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追夢人:辜陽
我們準備著深深地領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跡
在漫長的歲月裏忽然有
彗星的出現,狂風乍起
——馮至《十四行詩》第一
如劃過天空的彗星總靠著宇宙的星塵驅動,在每一個閃耀的奇跡背後,都有一個鍥而不捨的追夢人,把夢想託付在遠方,然後星夜兼程。
一、夢的定義
在疫情持續的留學「寒冬」中,有這樣一份offer名單令人矚目: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MasterofBusinessAnalytics(fellowship)、法國SKEMA商學院-蔚藍海岸大學(法國法律經濟管理研究所)雙學位碩博連讀(Master2byresearch,PhDtrack)、法國IESEG管理學院碩士、西班牙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學MasterofResearch(硕博连读)、葡萄牙NovaSBEMIM(MasterinManagement)碩士。這些offer全部屬於一個追夢人——澳門城市大學商學院大四學生辜陽。
“
夢沒有偶然,只有必然
”
不同於自然科學學科動輒一組十幾到二十幾人的招生,商科的博士堪稱萬裏挑一。由於商學院競爭激烈,世界上大多數商學院所有科系(包括會計、金融、管理、運營加上市場)一年招收的博士數目不過十幾二十人。而辜陽收到offer的商學院僅招收10個人,項目不僅隸屬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更能得到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SciencesPo(巴黎政治學院)學者的指導,因為是面向全世界開放招生,所以更加炙手可熱。
追尋這樣一顆耀眼新星的軌跡,我們來到了城大商學院。在設有市場學、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國際企業四個專業方向的商學院裡,辜陽就讀的是融會貫通的國際企業專業,課程安排全面,這使他明確了申請PhD的方向——EntrepreneurshipandInnovation(創新以及企業家精神)。他還是商學院大一會計課的助教,這些都說明了辜陽同學在城大商學院得到了資源豐沛的培養。
就像弗洛伊德寫道的,夢沒有偶然,只有必然。讓我們來到追夢人曾經出發的地方,做一番《夢的解析》,便能明白夢想是如何實現的。
二、夢開始的地方
在剛開始追夢的時候,辜陽也想不到一個本科生可以直接申博。從小學到高中,他心心念念的一直是計算機科學,後來卻輾轉讀了商科。作爲城大新校區第一批從先修讀到現在的學生之一,他絲毫不掩飾心路歷程裏曾有過的焦慮,以及對於未來要做什麼的迷茫。正是一次比賽的經歷,才讓他領悟到凡事皆有可能。
那是大一上學期,辜陽參加了澳門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聯合舉辦的「中銀盃百萬獎金澳門區創業大賽」。那是澳門地區最大的創業比賽比賽之一。那天,辜陽從學校下面的顯示屏旁走過,無意間看到信息,在最後一天提交了執行摘要。本只抱著重在參與的想法,沒想到作爲唯二的本科生隊伍,戲劇性地從初審到了第二輪,最後直接進入finalround。在決賽的elevatorpitch路演中,他們是唯一的本科生隊伍,需在1分鐘內把項目介紹給四個投資方。辜陽承擔了隊伍中商業策劃等大部分工作,並於最後進入澳門12強。
“
很多時候就看你敢不敢去試,如果敢試,真的沒有什麽不可能
”
這次寶貴的經歷給他以自信,讓他開始勇於嘗試。「很多時候就看你敢不敢去試,如果敢試,真的沒有什麽不可能」。時至今日,回想起那個以澳大碩博隊伍爲主的比賽,辜陽仍然非常感謝主辦方澳大教授的進度跟進與培養支持,以及城大提供的資源和機會。他尤其感謝任職城大的英美港校、國內頂尖高校畢業的教授,是他們在他的生涯規劃上給予了很大幫助,提供了優質機會和精尖培養,才讓他能到達今天的地步。
