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忆师听老师讲那过去的事情

名师忆师

复旦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如春风化雨一般感染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复旦人。“名师忆师”校风学风传承系列宣传活动,旨在通过优秀教师代表对求学经历和师徒治学的传承回忆,为全校师生营造传道授业、潜心治学的良好学术氛围。在此我们有幸邀请并采访了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的陆伟教授,分享了他对校风学风的理解和传承。

名师忆师

-.12.-

我们了解到您大学本科和博士都是在复旦大学药学院就读,回忆那段时光,您作为学生对复旦大学的校风和学风有怎样的感悟和理解呢?

现在讲的复旦医学院,过去实际上是上医。复旦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然后上医的是严谨、求实、团结、创新,这里我更着重讲的是我们上医的校风。为什么呢?是因为实际上我从本科九六年进入上医,到零零年复旦与上医两校合并,当年我正好大四,再加上五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活,这个过程中所处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都是在上医。当初上医的氛围非常能体现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他也深深的地影响着我。

这个校风非常深刻真实的反映了我们上医优良的传统,那就是有着非常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追求卓越和创新。我深刻体会到这八字校风的排序也是非常正确的,先要严谨、求实,最后才是创新。只有在专业基础上不断追求,不断积累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有卓越和创新。所以我们上医人拥有的社会对我们评价,就是有着非常非常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在复旦大学药学院就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对您有所启发的老师呢?您认为他对您后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1

对我启发最深的课程是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本科生课程,这两门课都是由资深的裴元英教授授课。当初没有PPT,那时候多媒体教学并不普及,上课主要靠老师的讲义和投影,就写在透明塑料片上,然后投影到幕布上的那种投影。裴老师上课每次都是她亲自手写的,内容不但非常精益求精,而且她讲课也非常生动。她非常注重专业英语教学,在课堂上把英文专业词汇结合起来讲,这样的结合使我们对于专业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尤其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在八十年代以后才从国外进入中国的新兴课程,查阅国外原版教材更有助于对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我深刻的感受到当时裴老师对于专业英语词汇的讲解,对我后面自学英语原版教材有着莫大的帮助。也正是因为裴老师的课上得非常好,使我对药剂学这门课程的浓厚兴趣,会导致我去图书馆去查询原版资料。我的实验报告是用英文写,课上没有这么要求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老师讲得好,我觉得我自己用英文写报告会对自己有非常好的提高。所以说,裴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种启发式教育,最终我研究生保研时选择的药剂学。因此,可以说是被一门课,一个老师影响了我的人生、职业的选择。

2

我再讲一个例子,当初我们药学专业也上些基础医学的课程解剖生理学,整个课程只有六周的时间。教我们的是一名姓刘的老师,我忘了叫什么名字,刘老师讲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忆尤甚。他说,大学都在施行教育改革,要求精简课程,但我们解剖学是不能这样做的。为什么呢?因为人有二百零六块骨头,我不能减掉两块骨头,少讲两块。这个我印象非常深。

3

我们药学专业的免疫学的课就三周,短短三周的时间要让一个本科生从不懂到了解医学免疫学,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知道免疫学是博大精深,这个问题怎么办?免疫学当时的教研室主任,吴厚生老师说,这门课给药学生上非常难上,一般的老师在短短的三周时间可能上不好免疫学,所以我亲自来上。吴老师上课非常生动,深入浅出,将非常抽象的免疫学中各种细胞和事件用打比方的形式讲解,不但说得浅显易懂,而且激发了很多同学的兴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也是因为吴老师上课上的非常好,使我对免疫学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那时候,我记得九七年吧,免疫学还远远没有现在这么火热,我对免疫学非常感兴趣也是因为老师上课非常好。短短的三个星期,三周也就九次课吧,使我终身难忘,这就是我们上医的好老师,资深教授在教学上的卓越。

这也是上医的学风,老师非常严谨,扎实的基础,才能够追求卓越,才能够把这些知识点传授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际上把做人的道理讲得很清楚,把一门课程的兴趣点带给了学生,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

4

博士医学英语课,当时周围的同学大家都说英语课随便上就好了。给我们上课的是梁正溜老师。他给我们上课,实际上不单单是英语,他更注重的是通过英语来帮助学生了解医学英语的基本一些概念。医学英语的这门课的课程教材是他编写的,他在课程里面会引入一些医学伦理方面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比如说当初我们比较热的就是多利羊的克隆技术与医学伦理。其次就是他更注重的是医学英语的听说,如果医学英语单词发音都不准确,你一定听不懂,这方面他非常注重的。也正是因为他所传授的医学英语的听说训练方式,使我能够在后续的博士生学习期间熟练掌握药学英语的听说,并在当时担任药剂学研讨会的同声翻译,直到我在美国大学给PharmD学生授课,可以说是收益终身。

