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设计极易被忽视的重要环节

摘要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离不开创新型科研人才,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位论文成为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作为学位论文的源头——开题报告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品质,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而在现实中,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冷落到“读之乏味,弃之难行”的“鸡肋”尴尬地位。以人文—经济地理学为例,对开题报告的“鸡肋”尴尬现象进行剖析并揭示背后推手;从认知、技能和设计等层面阐述成功设计开题报告的个关键抓手:一是高屋建瓴认知到开题报告的“验前导后”枢纽作用;二是锻造简练揣摩的学术技能,尤其详述开题报告篇幅占比最大的文献综述及启示的技能,即文献挑选技能、文献阅读技能、文献述评技能——避堆砌、寻关联、增研值、亮突口和明观点等设计要领;三是远见卓识地深入设计开题报告,特别要掌握开题报告中最重要四部分—论文题目及摘要、选题依据、文献综述及启示、论文研究方案等内容的设计要领。

关键词:开题报告;设计;学位论文;硕博研究生;人文—经济地理学

01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研究生规模大幅增长,年,全国在校研究生达到.1万人,其中博士生.2万人,硕士生16.9万人。10年来,在校研究生(年.5万人)增长幅度达65.77%,其中在校博士生(年22.25万人)涨幅为5.71%,在校硕士生(年97.25万人)涨幅为68.5%。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到年,中国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将达到万,而这一目标在年就差不多实现了。由此可见,中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大发展时代,已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在研究生规模处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有关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发人深省的声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在年两会上的一句“现在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大专也没有什么区别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广泛争议。一些持赞成观点的认为:就业岗位并不缺,缺的是适合岗位的人。一些持反对观点的认为:毕业生整体素质肯定还是提高了,诸如计算机现代信息能力强,综合性能力比过去更全面;优秀人才总归就是那么一个比例,很难说现在的就差了。崔院士进一步认为:一些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理论基础不是很令人满意,这与大幅度招生有一定关系。可见,研究生数量增加与质量提升的矛盾成为中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如何在研究生规模扩大的同时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当前热点话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作为研究生学业的总结性文本以及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学位论文,成为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而作为学位论文的源头——开题报告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品质。开题报告本身是否具有合理性、逻辑性与科学性,是学位论文创作成败的关键中的关键,核心中的核。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但实际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存在问题意识不清楚、研究方法误用、研究缺乏创新性、写作能力水平不高,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走过场等诸多问题。这与对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作用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息息相关。

进入新时代,在习总书记“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指示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以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的分布及其演变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学科,其学科的主要应用价值是解决地表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问题。人文—经济地理学走的是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以任务带学科”的路子,以主要力量投入到“国民经济主战场”,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使人文—经济地理学的话语体系在一步步转化成各种政府文件和国家决策。陆大道院士提出的点轴开发理论,曾被写入《全国国土整体规划纲要(草案)》,并被国家“八五”和“九五”计划所采纳,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沿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思想,深刻影响了20多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布局和发展;樊杰研究员先后主持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研制”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撑技术体系”等课题研究,均深入配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刘彦随研究员有关“空心村”在内的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多份研究咨询报告被中办、国办采用,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可见,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落实习总书记提出“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一指示的重要阵地。基于此,本文以人文—经济地理学为例,以经验性(实证性)研究为主的硕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为研究对象,揭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鸡肋”现象及其原因,进而从认知、技能和设计等三方面阐释成功设计开题报告的技术要领,以期提升人文—经济地理学科的科学水平,增强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支撑能力。虽然博士生已经历硕士期间学术培养,但因很多博士生在硕士期间并没有真正掌握学术科研技能,导致在博士学习期间仍然存在相似问题。一些高校人文—经济地理专业的博士论文的学术贡献不足,有些论文本身是一个具体工作的解决方案或研究报告,完全与“博士论文”研究不搭界,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学术问题需要解决的,但在多层包装之下,也成为换得博士头衔的“重要工作”,另外,存在重复型的研究工作,对学术贡献大打折扣。因此,本文探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针对硕博两类。通过本文分析,以期能帮助人文—经济地理专业研究生正确认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重要性,了解其真正的功能,进而成功设计开题报告,为成功撰写学位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02

