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后到美国华盛顿大学用五年时间先后获得教育学、英语教学和经济学三个硕士学位和英语学博士学位。现已留在华盛顿大学任教。本文是华盛顿大学博士左微在黄冈青年人才创新发展促进会“周六思享会”的演讲实录。文章比较长但非常精彩,如保持高效率和专注力的十五条建议等,推荐给诸位慢慢阅读。谢玲芳、石迪琴整理
文
左微授权发布
来源:灼见(ID:penetratingview)
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博士学位。在美国,我读的是英语的博士,最后写的毕业论文是《中国本科生在美国的学术习得和身份认同》“ExploringAcademicSocializationandIdentityofChineseUndergraduateStudentsintheU.S.”(页,在ProQuest论文库可以下载),这是我个人非常非常喜欢一个话题。我觉得读博士就是一段苦行的路。一个人孤独走在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上,在这个过程中间,你要非常非常地专注,中间可能会有很多别的诱惑。而且,你也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和最感兴趣的东西,我觉得读博士不是为了光环而是真的喜欢。
一个事情的成功其实会需要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比如说,我真的是非常非常快读完了博士还有我的三个硕士学位,但我觉得这个过程中除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感谢的人非常多。包括我的导师,同学,亲人,男友还有朋友们。我感觉留学也好,别的时候做人做事也好,你自己要非常的努力,非常用功。可是只靠自己努力用功是不够的,也要得到大家的帮助并且要争取这种帮助。所以我现在讲的是导师篇——我要感谢的老师和我是怎么样跟老师进行互动的。这是我要分享的第一点。
导师篇
回想认识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英语系教授SandraSilberstein教授的第一天起,她就给了我很多帮助。无论是学业和研究上的指导,还是帮助寻找奖学金的客观现实。教授就像是一盏明灯,总是在黑暗的路上照亮学习的方向,也在你最为郁闷灰心的时候给你一剂强心剂,为你打气加油。
这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深深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效率、心情。遇到了性格相投、充分支持的导师,就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事半功倍,效率超高。相反,如果教授不在意学生的成果,风格气场不搭,有可能会延迟毕业,拖延很久。如果一个论文小组里面的老师们想法不一,提的建议也不在一个方向,夹在其中的学生就更加难受了。
曾听到一位教授说“我们不是服务人员。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慢慢花时间建立起来的,不是金钱或者其他东西可以得到的。”我对于这句话很赞同,因为和老师的交流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试想老师要教那么多学生,很难一个一个都顾及到。在美国学生的主动尤为重要:主动在课后介绍自己,让老师知道你的名字,院系,感兴趣的学习方向等;在老师的办公室时间主动去找他(她),包括请老师答疑,以及各种个人发展问题的询问。有过来人愿意指点你,愿意推荐你,为你说话,这是一种多大的支持啊!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行赢得这种支持。
每个教授的专长、背景都不一样。我也充分借鉴了不同老师的特点学习他们的特长。我们华盛顿大学的语言中心有一种帮助学生演讲的服务,任何与公共演讲的话题都可以到那里去讨论。在那里我认识了传播系的Matt教授,向他介绍了我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后来我有中英文公共演讲或者其他活动的时候经常会去中心预约一个时间跟他见面,预讲一遍我想谈的内容,听听他作为过来人的意见和建议,也跟他聊聊关于学习、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在我的论文搜集过程中认识了人类学的郝瑞教授,人家中文英文说的一样好,而且还能说彝族话和粤语,让我们学生佩服得一愣一愣的。后来他开始指导我的博士课题研究项目。
