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读博士眼中的钱学森之问和学弟学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的治疗方法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点击免费领取神器!

今天下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最后一次课,上次课的时候老师留了几个题目,让大家在这次课进行讨论。其中有一个题目是如何看待钱学森之问,而我就选择了这个题目,并在下午的课堂上做了发言。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关于钱学森之问,网上随便一搜,就有一堆文章,好多解答都是教育体制改革,评价体制改革,教学方式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展开的。今天我只想从一名学生的角度,结合我在学校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也谈谈自己的几个疑问。从年到年,钱老的这个问号已经14年了;从年(我读本科)到年(我读博士)有几个问号也一直浮在我脑子里。我想我的这几个问号和钱老的问号可能存在某些联系,所以今天就一起讨论一下。1.中特、马克思这类课为什么没人往前坐?我本科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在上《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钢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课程的时候,大家基本上都争着往前坐,尤其是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于这类课更是常年占据第一排的有利位置,因为坐在前面听得更清楚,看得更清楚,具备天然的地理优势。但是到了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的时候,教室座位的前两排基本上是空着的,甚至那些好学生此时也坐到了第三排第四排甚至更后面,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当时就很不理解。我在想,研究生是不是也这样呢?年9月,我研究生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院校)的结构工程专业,研一的时候主要任务是上课。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本科的那一幕几乎再次上演。在上《矩阵与数值分析》、《数理统计》等课程的时候,大家都争着往前坐;但是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程的时候,大家更倾向于坐在后面。我在想,博士生是不是也这样呢?年9月,我通过申请-考核制成为了大连理工大学(院校)的结构工程专业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上课的时候我发现,研究生的一幕好像又在重现。在上与专业课相关性更大的课程的时候大家一般偏向于坐得靠前一些,但是在上《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课程的时候大家一般偏向于坐得靠后一些。马克思这类课也是必修课,而且学分也不低,为啥没人愿意靠前坐呢,这真的很神奇。问了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他们做出了回答,其中心思想是:数学课和专业课是要动脑子的,而马克思这类课考前背一背就行。我想问,难道中特、马克思这类课就不用动脑子吗?考前背一背能考高分拿奖学金,但是培养不了“三省吾身”的自觉,培养不了“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家国情怀。中国其实不缺人才,但是缺少杰出人才,更是缺少以天下为己任的杰出人才。2.学生保研前与保研后为啥是两幅面孔?学生们在保研面试的时候大多信誓旦旦,跟老师许下各种承诺,表现出要将自己的一生一世献给科研事业的崇高精神。但是,一旦正式入学之后,两三个月的时间让他仿佛变了个人一样,他再也没有了当年的热情,面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要么就敷衍了事,要么就干脆啥也不干,活脱脱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就等着混一张毕业证。年9月我们课题组新招了两个师弟和一个师妹。我对师弟A说:“师弟啊,混凝土这门课是我们本科最重要的专业课了,你一定要重视这门课。鉴于整本书比较厚,我就只让你看第二章材料性能就可以了。在研究生三年里你一定要往死里看第二章,每个字每幅图都要往死里看,什么时候你觉得你对第二章中的某个概念或某句话有了自己的认识,你就找我聊一聊好吗?”师弟信誓旦旦地说一定会做到的。但是直到今天,他从来没有找我聊过混凝土第二章。有几次,我实在忍不住了,我就在吃饭的时候提问了他几个问题,但是他都回答得不好,或者干脆答不上来。后来,我就再也不问了。我给师弟B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nr/54023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