三、在無限延伸的夢背後
就像細小的弦組成了精緻繁複的多維宇宙,無邊的夢之網也是用一絲一綫編織而成的。
由於防疫措施,香港考官過不來,今年澳門紙筆雅思考試暫停。在沒有準備TOFEL的情況下,辜陽的解決辦法是去考duolingo。鑒於疫情的緣故,世界上大部分院校都對duolingo作為語言替代成績進行認可,而對於歐洲院校,不管是duolingo、雅思還是TOEFL,都可以放在CEFR框架體系内進行換算,並多以B2(雅思6.5-7)為準。
“
就像細小的弦
組成了精緻繁複的多維宇宙
無邊的夢之網
也是用一絲一綫編織而成的
”
除此以外,多和心儀院校接觸亦是申請成功的訣竅。由於UniversityofCalifornia,Riverside今年並不承認duolingo成績,辜陽參加了1v1招生宣講,通過對話和各種渠道向考官展示自己的英文水準以及3.71的GPA等硬性條件,體現對program的了解程度,從而收到了招生官的贊許和認可,成功拿到免語言成績錄取和美元的獎學金。在法國學校半小時的綫上面試中,已經閲人無數、卻無心儀人選的考官看中他的personalstatement與個人潛力,問了一些科研上的問題後,半小時内就發了offer,而這時辜陽還在學院做著他的助教任務。在最複雜、最困難的西班牙uc3m(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學)MResprogram(研究型碩士、碩博連讀)面試中,將近50分鐘的內容涉及到了研究方法裏的數據處理和統計相關知識,得益於城大商學院大三一年的研究方法課程和教授的培養,使得辜陽同學將這次面試最終拿下,並得到每月全額歐元的funding支持。
辜陽回憶道,對於本科學生申請直博,很多時候導師希望看到的是對商科領域研究的了解。傳統BusinessSchool面向直接就業,但BusinessResearch則需了解研究方向。因為學校名額稀缺,科研訓練強度大,招生時尤其審慎。他回憶到,申請是艱難的過程,本科直博在現時疫情的情況下更加困難。加之去年往届生積壓,今年應届生衆多,競爭激烈,只能去多方面展現自己。申請十幾所院校,就意味著個人陳述(personalstatement)也要寫十幾份,每一所學校都針對它的方向做調整。
城大爲期一年的研究方法課程對他幫助很大。教學這門課的黃教授來自於美國名校,悉心的講授使他對科研有了新的認識,也掌握了入門的研究方法,如數據分析、文獻閲讀、literaturereview等。談到未來的研究方向,辜陽認爲他目前的researchinterest是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且已有了一些初步想法。商科和其他學科不同,發表一篇好的論文從審稿到批稿的平均時限是兩年,例如在(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上發表論文,耗時甚鉅。研究方法的選定、datacollection要花去大半年時間,然後抽樣、robustnesscheck,再到審稿,以及論文完成後根據多方意見的修改,尤其是peerreview這一關,平均要改幾十次以上。只有凴著真正的熱愛才能支撐著不斷前行。
四、畫下夢的航道
談到夢想如何變成現實,辜陽認爲關鍵是英語水準要達標,口語表達不卡頓,要連貫自然。從大一到大四,他基本上沒有參加學生會及其他社團活動。除專業課與競賽以外,剩下寒暑假所有時間全部投入英語學習,雅思從先修時的5分一直提到6.5-7,期間沒有去過培訓班,完全自學。中國學生的口語往往是一個瓶頸,因此辜陽使用APP找了有意學習中文的語言交換夥伴,逼自己只用英語交流,通過每周一兩小時的對話,大半年之後口語便有了質的提升。
