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级的科学技术奖励有五项,即: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代表着科学原始创新能力。然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从年至年的25次颁奖中,有12次空缺。舆论为评奖委员会这种坚持标准、实事求是的精神点赞。其中,从到年的11次颁奖中,自然科学一等奖竟空缺了7年。而正是在年,钱学森先生提出了他那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我们的教育为何培养不出杰出的创新人才?科学原始创新能力是制约我国发展的一个瓶颈,是西方最能卡我们脖子的地方。制约科学原始创新能力有很多因素。然而,毫无疑问,正如钱学森先生所忧虑的那样,教育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指标。衡量一国科学原始创新能力的国际指标是诺贝尔奖。我们的近邻日本实现了20年2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而我们却几乎为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空缺,和诺贝尔奖为零,相互印证了我们科学原始创新能力的落后状况。也和我们的教育现状相符合。钱学森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十余年了,许多人可能早已淡忘了钱学森之问,可教育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变。能够证明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毕业论文。可是,近年来毕业论文,特别是本科毕业论文却成了被吐糟对象。参与过毕业论文的老师都知道,很多论文很难被称得上论文。学生普遍缺少问题意识,更遑论创新能力了。如果要严格按标准打分,恐怕不少论文难以过关。昨天有一条热搜——毕业论文答辩后的心情?“写过论文后我不知道我的论文写的啥”的回复,竟成了热评。然而,奇怪的是,各个高校毕业论文的成绩并不低,而且,许多严格地讲并不能算学术论文的论文,还被评为“优秀论文”。而正像上边热搜的一条评论一样,获得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由于心虚,往往战战兢兢,生怕被老师发现漏洞。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从人性上看,原因很简单。如果老师不给自己的学生打高分,说明自己的教学水平差;如果学校评不出优秀论文,说明学校的教学质量差。而这会影响到领导的“政绩”、学校的“声誉”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利益”。最为可怕的是,人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怪了。谁若认为这是个问题,会被认为“不正常”。这才是问题的问题。高校是传播真理的地方。知识分子对形式主义一向深恶痛绝,可他们怎么就不知不觉成为形式主义的“帮凶”了呢?高校成了复制形式主义的工具,不仅可怕,而且悲哀。不过,我还是有信心期待,总有一天,会有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学校能够像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那样,勇敢地让优秀毕业论文空缺。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天。让我们准备为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