梁老师的英语课不仅仅如此,我想讲的更深一点的是,他对于医学英语写作能力的教授。当时在二零零二年的时候,高校发表SCI论文还不是一件普及的事情,我们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写作训练,当初我问梁老师,说我有两篇药剂学的论文,我想投稿SCI专业期刊杂志,想麻烦您帮忙修改。梁老师当初从英语语言方面帮我们修改,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他帮我逐字逐句地修改,花了很多时间,他非常无私,不求任何回报的帮你修改,并且每改一处就当面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改,语法错在哪里,或是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不用那个表达方式。我们现在有专门学英语写作这门课程,当初没有这样的课程,但是梁老师通过医学英语这门通用的课程,帮助我们提高医学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所以说,他的课程不是一门简单的英语课,这门课已经超出了常规英语课的范畴。

5

实际上讲到这个科研方面的话呢,还是要感谢我的导师,蒋新国研究员,从硕士到转博的培养,影响我整整五年。导师留给我的精神,最重要一点的也是严谨、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当我是学生的时候,老师教我怎么治学,当我成为老师,我以同样的方式教我的学生该怎么做,这就是师道的传承吧。举些简单的例子,就比如说我的导师他早上六点多钟就到办公室了,他当初是教研室主任,每年的大年夜,他值班,最晚走。他基本上天天都在工作,孜孜不倦,他的这种非常非常勤奋的研究态度,深深的影响着我。

6

上医整个教育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严谨的体系。我再举个例子,就是我们的药学课程设置,本科时有一门课叫核药学概论,是必修课。我那时候候这门课学得不好,相比其他的课程考得非常不好,当时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核药,我这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放射药学,所以为什么要上这门课?但事实上这话真的说得太早了,后来我去美国进行博士后深造,所从事的就是分子影像学专业,就用到这门课程的知识,非常非常的感慨,然后我打个越洋电话,给我们放射药学的朱建华老师说,朱老师,我那时候话说得太早了,没想到这些知识我都用得上,真的是受益匪浅啊。所以,上医的课程体系也非常能够体现出全面性,也为培养优秀的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所以我在想,上医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不断地追求精益求精,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创新。我们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创新可能是第一位的,但是如何创新,更好的创新,更有效的创新,是要基于非常非常强扎实的、雄厚的基本功的。如果没有雄厚的基础,可能这个创意点都是无稽之谈,所以我觉得这是校风学风,整个环境带给我们的。

我们了解到您在博士毕业后选择留校担任讲师,后来出国深造后仍选择回到复旦大学任教的原因是什么呢?您觉得复旦大学对您意味着什么又给予了您什么呢?

我是十八岁高三毕业进入上医,四年本科加五年博士,博士毕业后还留校当了一年的讲师,从十八岁开始成人最宝贵的十年,在上医度过的,没有上医的情怀是不可能的。年再次回到上医的时候,我在美国当教授的工资收入是上医的一倍。那你说为什么要回来?收入少了一半,上海的房价很高,没有对上医的这种情怀是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实在这种情怀就是因为我们的这些老师,他们当初教我治学的理念、学习的理念,他们的为人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很深刻的影响,在我身上打下了一辈子的上医烙印。所以回国的选择,不单单是复旦的名气,更是当初上医培养的情怀,让我回来。

作为现在药学院的博导,分享一下您是怎样鼓励学生、培养学风的呢?

我对学生的要求,就如同我当初作为学生,导师对我的要求。对学生非常严格,我经常跟学生说一句话,我们复旦的博士生、复旦的研究生,将来毕业,要对得起复旦这块牌子,让用人单位觉得,复旦大学培养的博士生、研究生,果然能力和其他各方面,是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不一样,我就觉得这个是我对学生培养的最大成就。至于逢年过节的问候什么的,我说这个不重要,关键是你要对得起复旦大学这块牌子。这是我当初在上医受到的教育,这也是一种传承。

说一下对药学院和复旦大学学弟学妹们的寄语吧!

不管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希望大家把书读好,把专业基础知识学扎实,让将来自己的与众不同。努力做一个卓越的人,特别是在专业方面做一个卓越的人。

名师忆师

校风.学风.

尽管采访时间很短暂,但是陆伟老师的一番话语深深地印入了我们的脑海。通过老师诚挚的话语,我们感同身受,完全理解了他和学校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羁绊。希望我们可以以陆伟老师为榜样,巩固专业知识追求卓越,为母校和国家出自己的一份力。

采访:朱林蕙、杜三江

文字:朱林蕙、杜三江、王常悦

排版:王常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jq/5405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