我觉得在美国跟导师的互动其实跟国内一样非常的重要,但是美国的老师,他可能是非常希望你能够主动联系他,主动地跟他交流,把你的问题、你想学习的方向、以后的想法告诉他,这样的话人家才能够帮助你。像郝瑞教授最开始是因为我采访他,后来呢,我才发现他对中国学生是那么的支持和了解,他就成为了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帮了很大很大的忙。所以我觉得找到一个老师为你说话是非常重要的,这位精通中文和中国文化的郝瑞教授曾经谈到过中美教育的师生关系的比较,那我现在在这里节选给大家。
郝瑞教授说:“在我的眼光里面,中国的师生关系,有比美国师生关系近的地方也有远的地方。在语言上,两个人的身份有高低,这个很明显。比如,已经毕业20年的中国学生还叫我老师,不敢叫我的名字。美国的学生根本不会这样子的。所以,身份差别很明显。但是相处的方式是比较近的。比如常常一起吃饭,一起喝酒。或者是在野外,常常一起活动,好像身份的差别不那么明显。但是在美国,老师一般的行为是比较非正式,研究生一般叫老师都是叫名字,除了亚洲的学生以外。我记得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老师很凶,我们都不敢叫他的名字,其他的老师我们都叫名字,但是他,我们不敢。所以,他要求我们说,你现在快要达到博士了,你要叫我的名字。但我们还是不敢。中国的学生不太了解这个习惯。那什么时候可以用名字来叫老师。我个人的性格是比较非正式,所以他要叫的名字无所谓,叫老师也可以。但是我觉得,过了博士学位,应该要叫我的名字,我不要保持那么大的距离,对我来说比较舒服。”
我觉得从跟这位教授的互动中间我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不光是说在学习方法、做研究的方法上,还有为人处事的态度。包括说他是华盛顿大学和四川大学交流项目的创始人,他曾经教过了二三十多年的学生,有很多他的中国学生,现在已经是教授、导师了。他知识非常的严谨,对中国学生也很热情。我看到教授能够真心地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然后对国际学生那么发自内心的关心,并且是那么喜欢学术。对于我这样一个半路出家的学生看得那么重,所以我是觉得非常非常地佩服。
我还问他:老师会比较喜欢学生问问题,但是有什么样的问题,您作为老师,不是很喜欢学生问,或是觉得有点冒犯的?郝瑞教授说:“我觉得冒犯的,就是关于分数和考试什么的问题,因为我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而不是考好。所以,如果学生太关心他的分数,太关心这个在考试里,我就是学这个,那个不在考试里,我就不学这个。我不喜欢这个态度。因为我个人是爱学问,爱知识的人。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也可以是这样。所以,那样我就会觉得自己变成了他成功的工具,而不是一个老师。
那我说一个,可能中国学生觉得这个是不好问的问题,但是我很喜欢。就是跟我不同的意见,跟我辩论。特别是说,我有很多的课是关于中国的,可能很难免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那我的意见不一定跟中国政府是完全一致的,我会很自由地表达出来。但是有些同学就会说,老师我们中国不是这个样子。那这样很好,我们来谈这个问题,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你有你的经验,我有我的经验。我们争论这个问题,可以互相学习。我觉得这样并不是不尊敬老师,而是我们彼此学习的机会。”
半路出家学经济
大家可能在我的学历中看到了我读了英语的博士,也读了三个硕士,分别是英语教学、教育还有经济。可能一眼看上去,觉得经济应该是跟以前学的比较不像的学科,我想要分享关于学经济学硕士的收获,因为那是超出我原本知识范围的最大的一个领域,我有时候觉得,能够在美国读下博士和读下这个经济学硕士其实都是同等的重要和很艰难的事儿,所以下面我要谈谈,我为什么想在美国读经济学硕士,我是怎么样去把这个硕士读下来,以及读完了以后有怎么样体会。虽然每个人我们的背景不一样,但也许可以从我的故事分享里面,给你一点儿启发或者是觉得有用的东西。
我一路上读着文科,新闻本科,教育硕士,顺风顺水。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我在华盛顿大学读英语博士的时候又同时上了一个很不相关的经济学硕士,又收获了什么?其实在美国五年读书觉得最难的时候,是在读经济的时候,很多次都觉得比写英语博士论文更加痛苦。这也是感觉“痛并快乐着”的时候,是通过一步步努力、在失望中寻找希望、达到自己目标的旅程。
