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浅探野草中梦幻意象的荒诞

浅探《野草》中梦幻意象的荒诞性与真实性

鲁迅先生于年9月至年4月间创作的散文诗集《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散文诗作品。作品中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使之含蓄凝炼、耐人寻味,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作品中大量梦幻意象的营构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而美好的印象。《野草》共收入散文诗23篇,其中写梦幻的就有9篇。除《一觉》之外,重笔写梦的有《失掉的好地狱》、《狗的驳诘》、《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立论》、《死后》等篇,《影的告别》和《好的故事》两篇虽然没有直接说做梦,实际上也是在写梦境。这些篇章中的梦幻意象并不是单一所指,而是具有多种特性和表现,都是在借用梦境放纵想象,在亦真亦幻的境界中,表达难以直接表达的心绪和思想。《墓碣文》里的恐怖的梦也好,《狗的驳诘》中的幽默的梦也好,还有其它诸如《死后》中梦的荒诞、《颓败线的颤动》中梦的令人颤栗,可以说,都是荒诞性和真实性的有机统一,显示出先生非凡的想象力和艺术独创性。鲁迅先生对梦幻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把握,突出地表现为他在《野草》中将梦幻的荒诞与逻辑的真实融合得浑然一体,作品以虚幻和荒诞拓展艺术想象的心理空间,以逻辑真实揭示意象的深层意蕴,并把二者有机地辩证地统一起来,因而梦境看似荒诞离奇,然而各种各样的梦又无不是现实的曲折反映。《野草》正是通过梦境与想象,提示了生活的真理,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与憎,表现了先生对于黑暗现实的深刻批判。梦幻意象的荒诞性及其现实基础《野草》中有各种各样的梦,从梦中意象的选择来看,有天堂地狱,有神魔鬼魂,有裸尸野坟,有死火阴影,荒原上的裸体老妇、对峙而无任何动作的一对男女等等,众多的梦境画面里充斥着一系列非经验、非真实的人和物。此外,《野草》中梦的意象大多蒙上了一种拟人化的神秘色彩,影子可以告别,狗居然也会驳诘,人与魔鬼还可对话,死尸竟然能够坐起……这些非逻辑非理性的成分,使《野草》所包含的艺术内容容量更大,思想和主题更为复杂、深刻。其实,《野草》中的梦幻意象看似荒诞不经,但并非毫无科学根据,其内在的合理性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死火是吸取温热才得以复燃的,这与物理学原理并不相悖;狗分不清铜和银、分不清当官的和老百姓,这在生理学上也是说得通的;至于人的肌体已死,而意识尚能短时间存在,这可以从医学生理学上找到证据;而影的结局是消失,死尸的结局是成灰,死火的结局是燃烧,梦幻美景最终是破灭,这又表现着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让人心服口服。此外,《野草》中梦幻意象同样洋溢着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具有现实生活的基础。比如狗的驳诘在现实里是不可能的,但生活中也的确存在着那些连狗都不如、比狗还势利的人;死后做梦在现实里是不可能的,但生活中也不乏醉生梦死的人,他们辛苦劳碌了一辈子,到头来,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老妇”赤身裸体地站在荒原中似乎也是现实中不大可能的,但她不正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痛苦生活遭遇的形象化写照吗?辩证分析荒诞与真实的统一体对《野草》中梦幻意象的虚幻荒诞和逻辑真实进行探讨,应该将它们辩证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全面地加以分析研究:一是虚幻的梦境中遍布真实的细节。在《野草》中,鲁迅先生发挥神奇想象,设想了许多新奇的画面和富有真实性的细节。比如《好的故事》中对山阴道上众象倒影聚散融合的描写,是立足于坐船打浆这个细节的真实之上的;比如《墓碣文》中对沙石墓碣多处剥落这一细节的描写,才使那遍布省略号的奇特碣文让人信服;《颓败线的颤动》中“我”梦见自己做梦这个细节的出现,使得一觉醒来仍在梦中,将少妇和老妇合理地安排在过去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两个时态点上。其中,“小孙女”用钢刀般的芦叶“杀”的一声向外婆刺去的细节,激起了老妇人异乎寻常的精神痛苦和疯狂行动,堪称熠熠闪光的一笔;而《狗的驳诘》中,衣履破碎的那个细节,导致了狂咬着的狗与人之间一场势利之争的对话。正是梦幻中这些细节的真实,使读者从梦幻中发现了理智的光辉,同时使梦变得愈发亦真亦幻,扑朔迷离。二是遵循事物本性营造荒诞梦幻。在《野草》中,鲁迅先生始终立足于事物的本性,从而突出梦幻意象的合理性。比如《影的告别》中影的本性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所以它要么沉没于黑暗里,要么消失于光明中,鲁迅先生通过对影的本性的把握,表现了它的矛盾心理和痛苦彷徨;火的本性就是燃烧,燃烧干净就是它的必然归宿,而乐观的根据潜藏在救出复燃的火种可以点燃无数枯干的心灵之中;狗的习性就是见怪就咬,所以它必然地见到乞丐就叫,而且分不清铜和银、官和民。