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送福徐有富学术论文写作十讲

《学术论文写作十讲》,徐有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1月版。

目录

开头的话

第一讲怎样选题一选题的原则二选题的方法第二讲怎样查资料一查资料的意义二查资料应从目录索引入手三查资料的一般程序四查资料的其它方法第三讲怎样作社会调查一社会调查的意义二社会调查的方法三怎样搞好社会调查第四讲怎样读书一泛读二精读三读书要思考四读书要有目的第五讲怎样写读书笔记一写读书笔记的意义二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三读书笔记的载体四写读书笔记的注意事项第六讲怎样判断资料的价值一看是否原始二看是否完备三看是否可靠四看是否有影响第七讲怎样鉴别资料的真伪一资料真伪的含义二鉴别资料真伪的意义三资料辨伪的方法第八讲治学方法举要一考证二归纳法三综合研究法四比较研究法第九讲论文写作方法一关于标题二关于论点三关于论据四关于论证五关于引文注释六关于投稿第十讲治学态度一要有恒心二要认真三要有学术道德四要谦虚参考书目举要后记修订本后记开头的话

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课程,掌握了许多知识。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获取知识的本领,告诉大家如何去读书治学。

程千帆先生

梁启超年1月13日《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1]和程千帆年10月9日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所做的讲演,都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吕洞宾游戏人间,在一个人家里住了很久,临走时,他问主人,你有什么需要的东西我可以帮助你,那主人没有回答他,吕洞宾就把手一指,一块石头变成了金子,再问要不要,他不要,吕洞宾就把一块更大的石头点化成金子,诸如此类,主人都说不要。吕洞宾就问他到底要什么,那个人想了半天说:我要你点石成金的指头,我要了这块金子就只有这块金子,而有了这个指头,我就什么都可以点。”

程千帆指出:“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个别的知识,而是要得到那个研究学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

唐代诗人高骈写过一首题为《闻河中王铎加都统》[3]的诗:“炼汞烧铅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不知子晋缘何事,只学吹箫便得仙。”诗的作者听说别人升了官,很嫉妒,在发牢骚。

如果我们把读书治学比作诗中的炼丹修行,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花四十年的时间也未将金丹炼出来,而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选择了正确的目标,就会事半功倍。

《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

学术论文是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王充《论衡·超奇》篇谈道:“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

因为学术论著体现了一个人的创造性,优秀的学术论著可以推动历史的前进,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对中国的现代化无疑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的,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为主要撰稿人的论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推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所以,那些在著书立说方面卓有成就的人受到社会的肯定,是可以理解的。《左传》襄二十四年有云:“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见著书立说,凡有益于社会进步者,往往具有很长的生命力。

《诗学原理》

写论文也是学习知识的好方法。胡适尝云:“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又可以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4]因为,为了写论文而去读书,就会学得积极主动,深入细致,针对性强,而且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同为学习而学习,为读书而读书比起来,效果当然要好得多。

读书治学也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享受。欧阳修在《读书诗》中深有体会地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5]苏轼也说过:“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踰此者。”[6]

他们说的可能侧重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学术论著的阅读与写作也一样。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特别是文科,到了年龄,也可能退休,但是他们在退休以后,仍然照样研究,照样写作,生活内容非常充实。

国家标准《GB-87科学技术报考、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诗歌十二讲》

照学界的一般理解,读书治学的水平主要是通过学术论著来体现的,你写出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就说明你已经比较好的掌握了治学方法。

所以本书将重点探讨怎样写学术论文。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并使读者了解与掌握学术论文写作规范。

后记

南京大学中文系素有注重研究方法的传统,打开《汪辟疆文集》我们首先见到的就是《读书举要》《工具书之类别及其解题》《读书说示中文系诸生》等一组文章。

正如程千帆在该书《后记》中所说:“前两篇开列要籍,后一篇指示读法,都属读书指导一类。”“汪老师学识极为渊博,又是一位目录学专家,所举图书和对它们所加评论,现在看来,都还非常中肯;其对治学途径的阐述,尤多自道甘苦、深造有得之言,足供今天研究古代学术的参考。”

《南大往事》,徐有富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年5月版。

先师程千帆先生指导研究生,特别注意传授研究方法,给我们开《专业文献选读书目》,谈怎样读书;送给我们卡片,谈怎样写读书笔记;发给我们《论文习作简例》《校对符号用法》,谈怎样写学术论文;对我们的论文精批细改,教我们如何鉴别与使用材料,培养我们严谨、细致、求实的学风。

此外,他还就治学方法问题,应约专门写了一些文章,举行过一些讲座,发表过一些谈话。这些文章与谈话记录结集成了一本《治学小言》,读者都觉得获益非浅。

年,周勋初先生承担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现代学者治学方法研究》,并于年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周先生还为研究生开了相关课程,从周先生与莫砺锋先生指导的博士生郝润华于年出版的博士论文《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中,略可窥见该课程的作用与效果。

