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精准发力出实招脱贫攻坚奋力跑贵阳网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是多少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513569.html

脱贫攻坚,国家使命,强国之基。

这是一场挖掉穷根、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千秋伟业。

惠水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黔南州委、州政府的顶层设计,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要求和贵州省“四场硬仗”和“1+10”扶贫政策文件,结合实际提出“七个始终”:始终坚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和第一民生工程;始终坚持基本方略,务求精准,下足绣花功夫系好脱贫攻坚第一粒扣子;始终坚持紧盯目标,对标对表,抓好“”决策部署落细落实;始终坚持开放扶贫,形成合力,不断汇聚脱贫攻坚磅礴力量;始终坚持智志双扶,激发活力,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光荣脱贫;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强基固本,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动力,不断形成推进工作的体制机制。

惠水县委县政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当好一线施工员、战斗员、尖刀班,全县上下一盘棋、一个调,高位推进脱贫工作,以不惧危难的气概尽锐出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紧盯目标务求精准

惠水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工作集中发力,“春风行动”“夏秋攻势”“冬季充电”声势浩大,“四场硬仗”捷报频传。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全县贫困人口从年的户人减少到年的户人,减贫户人。贫困发生率从年的20.51%下降到1.54%,全县13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群众认可度显著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脱贫攻坚产业为先。惠水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形成以优质稻、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生猪、生态家禽为特色的主导产业,“五小经济”到户为具体抓手的扶贫产业发展大格局,建成了贵州省最大的优质米、花卉苗木、佛手瓜、皂角刺、百香果等生产基地,农村产业革命在惠水蓬勃兴起,生机盎然。

幸福生活是“搬”出来的。年12月2日,贵州省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在惠水启动。3个月后,首批名村民搬到了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家家具齐全,让他们过上了“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新生活。

两年前,家住麻山地区王佑镇伙塘村的罗小韦一家,告别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移民搬迁到了这里,还享受到了“迁户贷”和政府免房租的优惠政策。靠着学到的烹饪手艺,他和妻子开了餐馆,每月收入三千多元钱。别看餐馆不大,他却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新市民餐馆。

从偏远山区搬到舒适的小区,从低矮木房搬进宽敞的高楼,从刨土的农民转身为务工的市民,易地搬迁群众的生活可谓是脱胎换骨。这些原本靠天吃饭的农村妇女,放下锄头,操起缝纫机,成为了企业的工人。年6月,杨乔兰一家六口移民搬迁过来,杨乔兰在附近的工厂上班,每月元的收入,她的丈夫在县城打工,也有不错的收入。孩子们都顺利进入社区的幼儿园和小学上学。

罗应和全家五口人之前生活的惠水县摆金镇斗底村,位于贵州贫困程度最深的石漠化地区,是不通水、不通路、不通讯的“三不通”地带。罗应和说,在老家赶个乡场买点油盐,要翻山越岭步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山路,家里也没有像样的田土,只能在石头缝里面种包谷,一年辛苦到头也吃不饱。年,对他家命运的改变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作为第一批搬迁群众,罗应和与来自58个村寨的户、个村民一起,搬到了距离县城10公里的经济开发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他的爱人也由政府安排在家附近的工业园区上班,一个月收入多元,女儿也就近入学。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他们这个村搬迁来的24户人家,23户买了轿车。而罗应和,通过民主推荐和党内选举,当上了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年,罗应和在贵州万移民搬迁群众中脱颖而出,光荣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去北京开会,成为惠水县脱贫攻坚磅礴乐章中闪亮的音符。

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惠水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和中职“百校大战”项目,全面落实学前教育至大学教育各阶段资助政策,彻底消除了因学返贫、因贫失学辍学的现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3年免费教育和扶贫助学长效机制,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年,惠水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评估验收,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职教扶贫模式成为全省亮点。年6月,全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现场推进会在惠水召开,农村义务教育营养午餐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惠水样本被央视、新华网等中央级媒体广泛报道。

