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提速,外语人才培养如何重塑这些

“契诃夫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中,那个喷嚏是在哪里打的?”“《水浒传》中梁山上竖的是什么旗?”“为什么梁山上要挂杏黄旗?”……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刘建军在面试硕博生时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要设置如此细节的题目?刘建军表示,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一些外语专业的学生文学底子并不扎实,经典的阅读量不够,也缺乏提问的能力。因此,他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给予学生一些启发和思考。

“长期以来,偏重工程思维、倡导技能训练、强调应试策略和追求考分排名的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在国内流行。”上海外国语大学李维屏教授指出,尽管这种教学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数千万大学生的英语技能,但在日新月异的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原先的方法似乎已是明日黄花。“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中全面实行通识教育已势在必行。”

4月9日至11日,“新文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专题学术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两位教授的观点得到了诸多学者专家的认可。与会专家认为,外语教育必须由重视工具性、技能性和应用性向强化人文性、通识性与创新性转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本科教育根本上是素质教育

“大学本科教育根本上是素质教育,人文学科不能仅仅朝着工具化方向发展。”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指出,在今天的教育界,有识之士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大学本科应该淡化专业,低年级应该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则应该走宽口径专业发展道路,从而使大学生对现代知识体系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以哈佛大学为例,学校理工科类专业学生按照学位计划也要修习占学分25%的人文学科课程。再以西南联大为例。当时,《大学一年级英文教本》为西南联大所有大一学生的必修课本。全书荟集43篇人文社科文章,体裁多样,体现了“通识为本”“培养博雅之士”的教育理念。著名学者许渊冲回忆:“联大八年来为国家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没有一人不读《大一英文》,没有一个人完全不受英文读本影响,不受潜移默化作用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认为,通识教育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和全人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广博视野、批判性思维及责任意识。“假如一个学生在大学四年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jq/5413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