开题报告的“鸡肋”现象及其背后推手

2.1“鸡肋”现象

在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频频出现了“开题报告仅仅是走过场和走程序”“一夜之间编出一个开题报告”“最后成稿的学位论文与开题无关而另起炉灶”等为了开题而开题的现象,研究生不重视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设计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因学科应用性很强,“以任务带学科”发展模式非常明显。由此,大部分人文经济地理学导师承担“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横向课题任务。这种实践性课题能够锻炼研究生实践能力,但从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看,研究生不仅注重提升实践能力,更需要强化理论水平,而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是锻炼研究生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人文—经济地理学的“以任务带学科”发展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和源泉,而实践可升华理论观点。但是,很多人文—经济地理专业研究生在处理“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两方面关系时没有协调好,没有正确认识到优秀的实践能力来源于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学术造诣,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思想,进而乐于花精力在实践项目中,而对开题报告这种理论要求高的学术研究任务不够重视。在接到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通知的那一刻,不仅没有着手设计开题报告,且也没有多少时间设计开题报告了,往往是少则“一夜”“1~天”,多者“一周”的时间,仓促编出一个开题报告。套用一句俗语,这种“快餐式”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已冷落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尴尬地位。“食之无味”在这里是指“读之乏味”,很多开题报告属于没有思想、没有观点、没有范式的“三无”作品,非常乏味,但就是这样的开题报告却不是“弃之可惜”,而是“弃之难行”,因为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规定动作”,因是必有环节致使“弃之难行”,则无论多“乏味”开题报告也得评阅。令人遗憾的是,就因为开题报告是一个“规定动作”,很多学生也就仅仅把这个开题报告定格在“走过场,履程序”的“规定动作”这一最低要求(“规定动作”是跳水、体操等部分体育项目比赛中难度系数最低的动作要求),缺乏按照高目标、高质量、高水平的“自选动作”要求完成开题报告的雄心、毅力和干劲,进而制造出了“读之乏味,弃之难行”的各种“鸡肋”式开题报告。

2.2背后推手

揭开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冷落为“鸡肋”地位这一尴尬“面纱”,认清背后推手既有客观驱使,更有主观意为。

2.2.1客观因素无奈驱使

客观有二:一方面开题报告尚无一个严格考核机制。学位论文有“辩前”外审评定和“辩后”抽检评审等考核环节,尤其是送外“盲审”是目前把关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教育部对答辩通过学位论文进行“秋后算账”式抽检评审也起到有效监督作用。相比之下,开题报告则缺乏类似审核监督机制,诸如开题报告没有规定明确的“重开题率”、缺乏强制措施规定答辩人导师应回避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是否通过专家以无记名投票决定等,这从客观上引致研究生“轻视”开题报告。另一方面,开题报告答辩把关不严。开题报告答辩会因执行“导师回避”原则不到位,到会的其他“答辩专家委员会”成员因开题人的导师亲临现场,面对一眼看出“快餐式”的开题报告,碍于情面一般不会否定开题报告,仅仅提出一些建设性修改意见,更不会贸然让其“不通过”。还存在一种较为普遍现象,答辩导师都有学生参加开题答辩,相互为“不伤和气”,也就“和谐”通过一些质量不高的开题报告。

2.2.2主观因素推波助澜

主观有三:首先,缺乏学术“情怀”。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很多研究生就没有树立起学术研究的目标,缺乏学术研究的动力。当前,中国大学扩招浪潮引致就业压力的局面已经显现,众多研究生考研的原因主要逃避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竞争力,取得硕士毕业证及学位证是部分研究生的主要目的。特别地,因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应用性很强,通过实践能力培养,能够极大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机会,客观条件很有诱惑力,加之“我毕业后不从事科研工作,锻炼实践能力是主要目标”这一偏激的主观思想熏陶,缺乏学术“情怀”的程度更凸显。由于缺乏学术“情怀”,当然作为学术研究环节之一的开题报告难逃“低质”厄运。其次,擅长走“捷径”。由于认知到开题报告没有严格考核机制及其答辩的“走过场,履程序”,给研究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反正都是走过场,何必自寻烦恼”。从主观方面开始找捷径完成开题报告,要么找一篇开题报告作为范本,机械拷贝,要么根本在没有掌握开题报告的基本范式下,一夜之间简单拼凑成一篇“非开题报告”的开题报告。第三,认知存“偏差”。开题报告被大量研究生片面认为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实际上,开题报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但很多研究生难以看透其中的利害关系,在开题前准备阶段中,既没有广泛文献阅读,也没有真正学会如何阅读文献;既没有掌握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也没有锻炼如何收集数据资料能力;更没有尝试独立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在开题后的撰写学位论文阶段,很多研究生要么面对开题报告所设计的不成熟思想和框架“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撰写学位论文;要么干脆不按照开题报告设计的思想和框架进行,而是另起炉灶进行无计划、无系统、无深度地随机撰写学位论文。这两种情况与出现“我都没有去写,如何事先就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研究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法”等认知偏差有很大关系。