疾病,是群众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为此,惠水县全面实行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缴费财政全额补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达%。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等政策措施,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5个,实现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惠水坚持把民政兜底作为脱贫的“最后一道防线”,严格落实“三个%”工作制度,%入户核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惠水瞄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水、电、路、迅、房”等难点痛点问题,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新建通村硬化路公里,通组硬化路公里,硬化串户路公里,让村村、寨寨、户户通水泥路,实现了群众乘车远行的梦想。惠水改造农村危房户,老旧房整治户,实现农村户户有安全住房;修建饮水工程余处,架设自来水管道公里,受益群众6.5万余户;安装光纤通讯线路公里,实施电视村村通2.8万余户,安装路灯3.4万余盏,硬化农户庭院81万平方米,发放环卫设施1.6万余个。全县农村从追求“走路不脏鞋、吃水不用抬”到“汽车开进来、物流动起来”。群众高兴地说,路通水通讯通让过去的“穷山恶水”变成了“青山绿水”,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惠水,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成功探索出盘活三地、衔接三保、统筹三就、建好三所、用活三制的“五个三”机制,解决了搬迁百姓的后顾之忧,成为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惠水经验”。同时,不断深化“五个三”改革,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的移民新型社区管理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移民社区联合党委和管委会。

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将惠水“五个三”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友谊奖章获得者库恩博士,通过央视国际频道《中国脱贫攻坚》栏目,向世界传播惠水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惠水不断深化“三变”改革,创新形成“一村一场一园一社”产业扶贫新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创建了好花红镇弄苑村佛手瓜联合产业党支部等一批产业党支部。年,在贵州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上,省领导对惠水县的“弄苑模式”扶贫产业给予了充分肯定。

惠水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农业“接二连三”模式方兴未艾,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到43家,培育了“牛头牌”牛肉干、“味莼园”等一批龙头企业,“王老吉”等东西扶贫协作项目建成投产。

惠水抢抓“互联网+”机遇,依托百鸟河数字小镇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引进农村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与阿里巴巴、京东集团等电商企业合作,先后被列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国家级电子商务先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覆盖全县的农村电商服务站,优质农产品在家门口实现“黔货出山”,农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

惠水抓住贵州列入全国内陆开放式扶贫试验区的机遇,成功探索出“六个二”的开放式扶贫机制,东西部协作、产业就业协作、人才智力扶贫、市场拓展、结对帮扶成效显著,形成全社会扶贫大格局。

惠水坚持把扶智和扶志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通过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群众会、院坝会等载体,开展以“感恩教育、技能教育、文明教育、法治教育”为内容的群众教育,从观念更新、技能培训、村民自治入手,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光荣脱贫。

感恩奋进勤政为民

年10月25日,驻村干部刘应忠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57岁。刘应忠是惠水深度贫困杨茂村的一名普通驻村干部,身患脑瘤晚期仍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在临终的最后一刻,还叮嘱家人保管好一户一档等资料。

“能够让老百姓认可、肯定,还有收获,我觉得是非常欣慰的事情。”惠水县民宗局局长吴咏梅如是说。因为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工作太忙,不仅照顾不了备战高考的女儿,还下了很大的决心,将瘫痪在床多年的丈夫送到养老院。提起这段往事,吴咏梅强忍着眼泪,心里装着的还是困难群众。

“舍小家、为大家”,这是惠水干部在脱贫攻坚战场奉献的大爱情怀。“感恩奋进、勤政为民”,这是优秀共产党员倾尽全力完成历史使命的无悔选择。

在惠水县,每天都会有一群身穿红色背心,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奔走在村村寨寨和田间地头,帮村民排忧解难

办实事,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成为惠水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好花红故乡惠水,41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进村入户、全员包保,上万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子”“打伙计”帮扶户贫困户,个驻村工作队奋战在脱贫第一线。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父女兵、夫妻档、姊妹花、兄弟连等作战团层出不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励精图治、攻坚克难、顽强拼搏,他们敢担当、善作为、永攀高峰,为惠水的脱贫攻坚事业写下浓墨重彩的恢弘篇章。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惠水县委、县政府将继续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创新攻坚思维,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把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跑好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接力赛”,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sxnr/5449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