从年秋季开始,我为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上“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课,从年秋季开始,我同时为中文系的本科生上“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课。

《校雠广义》

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论文写作要求与学术研究规范,并让学生在选题、收集资料、社会调查、鉴别资料、论文写作等方面得到初步训练。因此,就课程内容而言,我必须对治学方法的诸方面,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尽可能地用实例来分析问题,而不作空泛的议论。

我们在讲述的时候,将一些喜欢谈论治学方法的大家,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垣、黄侃、胡适、陈寅恪等的著作及事迹作为征引的主要对象。因为来听课的主要是南京大学的学生,上课以南京大学的老师作为例子,他们听起来可能会觉得亲切一些。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经常提到黄侃、柳诒徵、胡小石、汪辟疆、罗根泽、程千帆、周勋初等前辈学者的教诲。教人做菜,自己最好也做出几道菜来,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难免献丑,讲一点自己写作的经验与教训。

柳诒徵先生

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自然要让学生做课外作业与开展课堂讨论,所以每讲之后都附有作业题与思考题,并附录了一些实例,以便同学们借鉴。不少实例都是学生们的作业。

程千帆先生为我开过一些学术范文目录,并翻阅过我为新加坡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写的教材《治学方法论》,夸奖我写得很具体。

我在上课之初,曾向周勋初先生讨得《当代学术研究思辨》一书作为重要参考资料,卞孝萱先生、吴新雷先生、鲁国尧先生等所惠赐的图书使我获益非浅。

徐雁平同志向我推荐了严耕望《治史三书》等相关文献丰富了我的教学内容,一些听课的进修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不断鞭策我,希望我尽快将教案写成书早日出版,由于张伯伟、解玉峰老师的关照,使本讲义有机会被列为我校教材建设项目。

还有南京大学出版社的金鑫荣同志一再关心此书的写作情况,对我当然也是很大的鼓励。我对关心本书写作情况的同志,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治史三书》

有关本课题的资料特别丰富,已有资料难以遍读,新材料又层出不穷,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又没有充裕的时间来细心打磨,只好就此杀青,以便广泛征求意见。我坚信此课程一定会在研究生、本科生中普遍开设,后来人在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方面一定会比我做得好。

徐有富年12月15日

修订本后记

此书原名《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为南京大学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资助项目教材,出过两版,印过数次。北京大学出版社曾将此书和我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申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结果仅后者获得了通过。

前者虽未获批准,北大出版社仍表示愿意出版,由于我与南京大学出版社订的出版合同未到期,只好作罢。如今该书出版合同早已到期,于是我旧事重提,希望将此书修订再版,想不到竟得到北大出版社慨然允诺。

《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

这次修订,我将书名改为《学术论文写作十讲》,因为全书十讲,都是谈论文写作的,只有一讲为“治学方法举要”,而治学方法也是学术论文写作题中应有之义,我原先还想在书名中加上“讲义”二字,由于担心人们误以为是初稿,所以没有加。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我特别注意通过实例来说明问题,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

该书出版后,我在天头、地脚、行间加了不少批语,写不下的还采用了贴浮签的办法。这些批语有些是纠正原文文字讹误的,有些是增加新的内容的,有些是调换一些书证的。

这次修订,充分参考了这些批语,在内容上做了不少更新与订误工作,我还特别注意加上了计算机文献检索和利用方面的内容。

此外,我就闻见所及,参考了本书出版以来的一些新出的有关著作,这在修订本中也有所体现。

《郑樵评传》

关于引文注释,原书在行文中提到作者和篇名以后,在脚注中就不再著录了,因此,脚注格式显得不够统一。这次修订,我们对引文注释作了统一格式的工作,不厌其烦地著录了作者、题名等项目,我们还对不少引文进行了复核。一些常见经典文献依通行本未再出注,因此修订本的脚注显得比较准确、细致而统一,颇便参考与利用。

修订本显然在原有的基础上朝前迈进一大步,不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错误,我们期待着批评指正。

徐丹丽女士对给予了大力支持,责任编辑徐迈女士从审稿到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特借是校正了不少文字讹误,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李仁惠同学又采用与原文对校的方法,校出了许多不易发现的失误,特借此机会向她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徐有富年8月于问津阁

作者简介

徐有富教授近照

徐有富,年出生于南京,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诗学著作有《李清照》《闻一多》《唐代妇女生活与诗》《诗学原理》《诗学十二讲》《千家诗赏析》《诗学问津录》《徐有富诗抄》等。文献学著作有《校雠广义》(与程千帆合著)、《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主编)、《文献学研究》(与徐昕合著)、《郑樵评传》《目录学与学术史》《程千帆沈祖棻年谱长编》,以及《徐有富诗抄》《南大往事》等。

为感谢广大读者的厚爱,古代小说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nr/5392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