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此时——中央美院线上毕业季”正式启动。
5月20日PM5:20,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开幕。
6月15日,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开幕。
前言
不是为了展览的展览
即使是在我们的这个“景观时代”,也不是所有东西都适合于展览。
比如,你可以展示你的美貌,但你不能展示你的内心;
比如,你可以看到别人在看着你,但你不能从你看到别人的地方看到你自己;
比如受伤的时候,你扭曲的脸展示了你的痛,但我们更愿意看到你伤口的愈合,和你脸上欣悦的笑容;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但月亮的另一张脸,你永远看不见。
本次展览展出的,是人文学院硕、博士毕业生们的46件“展品”,这些“展品”中的每一件,都以它们各自的精彩,展示了每一位学生的青春、智慧和美丽;但这些“展品”并不是他(她)们的青春智慧和美丽的全部。它们犹如常青的藤蔓,都在大地下面,链接着一个个并没有在这里展出的、沉甸甸的学术成果——他(她)们的论文。
数年的时光,艰辛的耕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学术需要观众,更需要读者。
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如火之始燃泉之始达。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致力于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的研究,其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涉及古今中外的艺术问题,涵盖了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理论四个方向。为了进一步展示届人文学院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这里将他们的毕业论文概要向大家简介呈现出来。
届人文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简介将分为四期推送发出。本期推送为第二期。欢迎大家的交流与批评。
世界美术史
01
《透纳的现代性》
作者:陈同玲
指导老师:邵亦杨
论文简介:约瑟·马洛德·威廉·透纳是英国18世纪的一位画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尤其是风景画。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描绘风景,这些风景都与他的游历息息相关。在风景画作品中,透纳不再将风景装入传统的三维构架中,风景的描绘基于对自然的真实认知,色彩运用与科学现实相结合,他的色彩模糊、笔触凌乱,具有“崇高”性。透纳的创作多是现实中的情境描绘,表现出他在某时某刻的真实感受。他的创作具有“诗”的特征,模糊性改变了传统绘画的清晰模仿再现,启示观者基于感知去探索自然,而不是单纯的机械理性。在他的绘画实验中,透纳强调了绘画的物质性,突出绘画的媒介特征、绘画过程与行为的存在。从透纳的作品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绘画的现代性特征。
02
《现代视野下的中世纪——古斯塔夫·多雷疯狂的罗兰插图研究》
作者:林奕岑
指导老师:李军
论文简介:19世纪法国著名艺术家古斯塔夫·多雷于年出版的《疯狂的罗兰》插图本是他生前的最后一部大型作品。多雷用幅插图视觉化呈现了诗人阿里奥斯托笔下的骑士传奇,构筑了一个神秘的中世纪世界。与此同时,这些插图又暗含了19世纪的现代经验。本文基于对《疯狂的罗兰》插图的图像分析,从“力度”、“广度”、“高度”三个维度探讨其中的现代经验。其一,多雷在“围攻巴黎”情节的插图中表现了建筑被破坏甚至沦为废墟的场景,影射了巴黎城市改造、普法战争及巴黎公社等时事的“力度”;其二,书中描绘东方建筑结构及装饰的插图受到了19世纪的东方游记和世界博览会的影响,反映了19世纪欧洲帝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广度”;其三,多雷经常使用悬浮于高空中的视点以及平视加上俯视的高空视角来建构画面空间,这种视角源自热气球等现代飞行装置带来的“高度”。
03
《神秘与理性——约瑟夫·赖特与他的时代》
作者:徐采韵
指导老师:李军、于润生
论文简介:“光”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阳光直射物体,将光线反射进我们眼内,我们才能看清这个世界。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十八世纪后半期时,“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也因此反映在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的作品之中。神秘之光与理性之光交织的时代,艺术又会迸发出怎样的辉煌呢?一切尽在作品中揭晓。
04
《尼德兰森林与画中画的寓言》
作者:徐佳利
指导老师:李军、于润生
论文简介:16世纪末安特卫普艺术家保罗·布里尔从家乡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中心罗马,罗马随后成为他的第二个故乡,随他而来的北方风景画传统也在罗马逐渐消散、转变、萌生出新的艺术风格。布里尔在油画《有木桥、猎人在河畔的森林风景》中设置了一幅隐秘的“画中画”,除了形式相似之外,画里也隐藏了一个关于艺术家的人生历程、关于其艺术实践的寓言。观者的目光从画面边缘进入森林内部,这处被密集的树丛和土坡包围起来的森林空间的中心总是存在一处中空的土地与池塘反射着从树枝间隙中射出的神秘光线,这一切线索都指向了中空的空间的形成。布里尔中空的森林图示与他的赞助人米兰主教波若美奥有着直接的关系,与当时自然哲学界对空间的讨论有间接关系。树丛与画面边框又构成了一次画中画的形式,森林内部的画中画讲述的是关于空间的故事。
05
《双重投射:拉斐尔前派女艺术家研究》
作者:张海欧
指导老师:李建群
论文简介:“如果只用一幅图来表达拉斐尔前派艺术的特点,那就是一张女人的脸”。女性与拉斐尔前派艺术关系密切,独特的女性形象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从艺术还是传记方面,女性在拉斐尔前派运动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她们的声音却沉寂了一百多年。直到年,简·马什(JaneMash)出版了传记体著作《拉斐尔前派姐妹会》,首次以拉斐尔前派男性艺术家们的模特、妻子、情人等角色出现的女性为主角,叙述了她们之间的姐妹情谊,对艺术的渴望与实践,自我意识的觉醒等,这些与拉斐尔前派兄弟们同时代、以拉斐尔前派风格进行艺术创作的女子得以逐渐浮出历史的地表。
在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圈子中,女性与男性之间存着着既紧密又排斥的关系,女性逐渐从依存走向独立,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拉斐尔前派女艺术家是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艺术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产阶级知识女性,前卫与保守的双重性矛盾性格内化于她们的意识当中。论文的讨论主要以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以与拉斐尔前派兄弟会密切相关的第一代女性艺术家为对象,讨论50年代在社会意识形态与拉斐尔前派圈子双重性别差异下,女性艺术家的意识醒觉后的叛逆与妥协,再现拉斐尔前派艺术发生的历史情境与先锋意义,折射出双元革命后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的崛起和都市化进程所造成的社会现象。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