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篇论文被知网擅自收录89岁教授维权获赔70余万
不少网友纷纷感叹,“天下苦知网久矣”。
从89岁老教授8年维权终获赔70余万,到被讨伐高昂的查重费用,最近,中国知网因知识垄断的争议再次站在风口浪尖。
不少网友纷纷感叹,“天下苦知网久矣”。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因被知网擅自收录百余篇论文而将其告上法庭,最终胜诉并获赔70余万。随后,知网下架了赵德馨教授所有论文,并不再收录他的文章。
赵教授回应称:“中国知网必须改革,不能输了官司就下架我的文章。”与此同时,无数网友、媒体,甚至人民日报等官媒对知网的侵权以及“意气用事”作出谴责。
或迫于舆论压力,12月10日,中国知网道歉了。
知网称,将妥当处理赵德馨教授作品继续在知网平台传播的问题。同时知网还表示,自年起,中国知网已开通作者服务平台,所有作者一经实名注册,即可无限期免费使用自己的作品。自年起,中国知网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八年前出版的文献。
然而,“借鸡生蛋,一本万利”的盈利模式,以及对发表作品的买断,都令知网备受争议。
时代财经了解到,作家陈应松在12日接受的采访中也表示,中国知网做的是“无本万利”的生意。同时,他也打算起诉收录了自己多篇文章的中国知网。
知网在“拿”走你的论文
不过,对于知网“借鸡生蛋,一本万利”的商业模式,有网友认为这是一种双向选择。
过去,学术论文作者普遍将知网收录自己的文章作为一种认可,甚至对自己评职称有所加分。“因此大多年轻人不敢得罪知网,他们还要靠知网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有老教授这样认为。
“还不是想要知网的引用率”。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在任教授向时代财经指出,目前知网引用率对高校教师评职称没有任何影响,只是在成果评奖时会作为一个参考因素,证明成果的影响力。
医院的医生也向时代财经透露,医院评职称,专家会参考你是否在知网发表了文章,但现在已经不是硬性考核了。
换句话说,这只是锦上添花的部分,并非网友们认为的那样必不可少,更不能将其美化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事实上,关于知网擅自收录学术作品的情况一直都存在。
年,西北大学硕士毕业生袁瑢就因硕士论文《北寰集团危机管理体系构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被知网擅自收入“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对外销售牟利一事,将知网告上法庭并胜诉。
直到年,知网才开始和各个期刊方取得授权,其中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也就是说,在年前收录的著作中,不排除有大量像赵教授这样既未经作者授权,也没有期刊授权的“真空”地带。
此外,知网侵权不仅涉及学术论文,科普文章作者也是受害者。
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目前既是食品行业从业者也是热门科普博主的云无心告诉时代财经,自己有多篇科普文章被收录进知网,而被收录进知网后从未有人联系他关于版权或者稿费的问题。
“他们这么干了好多年,我是去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才知道的,第一次输入我的署名,就有多篇了”。而截至发稿时,知网中收录的云无心老师的文章已达7篇。另一位被收录了多篇的营养师、科普博主阮光锋也表示,知网对他的文章是自动收录的,本人并不知情。
同时,知网在收录时还会对文章进行格式整理,“摘要、分类、关键词什么的是他们自己加的”,看起来就是作者本人配合收录进行的整编工作一样。
在被问及对于知网未经许可就收录他们的文章并且牟利时,二者均表示较为抵触。
“反感至极”,云无心向时代财经坦言“他们收不收录对我完全没有价值”。阮光锋也持相同观点,“从心里来说是比较抵触的,而且我发的不是学术论文,对评职称也没什么用”。而对于是否会像赵教授一样维权,阮光锋表示目前没有这个想法,“真的很耗时间精力”。
事实上,因为平时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