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学长
最近,清华校长的一句“不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引爆了社会舆论。
刚听到这样的话语,可能很多在读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一定为之雀跃。可是,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一句话,很有可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一次“呐喊”。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无法完全摒除论文在我国高校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所以,各位研究生朋友们该干嘛干嘛,别总想着馅儿饼很快就能掉下来!
之所以说改变“唯论文”的评价机制很难,首当其冲的一个缘由是国家出台的政策有时难以精准落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很多高校进行博士研究生考试时,仍然看重发文情况。甚至一些本科生也找过我,问我为了保研能不能花钱发一个北核。此外,一些高校在引入教师时,还是“唯论文”。因此,我们必须反问:国家的政策岂不成为了儿戏?也必须进行反思:如何使国家的政策落地,改变“唯论文”的评价机制问题。
年,教育部《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十不得”中,有两个“不得”值得注意。一是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二是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这两个“不得”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我国的高校评价体系是以论文为中心的,换言之,就是论文至上。这种以论文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使很多在校的研究生、在岗的教师极尽权谋手段去搞关系,而不是扎扎实实做好研究,搞好教学工作。于是,我们时不时就会在网上看到有高校教师购买核心期刊版面被揭发、有期刊的版面费高达几万元仍然是核心、核心期刊上面的文章太“水”却无人问津等事件。如此看来,大学已经不再是蔡元培先生心中“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理想型圣地,反而更像是一个竞技场:谁发了很多好期刊谁就是“王”,各种称号、荣誉和奖励都会围着他转。如果没能发出一些高质量的期刊论文,那就是“虫”。对于“王”而言,教学可以不用搞,只要把关系搞好就会有写不尽的高稿酬和奖励的期刊论文,就会有很多期刊主动和他约稿。而如果成为“虫”,那将很容易出现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凉凉的情况。因为,精力有限,实在无法在教学、科研和生活之间寻到一个平衡点。
由以上叙述,我们也逐步发现,为什么改变“唯论文”的评价机制非常难。因为,很多学者都是通过论文获得了一些称号、荣誉和权力,他们和各种各样的期刊编辑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并且结成利益链条,不断地进行论文生产和再生产,持续获利。当然,学者和期刊编辑之间形成这种关系并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在一些学者获得了一些更为响亮的名头,成为高校之中的领导后,他们获利的途径也就更为宽广。
可是,忙于工作还有时间写论文吗?答案当然是很少,不能说没有。于是,“领导+博导”的学生们就扮演了论文主笔的角色,而老师则习惯性地挂上第一作者获利。在这种生产模式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者和期刊编辑内部关系结构的稳定性。正是这种稳定性,实现了期刊影响因子飙升,教师职称进阶,各种资本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情况。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家的相关政策难以精准落地,改变“唯论文”评价机制自然也是困难重重。
我们可以在万维书刊和经管之家等平台上看到不少人抱怨杂志社打着征稿的幌子,不断地向一些专家约稿、组稿。表面上看,这是抱怨,而实际上,这都是铁证。这样一来,的确保住了杂志社和某些学者的既得利益,但是也伤害了学术公平。有网友曾说道:“你就是打印好稿件给编辑部邮过去人家也不会看,因为人家私人邮箱里的稿件都用不完”。如此说来,期刊发布的征稿信息不就成为了摆设吗?这不是在用双重标准看待作者的投稿吗?
我不是崇洋媚外。我给国外的两家期刊投过稿子,人家不到一周就给了回复,说明了为什么不用这篇论文。而国内的期刊的常以人手不足、稿件众多等为借口常年不回复,我有一个论文已经四年了还是初审中……其实,通过我列举的这些事例,大家可以想到,其实人手不足、稿件众多都不能算作令人信服的理由。而是很多版面已经预定好了席位,那么,哪里还有那么多的虚位以待?期刊已经准备好了那么多的版面给知名学者,那么,正在处于学术上升期的一些青年博士以及博士研究生,哪还有那么多空间去施展自己的学术抱负呢?很多高校都把发表多少篇论文作为博士研究生招生和毕业的限定条件,那么,是否真正考虑到了目前唯论文评价机制的弊端呢?想是能够想到,只不过学生们不幸加入到了学术论文的生产者行列而已。
因此,清华大学校长所说的“不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的真实用意,是说改变“唯论文”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关于怎么改,我并不想说七条八条建议,只提一个想法。无论是评价教师还是评价研究生,都要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度。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教师在入职后可以做研究,但是却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招来这样的老师,学生不起义才怪!很多博士研究生也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书呆子,只会读书,而不会实践。因此,应该让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学习阶段就涉足三尺讲台,并且作为一种毕业考核条件。而在考评教师的过程中,应该重点看学生对于教师的满意度——老师好不好,学生应该最有发言权。
改变目前的一些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这类话说出来真的很容易,但是做起来也真的很难。但是,作为一个学者,我真心希望我们国家的大学真正能够成为培养大师的圣地,而不是每天争名逐利!
注: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先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