凡此种种,都是事物本性的种种体现,尽管表面上荒诞不经,其内在因素却合情合理。于是荒诞有了合理的土壤,得以肆意滋长而不悖常情。三是梦幻意象中充满了情感的真实。鲁迅先生非常看重艺术创作中的真情实感,向来反对没有真情的东西。《野草》中的梦幻意象,决不是作家随心所欲的创造,那些非现实的内容,尽管不是直接取自于生活本身,但它用幻想、虚构的事物,把自己的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尽管作品所写的题材是非人间的,但精神却是人间的,这是一种精神的真实。如鲁迅先生在《狗的驳诘》中表面是写狗,实际是借狗喻人,而《死后》中写人死后有“思想”,则也是把对活人“思想”的合理推断,借“死人”表达出来,在现实的人中可以找到这类“狗”和“死人”的影子。可见,《野草》中梦幻意象看似荒诞离奇,但其中具有现实的精神,是以真实人性为基础的,因而具有感人的真实力量。荒诞性与真实性得以统一的原因鲁迅先生《野草》中梦幻意象的荒诞性和真实性达到和谐统一的原因有三点:第一、与当时社会环境和先生在特殊时期的特殊心境有关。鲁迅先生创作《野草》的年代,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和动荡不安之中。他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曾经作过无数的绝望或希望的抗争,在不停的探索中,有过无数美丽的梦想,但梦想都碰了钉子,思想上无疑有许多深沉的苦闷和矛盾,这些自然影响了他当时的创作方式。在那极端黑暗的历史背景下,鲁迅先生要战斗,要反抗,但又不能直接将它们诉诸文字,最终他选择了用梦幻的手法来说话的方式。第二,鲁迅先生善于吸收外国作家创作的积极因素,创造性地运用梦幻的表现手法。鲁迅先生《野草》的创作,明显地受到了俄国屠格涅夫和法国波特莱尔等外国作家的影响。屠格涅夫在一些散文诗中,描写了梦中的理想境界,借助梦境表现自己的宿命论思想。而波特莱尔在众多作品中也大量运用象征和梦幻的表现手法去创造非理性的荒诞意象。鲁迅先生摒弃了屠格涅夫的宿命论思想,排斥了波特莱尔颓废、厌世的情绪以及那些纯粹的非理性因素,在《野草》的梦幻意象中融进了深沉的思想和更多的理性因素。鲁迅先生曾经说,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可以说,《野草》中梦幻意象荒诞性和真实性的有机统一,与鲁迅先生在创作中始终坚持的这种创造性态度是紧密相关的。在写作《野草》之前和写作过程中,鲁迅先生还翻译了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以及岛崎藤村的《浅草来》等作品,从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影响。《野草》中的梦幻意象,决不是潜意识的盲目冲动,而是深受理性支配的、面对绝望所作的韧性抗争。在这一点上他与厨川白村既有相似之处,也不乏更为高明的创造。第三,采用梦幻的表现手法,寄托深沉的理性思考,从而使梦幻意象达到荒诞性和真实性的高度统一,使《野草》创造出了奇崛幽深的意境。《野草》中的许多梦幻意象,是经过鲁迅先生哲学沉思过滤形成的,是充满人生哲理意味的形象,它以奇崛幽深的意境蕴含作者丰厚的情感、深沉的人生体验和博大精深的心灵,而用梦幻的表现手法来创造这样的意境,没有深沉的理性因素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在《野草》创作的同时期,鲁迅先生也写过《记念刘和珍君》和《随感》等文章,笔法明显有别于《野草》,为什么《野草》就大量地使用梦幻手法,应该说,跟这种手法创造的梦幻意象有利于表现博大精深的哲思也是不无关系的。当然,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中,也不乏成功梦幻意象的例子,他的《故事新编》中的8篇小说,“穿插一些与古代题材无关的现代生活细节”,通过艺术虚构及艺术想象,将现代人的生活、精神融入古人古事之中,不少章节将梦幻意象的荒诞性和真实性高度统一,达到了一种借古讽今的艺术效果,具有了一种我们现在常见的所谓后现代主义色彩,这不能不说是先生的又一高超之处。学者聂绀弩曾经评价说,《野草》中有不少篇章是鲁迅先生痛苦地告别、埋葬旧我的心灵历程的反映。因而,这些文字尽管表现较为曲折而晦涩,梦幻意象的运用更是让人难以理解,但包含在这些意象的荒诞性之中的,是作者精细入微的心灵剖视,表现了先生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的勇气,具有真实而强烈的感人力量。在那个面对黑暗现实想开口又不许说、无从说的特殊年月里,鲁迅先生以曲笔的形式写成《野草》,着意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热情讴歌韧性的战斗精神,标志着他的思想开始有了新的跃进。《野草》中的梦幻意象实现了荒诞性和真实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我国散文诗逐步走向成熟,是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结合的艺术范本。(原载《作文周刊》综合版年1月13日总期)

年第期总第期

垄上独行

,爱你二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wxbz/54043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