关于为什么要读。读新闻时想要保持高绩点,所以没有勇气选任何的经济课——要保持一个拿一等奖学金的好成绩,我放弃了一些感兴趣、但是比较难、自己不擅长的课,比如经济和数学。而且复旦的经济非常强悍,没有好好利用这些资源是我本科最遗憾的事情之一。
遗憾在复旦开始,后来终究可以在大洋彼岸的华盛顿大学得到弥补。到了读研,心态上终于成熟到不在乎分数、而看中真正学到什么了(在中国,读书不功利不攀比只为兴趣这点很难)。为了未圆的梦和超越自我,为了给以后的未知准备多一份生存的砝码,我毅然踏上了“华大经济学硕士”这条华丽丽的“贼船”。而当一个人为了求知去学习,而非分数、奖学金、职位等外在东西的时候,这份纯粹是一种幸福。
作为一个不曾上过任何数学、统计、经济本科课程的我,经济基础知识和数学背景薄弱得几乎可以为零忽略的情况下,能在美国公立学校排名相当靠前、某世界newsletter排名为14的华盛顿大学经济系就读硕士,这真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种敬畏而感恩的心情,就像一个追求了多年的男孩子,终于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还不反感,给我一个互相了解认识的机会。
大家可能看出来了——从当时我在复旦读本科的时候,成绩非常的重要,为了绩点不敢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到后来我到了华盛顿大学,我已经觉得成绩什么的都是浮云,自己真的感兴趣学什么才重要,这是一种学习态度的转变。这个很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前都很看重成绩,因为一是年纪小,二是中国的学生压力非常的大互相攀比难以避免,在这个体制下面总是被人比来比去的话,成绩就看得非常重。在美国,更多的是尊重个人的个性,成绩是隐私,不会张榜告诉大家,所以别人不知道你学得怎么样。这样就给了更多的空间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所以我学经济不是因为功利,而是因为喜欢。这样的情况就给我了一个基础,再怎么难也坚持下去?
关于怎么读。其实在哪里都是,抱大腿非常重要。而在美国,如果你不懂,并且需要帮助,这是你的责任和义务去积极向各方寻求帮助,帮助教授、TA还有同学们。如果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不懂呢。我深深地明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叫的鸟儿有虫吃”,我也尝试着发出求助的声音。我努力争取报同学的大腿,比如我们班一位在UC伯克利读经济本科的美国男同学Alec,成绩好,性格羞涩,人很单纯。我邀请他做我的学习搭档,他并没有介意我的背景薄弱。他认为提高自己学习的最好方法是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我们一起去咖啡馆做作业,做历届考试真题,过笔记里面的要点……教授的点拔和这位厉害同学的帮助,加上我上课很认真的听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不懂就问,投入大量时间在这门课上,最后以4.0的成绩结课。
对于我的第一门经济系里的课,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基本上每个星期的officehour我都会去问问题----笔记上看不懂的地方,作业里的问题,标准答案里面看不懂的地方。David教授很耐心的回答我的问题。每个留学生的留学生涯里会遇到很多贵人,这位David教授就是一位。他给予我破格上课的允许、officehour的倾心指导、几年来的认可和鼓励。上完课后,他推荐我去上了经济学系课程。他本是从华大经济系博士毕业,认识的人挺多,说的几句话因此很有分量。我于是又可以破格选经济系、针对博士生的课了!难度更大、速度更快、同学更强。DavidLayton教授是我的经济梦开始的地方。我想人生中遇到了欣赏自己、看重自己、愿意给自己给机会的人,便一定要感谢知遇之恩,并且拼了命去证明和答谢这份信任与看重。我在做题最辛苦、快要撑不住的时候,就跟自己说“微,别忘了你为什么要开始,别忘了谁帮助你开始,忍心让人家失望吗?”一咬牙,也就撑过了。
因为我真的是没有任何的本科的经济基础,没有学过高数、微积分,比起我的同班同学有一些是本科的数学、经济、统计的专业,比起他们来说我真是弱爆了。我就发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这些很朴素的道理,花很多的时间去上我最开始的经济课,去officehour去问问题。然后去找教授,跟他讲我的背景,希望他也对我多留意。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一点都不会害羞说、怕他看到我,知道我成绩不好和经济没有背景。我反而告诉他说,我在很努力的认真学习,但是我会有困难,希望你能够不要放弃我,然后我也会愿意为着你的课去努力。这就是一个良性的互动。