在italki和HiNative等平臺上,辜陽找到了來自越南、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UCSanDiego等地的local語伴,其中不乏想學習中文的華裔。遇到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同專業學生,他們有共同的BusinessAdministration專業,所以在練習口語時,可以著重講一下專業上的話題,比如金融風險對沖等。這真實地提高了辜陽同學的英文水準。提升口語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他說。如果真的不停練習,堅持到三個月以上,相信會有明顯的變化。
解決了說的問題,還有一個寫的問題。「寫是真的很難,它對你辭彙量、文法要求真的很高」。從大三上學期開始,辜陽沒有用中文交過一次作業,所有期末論文報告都用英文寫成。研究方法這門課的老師是美國博士,要求較嚴,基本要求看全英文獻,他記得當時為寫一篇researchproposal,看了足足機十篇多篇材料。在這一點上,他非常感謝城大給他養成的學術習慣,需要盡量在有限時間內看完材料,因而學會了如何找到重點。此外,大三英語課上,來自人文社科學院的李教授也在雅思寫作和相關語言能力的訓練上給了他很大的幫助。除了這種艱苦訓練外,爲了申請PhD作準備,辜陽還給自己另外加餐,閲讀了一些商科頂尖期刊的文章。
當時導師在課堂上要求他們看的大多是二十幾頁的文獻,而頂尖期刊卻是六十頁起步,字體小,審稿周期長,從最快的兩年到通常的六年都有。辜陽説到,能在這樣頂級的期刊上留名,便算是一大幸事。很多知名學校的教授,能發上五六篇也足以是他們學術生涯的一個巔峰了。因爲要讀PhD,他需要通過文獻去盡可能探索自己的研究興趣,留心現時的前沿研究方向。其中,來自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香港科技大學王丹青教授與IESE商学院畢業的香港城市大學顏示硼教授的文章對他影響最大,他還是顏教授的知乎粉絲。教授發表過的《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是商科最難發表的國際頂尖期刊,要求理論實證兼備,分毫不差。辜陽記得在知乎上,顏教授曾分享他的兩篇ASQ文章從投稿到審核通過分別用了兩年與四年之久。
“
當然,對於學術方面的職業規劃,如果大家有一定的需求和疑問,也可以和教授們去聊一聊
”
「對於本科生,頂刊文章最難的就是形如heterogeneous、homogeneous以及ideology這些大量的專業詞彙。為了應對這個問題,需要逼著自己把詞匯量提上去。好的期刊文獻的閱讀並不求多,能真正讀懂一到兩篇,就對這個研究有一個基本認識,對於今後申請也大有裨益」。還記得有一次坐動車行程七八個小時,辜陽同學就在車上一個個查單詞,把論文前後看了很多遍,才漸漸讀懂。他覺得看文獻不要過度依賴於翻譯軟件,因為一篇兩篇文章可以翻譯,但是長此以往,並不利於自身學術水平和專業水平的提升。他很感謝城大老師給予的高標準高要求,在時間有限,且有文獻閱讀任務的情況下,只能將壓力轉化成動力,并不斷給自己設定目標。
對於那些想在商科領域做學術的學弟學妹們,辜陽推薦youtube上面的HKUSTIEMS,這是香港科技大學新興市場研究所(InstituteforEmergingMarketStudies)的官方頻道,提供每一場在港科大IEMS學術會議的錄像,演講嘉賓基本上都來自斯坦福、哈佛等世界頂級高校。另外對於想探索商科管理類的學生,辜陽同學建議大家可以多看《哈佛商業評論》,由於城大圖書館有相關的中文訂閱資源,所以多閱讀並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方向,基本上就能瞭解現在市場上大概的風向是如何。此外,興趣導向是非常重要的。他説,如果真的考慮清楚未來的職業方向,就要堅持一直做下去。「當然,對於學術方面的職業規劃,如果大家有一定的需求和疑問,也可以和教授們去聊一聊,比如商學院的董教授在這方面話題就給予了我很多有用的經驗和建議」。
