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年版
编者按
普实克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捷克汉学家,特殊的学术背景使他在海外汉学家中独树一帜。陈平原教授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普实克与夏志清那场著名的论战谈起,细致分梳置身于社会主义阵营和欧洲学术传统的普实克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卓越贡献,深入开掘他的革命想象与历史论述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表达了对这位“兼及捷中两国立场,既有自家精神、又能独立思考”的欧洲汉学前辈的敬意。本文初刊《文艺争鸣》年第7期,感谢陈平原教授授权发表。
革命想象与历史论述
——关于《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及其他
陈平原事情还得从年北大中文系的一场对话说起——那年的10月29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五院中文系演讲厅里,举行一场题为“海外中国学的视野”的对话,参加者有王德威、刘东、吴晓东和我,还有近百位对此话题感兴趣的研究生。此次对话有个副题“以普实克、夏志清为中心”,那是我拟的。为什么?因为年是普实克先生(JaroslavPrusek,—)诞辰一百周年,国内外举行过三次纪念活动;而当年9月,夏志清先生(—)荣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用他本人的话说,这不叫实至名归,而是迟到的公正。对话结束后,我请研究生整理成《海外中国学的视野》,初刊《现代中国》第九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年7月),后收入我编的《文学史的书写与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重读TheLyricalandEpic:Studies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IndianaUniversityPress,)的两个中译本,即湖南文艺出版社年版《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李燕乔等译),以及上海三联书店版《抒情与史诗——现代中国文学论集》(普实克著、李欧梵编、郭建玲译),再加这篇对话整理稿,真是感慨万千。当初的若干话题得到很好展开,但也有引而未发的,比如“革命想象与历史论述”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便亟待深入开掘。为了让讨论得以聚焦,我还是从半个多世纪前海外学界那场沸沸扬扬的普/夏之争说起。
一、普/夏论战
为什么是普/夏论战,而不是夏/普之争呢?因论战的发起者是普实克,夏志清属于被动应战。另外,两人年龄及地位颇有差距——论战那年,普实克乃捷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创办人、社会主义阵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权威,而夏志清则是刚入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日文系的年轻教授。考虑到这篇口气严厉的书评可能中断他的学术前途,夏志清奋起反击。多年后,对于自己当初如何绝境求生,夏志清仍耿耿于怀:“他读到我书中一些反共、反毛的言论,气急之下便在欧洲知名学报《通报》上发文,把我这本书批得体无完肤。我迫得奋起作辩,不然我在批评界、学术界的声誉恐怕就要毁于一旦。”[1]论战中双方虽各有立场及意气,主要还是自坚其说。多年后回看,当初颇有硝烟味的争论,也就化成了学界的“美谈”。
曾在哈佛受教于普实克的李欧梵,年为其所编TheLyricalandEpic撰写序言,总结了普实克此书特点:强调新文学与中国古典传统之间的紧密联系;主张晚清文学出现了新趋势,即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表彰茅盾小说的史诗性;凸显中国抒情与史诗两大传统与欧洲文学的联系。最后,李欧梵专门提及普/夏论战,称夏志清对中国现代文学评价苛刻,“反而是普实克这位欧洲学者对中国作家有更多的同情,对他们的成就也有更多的肯定”。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冷战背景下,两大阵营的学者,政治立场自然迥异。反而是后面这句话,值得认真琢磨:“他们在‘科学’方法上的分歧,某种程度上缘于对文学史家应有的作用看法不同。”[2]
同样是根据李编TheLyricalandEpic翻译,年版《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不像版《抒情与史诗——现代中国文学论集》那样,附录夏志清的反驳文章,以至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纪念普实克会议上,某著名学者坚称,当初普实克把夏志清批得“哑口无言”。其实不对的,双方都将各自立场阐发得比较充分,至于谁胜谁负,取决于阅读者的立场及趣味。冷战大背景显而易见,可以暂时搁置;不妨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