中的学习委员,考试之前,他会细致总结课程重点,复印分发给全班同学;和其他班干部联系优秀学长学姐和班级同学座谈交流;多次参加高中宣讲,希望可以和学弟学妹分享经验感受;参加研究生会,作为部长参与举办了学术沙龙、毕业生篮球赛等活动;热心老乡会参与组织了许多活动……以及为了这次采访,已经毕业的学长又专门回到学校。

“怀感恩之心,行利他之事”,叶学长谈及自己成长的过程,其中也在不断接受着其他优秀同学、老师的帮助和影响,采访过程中多次表达了对他们的感谢。他说做这些事情也是一种回馈,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纯粹,是学长所奉行“宁静致远”的外延。

最后,祝学长工作顺利,生活舒心,“万里归来年愈少”。

干货问答

学长是否在读研和工作之间纠结过呢?

其实我当时主要是在考虑出国还是读研。

我认为一方面读研后平台起点与本科毕业是不同的,现在的许多工作硕士都是一个起始的门槛,学历的敲门砖还是很重要的;其次通过这近六年的研究生生活,我认为读研的意义不止在于学历,更多的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这些是让我受益匪浅的。

读研的话经济方面会不会有一些顾虑?

其实研究生和本科生是不太一样的,研究生每个月都有国家的补助,导师也会根据所做的工作发放一些补助,应该是可以保障基本生活的。

学长能分享自己考研的经验和备考时间表吗?

当时主要精力在数学和专业课方面,我数学的学习方法是一次只做一个知识点,但会根据这个知识点延伸,找出它涉及的所有内容题型都弄懂做会。专业课方面我觉得要多收集一些真题,适应出题思路。政治和英语我当时报了辅导班,我感觉主要作用是心理安慰方面,还是要靠自己“背”。至于时间安排方面,我备考的时候基本每天九点多才起,学一会,午饭后会午休,我在晚上状态比较好,所以主要是下午、晚上的时间在学习,基本学到十二点半左右休息。我感觉长时间的学习效率不是很高,所以我一般两三个小时就会休息一下,认为休息之后反而效率更高。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不一定适用每一个人,仅供大家参考。

面对是否选修双学位的选择,学长有什么可以分享的?

我当时在大三的时候选修了经济双学位,但是发现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我以为经济学会教我怎么赚钱,但其实是比较偏宏观调控、理论方面的(笑)。并且双学位的课程基本都是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所以当时就是一周七天都有课,空闲的时候到实验室做实验,其实也是很充实的一段时间。现在比较讲求跨学科融合,所以选择双学位也是能丰富自己的一个不错选择。大家可以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

说了这么多,来看看学长的容颜吧

/文稿修正/

叶玉胜

/图文排版/

权益生活部

/视频制作/

权益生活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jq/54030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