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聊天时经常说大学是混过来的,确实,我的大学也是“混”过来的。-,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6年,我是这样“混”过来的:1、学习不管怎么说,再怎么混,学习总还是第一位的,你起码得通过考试,不能七门或者三门挂科,得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才行。我的大学总算没有突破这个底线。大学里正经课程就记忆所及和同学的补充,大概有如下之多:语文、英语、政治(具体不列)、体育、数学、医用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组织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免疫和微生物、人体寄生虫学、中医学、法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学、小儿外科学、皮肤病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医学文献检索、计算机基础、诊断学、中国医学史、西方医学史、放射影像学、医用电子学、运动医学、核医学、神经生物学、生物物理学、针灸推拿、各种实验课程。应该还有遗漏的,不过不多了。以上课程,在大一的时候,数学和物理我都得过满分,这是黄高留下的底子。其他的就只是基本及格了。《内科学》一次大考不及格,是唯一一门补考过的课程,所以,现在成了内科医生。图书馆看过《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都没看完,看不下去。《中医学》是考查课,平时很少听课,考前一个通宵背诵划线要点,考了75分;对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自学数学和黄高三年严格训练的我来说,考试从来就不是什么可怕的事。看吧,学习过这么多专业课程才有资格(仅仅是资格)成为一名医生。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如什么节目主持人啊、作家啊、哲学老师啊、明星啊、退休干部啊、化学家啊、物理学家啊、大学校长啊、卖假药的啊、卖保健品的啊、学经济贸易的啊、和尚道士啊等等,完全没有系统的医学训练,却也总能装出一副指点医学江山的派头还混得风生水起,实在令人无语。2、逃课经受过中学教育的摧残,进入大学后,能不逃课的同学,是我最佩服的。我做不到,经常逃课。学校曾经就此事给我家里发一封信,希望和家长联合对经常逃课的学生进行教育。叔叔来信对我的堕落表示“痛心疾首”,希望我一定要“痛改前非”。我倒是真的有点害怕了,生怕毕不了业,这以后我逃课要好很多,顺利毕业了。3、上课上课很难认真听讲,一般是坐倒数三排中,耳朵听讲,眼睛看课外闲书。第一排几乎全是女生,即使到大学,我和女生也很少说话。上课虽然很不认真,但是,大学里我也有过自觉到教室晚自习的经历,这很有点不可思议吧。这样的晚自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有我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比如,大三有一段时间,我竟然在教室里学习与考试无关的高等数学。我现在已经想不起为什么要做这样离谱的事,嗯,在我内心深处也许残存有一丁点的数学情结也说不定。这段时间很短,没有人知道。4、看书功课之外的闲书看了不少,以文学和哲学为主,随便翻翻,绝对没有彻夜阅读的经历。大概看了这些书:鲁迅和莎翁全集中的N本;近代文学的新月派如林徽因、卞之琳、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的部分作品;荷花淀派孙犁、刘绍棠;“纯粹诗歌”戴望舒;论语派林语堂;丰子恺的漫画和散文;其它还有梁遇春、周作人、夏丏尊、柯灵等。《围城》看了很多遍,当时就很热门。老乡作家废名(冯文炳)的作品如《废名文集》、《桥》及《莫须有先生传》。国外的有杰克伦敦、茨威格、卡夫卡、狄更斯的少数作品、《正午的黑暗》、《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裸猿》等。古代的有金批水浒、脂批石头记、朱注四书等。哲学浏览过康德、卢梭、弗洛伊德、叔本华、尼采、萨特、胡塞尔、马斯洛、波伏娃、罗素、维特根斯坦、波普尔、福柯等的一两本;还有一本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邱仁宗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这本书对我的科学思维是一次启蒙,是以上书籍中唯一一本还记得其基本内容和精神的书,作者曾在我校讲过一次课,我还拿书让他签了名。因为喜欢读书,还曾经联系中学同学三四子成立一个青年读书会,通过书信交流读书体会。有学经济的、也有学哲学和法律的,没有学医的。记得交流过三四回就不了了之。主要可能还是因为书信这种方式太低效了,来回要一个多礼拜。如果有今天的QQ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