读完经济学硕士以后我的感悟:第一点,我觉得我学会了一种很重要的换位思考。以前在教室里总是成绩很好的学生,老师很喜欢、同学很信任、自己很自信的学生。那种自信让我很自然的可以举手提问,可以去问老师问题,可以和同学互动、互通有无。当习惯了一种模式以后,就会把习惯当成自然。可是在经济系里,我应该算是背景最薄弱、知识最少的学生之一。说得更直白一点,我就是一屌丝差生。这身份让我自卑,有时候也会不好意思去问老师怕他看不起我,不好意思去问他,怕他知道我什么都不懂,也不敢去问同学问题,因为不能互通有无,自己只有“无”。
而封闭的结果就是会更加不懂,更加落后。有段时间我来到经济课堂就是觉得自己换了一顶帽子,从自信模式自动无缝切换到自卑模式,听不懂的问题连举手问一句的勇气都没有了。我开始明白差生在班上看老师、看同学、看问问题、看考试、看作业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我也开始明白不管你在别的方面都什么特长,哪怕你吹拉弹唱、各种语言样样精通,在这样一个定性定量、定划了标准的课堂上,标准就只有一个。于是我会尝试把自己放低,同时更多去理解和欣赏“差生”,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个,在那些昏天地暗的经济系课里,我曾经那样卑微而痛苦地度过一节节看似没有终点的课。
更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我说这个并不因为我是新东方的老师要谈新东方的校训,而是因为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在一边读着英语的博士一般读着经济系硕士的时候有很多时候其实我好几次都想放弃了。因为是非常非常难的一个事儿,而且自己觉得很弱,压力很大。但我很庆幸我坚持了下来,没有轻言放弃,纵使整个过程中不争气地想过好几次。我庆幸在郁闷难过的时候还想到了自己当初是怎样开始追求经济、怎样殷切期待这个机会,也理性地分析这个机会的难能可贵性,因此更加珍惜其来之不易。
不管是回想过去、还是展望未来,不管是阿Q自慰,还是小强般打不倒的精神,我都坚持走过。有时候想,自信并不是在自己最顺利的时候、做最擅长的事情时才体现,因为顺利和擅长,人很容易自信。真正的、更为难能可贵的自信是在逆境中、应对不擅长的事情时还能够相信自己,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这种在困难之时还对着自己的内心说“是的,你可以”的精神更加难得,也让自己的抗压能力持续增长。
但是快放弃的时候,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就是回头看一看。为什么你会开始你的梦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你坚持走到了现在这个地方?也许回头看一看的时候,你的目标更清晰,然后再往前走下去的脚步可能会更加的稳健。我们都很习惯说如果,如果有一天我有时间的话我一定会学什么什么,如果有一天我有钱的话我一定会怎么怎么样,如果有一天……可是讲如果,其实我觉得都是生活在别处一个美好的设想,也许我们不会等到那一天,或者是真的等到了那一天,有别的事情要做。所以说等待不是一种好方法,有喜欢的事情就应该马上去做,从现在开始就要去做。
因为喜欢,因为梦想,因为单纯的爱,我选择了学习经济,而且是在以前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和非常厉害的经济系博士生一起学习经济。这是在华大做到的最困难的事情之一。我庆幸有这样好的机会和优秀的老师、厉害的同学们一起学习。我庆幸在被折腾的时候自己鼓励自己不要放弃。我庆幸自己努力寻找教授、其他同学的帮助,努力花时间钻研问题、思索答案。
如今当我看到微积分、求导、模型、公式、经济理论等等的时候,心里有种亲切的感觉涌起,一个个数字变得鲜活而有生命力,不光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在看到经济文章报道的时候,我能够看到熟悉的术语词汇会心而笑,也能够更加清晰地透过文字找到关键所在。我清楚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没有两年多经济系里痛苦的磨练和锻炼,就不会有知识的熟练掌握和信手拈来。我开心自己在年轻因而头脑清晰身体有精力的时候,能够有机会如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经济知识,能够用一种几近残忍而痛苦的方式迅速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