0

成功设计开题报告的三部曲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鸡肋”现象虽受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影响,但要避免“鸡肋”现象关键还在主观方面,只有主观方面正确认知开题报告,客观因素才不会被主观方面因势利导负面利用,进而历练学术研究技能,为成功设计开题报告奠定基础。由此,成功设计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从认知、技能、设计等个层面入手,其中高屋建瓴的认知是成功开题报告的基石,简练揣摩的技能是成功开题报告的保障,远见卓识的设计是成功开题报告的关键。

.1高屋建瓴的认知

众所周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具有“验前导后”的重要枢纽作用(图1)。

“验前”意指开题报告是检验研究生在开题前掌握学术范式程度的“试金石”。对于一个刚步入学术殿堂的研究生来说,率先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范式非常重要,如是否真正学会阅读文献并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数据资料收集及处理方法掌握程度如何?掌握学术研究方法有多少?有否尝试独立撰写学术论文?诸如这些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是成功设计开题报告的重要保障。因此,通过开题报告可检验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基本技能的程度。“导后”意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开题后撰写学位论文的“导航仪”。开题报告既明确了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指明了研究对象和所需解决的问题;又搭建了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设计出了技术路线图、设想了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这些内容在开题报告中是经过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的系统性“导航”设计,开题后启动“导航”按钮,按照开题报告的主旨和框架撰写学位论文,少数地方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做灵活机动的微调。因此,优秀的开题报告意味着学位论文成功了一半。反之,没有很好学术研究基本技能的锻造和积淀,就难以设计出一份优秀的开题报告,而没有优秀的开题报告,就难以创造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这充分体现了开题报告的枢纽作用。鉴于开题报告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作用,应从全局观角度认识开题报告的重要性,不能把开题报告仅作为一个孤立环节,而应视为一个环环相扣的学术链中的一环。学术基础、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构成“学术链”,学术基础保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导航学位论文。由此,全局观视角下认知开题报告的重要性须从“学术娃娃”抓起。在研究生开启学术生涯之际就应知晓开题报告的重要性,并为设计成功的开题报告而努力夯实学术研究的基石,即尽快学会文献阅读技能,努力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学会掌握数据资料收集及研究方法,并尝试独立撰写学术论文。只有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才能为设计开题报告提供重要保障;只有设计优质的开题报告,才能真正引导成功地完成学位论文,进而避免出现“开题报告后另起炉灶撰写学位论文”的现象。

.2简练揣摩的技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开题报告是学术研究技能集成体现,离不开学术研究技能的逐步积累。无论从标点图表规范、科技语言使用、文献阅读要领、数据方法掌握、写作范式技巧等基本学术技能,还是到学术观点升华、学术思想创造等高级学术技能,均为设计成功的开题报告提供重要保障。没有掌握学术研究的技能,只能写出没有思想、没有观点、没有范式的“读之乏味,弃之难行”的“鸡肋”式开题报告。文献既是学术思想的“源泉”,又是学术技能的“营养”,因此,文献既是研究生进入学术殿堂的“敲门砖”,更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生存之道”。在开题报告架构中,国内外研究进展占有很大篇幅,可见文献阅读和分析是开题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献阅读和分析技能主要表现在文献挑选、文献阅读和文献述评等三方面。

.2.1文献挑选技能

各类文献库储存大量文献,在浩瀚的文献库中挑选出合适的文献非常重要,否则,难以获取从事学术研究所需的真正“源泉”和“营养”。挑选文献有三原则:一是挑选高档次文献,二是挑选最新文献,三是挑选经典文献。一般地,高档次文献挑选以高档次期刊为标准,每一个学术领域均有学术界公认的若干个高档次期刊,例如《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就属于地理学科的高档次期刊;另外,因为人文—经济地理学具有明显学科交叉性特点,除了地理学专门类期刊外,人文—经济地理学各子学科在其他学科高等级期刊上也会出现高档次文献,例如,经济地理学在经济类期刊《经济研究》和《中国工业经济》,农业地理学在经济类期刊《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问题》,城市地理学在城市类期刊《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学刊》,旅游地理学在管理类期刊《中国软科学》和《旅游学刊》,人口地理学在社会学期刊《中国人口科学》等。所以作为初入学术研究的研究生要迅速掌握人文—经济地理学的高档次期刊,以便挑选高档次文献。挑选最新文献一般以最近年的文献为依据,只有了解最新文献,才能掌握该领域研究学术动态最新进展,为自己学术研究提供创新空间。通常,经典文献发表时间相对长久一些,但因其学术水平高而具有被引频次高和下载率高的“双高”特点,对某一领域学术研究产生持久影响而受到广泛和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nr/5383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