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理发店理发,有个老店的墙上挂着一幅书法楹联:
操世上头等大事,理人间万缕青丝。
便觉得这个头上的事确实重大,小视不得,只得按师傅吩咐,正襟危坐地待理;眼见得头发在剪刀的飞舞下秋叶般瑟瑟掉落,不由得心生感慨:这些辛辛苦苦长得有些茂密的头发,明知要被割,为何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既生且长呢?便暗暗地为头发鸣冤,大叫不值。
待得理完发,照见镜里的自己似乎与之前换了一个人,颇有洗心革面之感,对头发的悽然之情顿时抛之脑后,恰应了那句对联:
上联:搔首进门,对镜方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下联:举足出店,顾景亦晓妙手复还人少年青春。
于是一笑了之。
然而我是个凡事终要刨个底朝天之人,摸着光滑的脑袋,依旧琢磨为何身体安排如此“无用”之物。
(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古人对于身体的认知,从天人合一角度,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天既然不会犯错,那么天人一体,那么,人这个身体自然不会有缺陷,或者说头发当然有必然存在的理由,所以便欣然接受,并严加护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开宗明义》,并且上升到“孝道”的第一步。
乖乖,理发势必得先示意乞求之于父母不成?
所以,古人对于头发的保护非常重视:
《小雅·鱼藻之什·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手上忙着采摘,却采不多,何也?思谋心上人要回来了;所以赶快找个借口——我的头发不顺溜了,怎么好见人,得赶紧回去沐浴去。
头发不顺溜就是需要沐浴的标志。
那么,如何保护头发呢?
先是洗护用品:普通百姓用皂角、何首乌,达官贵人用淘米水、猪苓;当然,山泉水富含矿物,有护发兼亮泽功效,所以经常在山溪泉边洗发,才有西施貌美“沉鱼”之说,与她一头乌发有莫大的干系外,更与她住在溪边有关。
——遥想在清清浣纱江畔,范蠡苦苦寻找世间美女而不得,偶然间在古苎萝村西边看到刚从山上打完柴,正在洗头发的西施,青山绿水间,乌黑的长发、清冽的江水、亮丽的裙裾、俏俊的容颜、曼妙的身姿,还有那一群围绕着纱巾游动的小鱼儿,把个看倦了俗世众女的目光吸引得如痴如醉,惊为天人。
世间美景配美人才能醉人,于是演出了一场千古风流帝王事。
所以好多洗护用品创意多取材于此,也就不难理解了。
洗护配方《急就篇》:“膏泽者,杂聚取众芳以膏煎之,乃用涂发使润泽也。”估计大美女西施后来到宫里的洗护用品就是这样的,天生丽质,能歌善舞再加上呵护得法的飘飘长发,自然把个夫差迷得失魂落魄、六神无主,连国都亡了。
这是洗护发的,再说个染发的:
一个是染黑:
东晋《肘后备急方》其一:“醋浆煮豆,漆之,黑如漆色。”其二:“先洗须发令净,取锻石,胡粉,分等。浆和温,夕卧涂讫。用油衣包裹,明日洗去,便黑,大佳。”
隋后宫便用此方;
到了唐朝,“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刘禹锡),——和当下的打工年龄限制相仿,岁数大了想干活打工就得赶快去理发店把胡子染黑了再去应聘,也幸好当时没有全国通用的身份证,否则染得再黑也无济于事,一看证件便现出原形。
染发兴盛,就边当时的药王孙思邈、著名医学家王焘都研发了好多配方,诸位如有兴趣可查《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诸书;
当然,染发不仅仅是为打工,更可上升为国家“头等大事”,比如那个儒家的理想主义者王莽:《汉书·王莽传》曾记录:“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时局动荡,为了稳定军心,让自己显得年轻些,王莽以六十八岁的高龄迎娶新皇后,稳固岌岌可危的王朝,王莽决定将自己的头发和胡子染成黑色,聊以自慰;
这是示人以年轻朝气的,还有想通过染发示人以老成持重的,比如寇准:《菽园杂记》“寇准促白发以求相。"为了做官,拼命吃地黄兼饵芦菔,风华正茂的青年就这么被活生生改造成了中老年大爷;
这是染白,即差不多似现在的奶奶灰或银白;
但大多时候,古人为作官时间长些,看起来年轻,便经常染黑发,从而被作诗讽刺:
”对花把酒未甘老,膏面染须聊自欺“(苏东坡)
大家看到没,古代大多数把头发折腾出来个花的,不止是历代的头发长的女人,这些大老爷们,也是很能玩的;
那么,如此重视头发,其结果就是大家都长发飘飘,黑发、白发、灰黑间白等各类长发皆”三千丈“之长,梳洗势必是个大工程,所以曹操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有人要问了,周公吐哺,与头发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原典是这样子的:
《史记》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洗澡时头发挺长不容易洗,听说有个贤士来了,便赶紧拎着湿淋淋、泡沫四溢的长发跑出来见,如是者三;
可见洗头费时之长。
当然,这还仅仅只是洗头。对于头发的防护还有好几种,听我细细道来。
头发长了,里面杂物甚多,自然需要清理,于是梳子应运而生,还有梳齿更密的篦子,可以清理头皮屑虱子。
然后发明帽子保护起来,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当然,围绕头发的,还有枕;以保护精心梳理的云鬓在休息时不致于弄乱;当然,象专门不愿意打理的除外: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李煜《捣练子·云鬓乱》
”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孟昶《避暑摩诃池上作》
那么,如上种种对于头发的保护,可以说是精心之极;那么,缘于头发的传情达意自然亦在情理之中。
(二)发如韭,割复生
而对于女子来讲,头发更是关乎一生的幸福:
赠发表情:
”绾青丝,挽情思,任风雨飘摇,人生不惧。浮生一梦醉眼看,海如波,心如皓月,雪似天赐。你自妖娆,我自伴。“,所以一缕青丝作情思,再不负,相思意。
结发同心:
汉苏武《诗》之三:“结发为夫妇,恩爱两不疑。”
《梦粱录》:“男左女右结发,名曰合髻,又男以手摘女之花,女以手解新郎绿抛纽,次掷花髻于床下,然后请掩帐”。
生活不如意,便断发了愿:或恩断意绝,或出家为尼,都是跟头发过不去。
正因为头发的重要性,所以古代就有一种关于头发的刑法:髡刑,见于《周礼》;古人皆蓄发留须,并认为毛发为人生精气之所在,可视为人身的替代品,因此削去头发等于是对犯人本身造成伤害;同时因受刑之人外貌异于常人,也导致其精神痛苦不堪。
这对于我们现在来说觉得不能理解,但是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原则之下,任何对于头发的损伤都是罪过,并且是很大的罪过。
所以,当曹操战马受惊毁坏农田,违反军令举剑自杀不成时,割发为惩的原因所在,即用头发代替首级。
更有用头发来巩固统治地位的,那就是满人统治汉人的清王朝,头发这个文章足足做了几代人,将汉人的头发及尊严都统统革了去,从此只剩下一堆奴才才能苟延残喘。
这是一段惨痛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无法抹去的深深的伤痛。
发如韭,割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这是东汉末年的童谣;然而,大清满族却不知道这些,对于汉人施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重损害民族尊严的暴政,激起汉人的普遍反抗。
为了保护那一头长发,多少人死于屠刀之下;
年,扬州史可法迎击清军,城破后被屠城十日,死亡八十余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
满清文字狱盛行,所以有关扬州屠城的记载随着清军入主汉地之后被刻意掩盖。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有心人士才将《扬州十日记》从日本印了带回中国。
还有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等无数不屈人民的鲜血,就为了坚持祖宗留下的传统和信仰,清朝平定中原用了三十七年,明末人口总数万,而到了顺治十七年,人口仅万,人口消亡3亿多,汉人精英损失殆尽,鲁迅先生说:满清之于中国,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再辅以残酷的文字狱和高压的民族歧视政策,以数百年之力打造一个奴性十足的奴隶民族。
发如韭,割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这满头的长发,连同铮铮铁骨,被敲碎、剃掉,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勇士们,被屠戮殆尽,苟且偷生者,只得泪和血吞,艰难地延续着血脉。
当我们踏入理发店时,看到纷纷掉落的头发,可曾想起这些关于头发的历史?
我们的先人们,曾经是那样爱护自己的头发,只因为那是祖上留下的尊严,可为之生,亦可为之死,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
如果再次面临这样的考验,不知道你我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嗯,头等大事。
好好考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