五、吹響夢的號角
除了對科研的熱情,辜陽還擁有許多愛好特長。自小他就學習音樂,在初中一年級時早早考完了鋼琴十級,喜歡的曲子包括難度較高的李斯特《鐘》,以及傳達了夜色之美的肖邦《夜曲》。初高中以後學習漸忙,就很少碰音樂,又對電腦編程產生興趣。高中時他獲得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省級獎項,一心想讀電腦與程序設計,卻兜兜轉轉來到了商科,並從此義無反顧。這一興趣的轉變是大二修讀《組織行為學》後才發生的。當時講授這門課的王教授不僅講了一些商科範圍,還將商科與社會學、心理學聯係起來,意趣橫生。他開始發現自己真的想去做這方面的研究。
課堂之外的生活也有滋有味。來自貴州省的他原本無辣不歡,但在澳門卻成功融入粵菜習慣,開始不吃辣。他覺得在澳門這樣一個國際城市,廣東話、普通話暢通無阻,而酒店或自助餐裏講英語的菲律賓、越南服務員,給學生們提供了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如果真想融入本地,他推薦大家還是要學學廣東話。「其實我都可以講嘅,因爲我嘅廣東話一般都係自學,通常都係睇呢邊TVB、Youtube嘅video啦」。跟著廣東舍友打電話耳濡目染,再加上多看TVB的新聞,從大一時的一句不會,到現在他溝通已經完全冇問題。就如他所說,主要看你有沒有心,如果真心想學,就像英文一樣也會水到渠成的。
“
其實我都可以講嘅,因爲我嘅廣東話一般都係自學,通常都係睇呢邊TVB、Youtube嘅video啦
”
六、夢的下一章
現在的辜陽同學,當務之急是把留學手續搞定,還要擔心法國簽證的出簽問題。本科學校這裏又是畢業論文臨近。在充滿變數與挑戰的時間裏,作爲商科的學子,每個人要「堅守到最後一刻」。
作爲商學院sustainabilityclub的一員與BBA課程委員會的委員,在他看來,之前的訓練較爲學術導向,而目前則在探索更多方向,不僅限於學術課程。他十分感謝商學院梁教授的支持和幫助,給予了他前段時間參觀澳門聯合國機構,以及對於可持續發展(SDGGoal)sdggame的參與機會。這些舉措都旨在給有意求職的學生或有意以後走學術道路的學生探索其他可能的機會。也希望商學院的大一大二的同學,如果對可持續發展有興趣的,多多參與到sustainabilityclub之中。而商學院今後可能會有本科生研究助理之類的position,則給予有志學術的學生輔助教師收集與處理數據的鍛煉機會。
“
追夢人出發在即,就像踏上了已立起桅杆、挂好船帆的「阿爾戈號」,直面前方無垠的碧海藍天,卻不知下次何時再見
”
回顧過去,辜陽十分感謝許多小夥伴的共同奮進和一路相伴。今年商學院還有同學拿下港理工、港城大的MasterofAccountancy、InformationSystems等offer,以及財務系GPA3.9、通過會計師資格證考試的,基本門門課程在A以上的同學。辜陽親眼見證了他們四年不間斷的努力,以及達到了彼此長期追夢的成效。
在四十年校慶這個關端,辜陽也無限憧憬著商學院的未來。目前學院有很多港校、英國、美國AACSB認證學校畢業的老師,他們帶來了許多香港與歐美的教育理念,在師資力量、學生素質已經具備之後,商學院將持續進步。學院發展迅速,現已加入EFMD,AMBAdevelopmentnetwork,並且已經獲得BGA認證。辜陽同學衷心祝願未來有志做學術的商學院學弟學妹們把握條件,去到比他更好的學校就讀PhD。
追夢人出發在即,就像踏上了已立起桅杆、挂好船帆的「阿爾戈號」,直面前方無垠的碧海藍天,卻不知下次何時再見。就算有一天,在城大度過的時光真的有終點,也要在全世界管理學學者齊聚一堂的AcademyofManagement(AOM)或StrategicManagementSociety(SMS)年會上,與老師同學們推杯換盞,舉起回憶釀的甜。
文/許志斌
審/張語柔
編輯/方瑞寧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