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上面那些流水账其实是为了给大家在阅读上做一个铺垫。因为不同的人看同一件事情,因为背景和经历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希望有了那个铺垫,大家能够理解我为什么这么看留学这件事,更具体说是到美国留学,因为到两个不同国家留学,根本就是两件事,天壤之别。显然对到其他国家留学,我没有发言权。
那么美国的教育到底好不好呢?这个问题我是没答案的,因为太复杂。我只能说我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并且可以和我在中国经历的做一个比较。因为美国小学和中学我是没机会上了,将来如果我小孩上,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美国上的是硕士,进过实验室,也和本科生有过一些接触,所以对于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我可以分享以下一些内容:
好,重点来了,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最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呢?在美国上学用英文。
为什么要说这句废话呢?是为了说说美国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在美国一门课程是这样进行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然后老师会布置作业。学生写完作业以后交给助教,助教批改作业。一般会有其中和期末两个考试,学生考试一般前要复习。然后课程成绩是由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组成。有些课程在后半学期会有课程项目,会花比较多的时间,会在成绩里占一定比例。大家一看,这不和国内一样吗?对呀,就是和国内一样。所以,从教学方式来说,我认为:美国大学教育和中国没有本质不同。
以计算机系为例:其实美国的大学本科教育的内容和国内是差不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C语言不会因为你是在美国学的,就会运行的快一些,微积分也不会因为你国内在学的,就能推导出其他公式来。而且目前国内计算机系大量引进国外教材,所以教学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细节决定成败如果在质上没有区别,那么具体细节上的比较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对本科体会少,说说研究生教育方面:
先说说一个命题:据我所知,美国的工科研究生是全世界最累的。
在美国研究生的课程要求是比国内高的。
国内研究生考上以后,课程教学上要求一般,主要精力放在做研究和还有和导师做项目上,考试基本上不会挂,还经常开卷,而且只要过了就不会有人问了。当然,这是我当年的感觉,现在是否还是这样我就不知道了。
美国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多,作业多,而且对成绩有要求。比如每年平均分不能低于某个值,不能有E,得了D要重修等。如果达不要要求,系里会停奖学金,或者停学等,各个学校要求不尽相同。课程上绝不比本科轻松,如果你一学期选满门比较累重的话,你就有好看的了。当然根据所以博士生导师,有时候会让他们只选1门课,才能保证有时间做研究。
下面八卦时间,说说我上过的一些奇葩课:
A.统计通信理论:老师东欧人,女的,数学奇才。课程从概率开始,转身已经进入随机过程,又一直杀入信息论。一学期考了四次,每次个半小时,卷子上就4道题,作对一道算你及格。
B.操作系统高级课程:一般研究生的课程,有的让你写作业,有的让你读论文然后写总结,还有的让你做项目。这门课来了个全活,基本上那学期60%的时间都给他了,每周读一篇操作系统的论文,写总结,用一个学期逐步实现一个小操作系统的内核,期中期末还要考试。
C.手绘识别:我导师的课,课程不难,但是每次上课前都考试,就是考上节课讲的什么,她还真出每次都出卷子。当然,读论文,写总结,做项目也是必须的。
美国做科研的指标要高
无论国内国外,博士都要发论文才能毕业。国内一般是要求SCI(ScientificCitationIndex)论文,SCI是一个索引目录,在这个目录里列出的会议和期刊都是被认可的。但是我们系的实验室,博士只能在专业领域的几个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论文,你的工作才能被老板认可,比如做人工智能这一块,就是AAAI,ICML等。
美国实验室老板更狠。大多数中国学生到美国读博士都是拿奖学金的,所谓奖学金,并不是真的奖金,是需要干活的。一般有两种:助教,就是给本科生批改作业,答疑等。助研:就是在实验室给老板干活。如果不出活怎么办?老板会把你的奖学金停掉。一年好几万美金的学费,其实就是美国学生,一般也付不起。而且老板会骂人,有个博士生就跟我说过,刚来美国的时候,因为不出活,被老板骂哭。还有一次,我在另外一个实验室办事,亲眼看到那个实验室的老板因为实验结果不好,直接训斥一个女生,“怎么别人做的出来,你做不出来。”这种事在美国实验室太平常了,一个想要准时毕业的博士,都是要保证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的,这里不分你是哪国人。大家绝对不要相信那些网上写的小文章,好像美国教育体制是灵丹妙药,学生到那,灵感一激发,导师一引导,就搞出科研了,世界上没有这么好的事。
我认为,在师资上美国大学是领先的。
如果打开美国大学各个系的主页,你会发现大多数教授是毕业于顶级名校的,哈佛、耶鲁,斯坦福等等。基本上是因为大多数学科博士的出路是当教授,每年毕业博士肯定比需要新招教授多,所以水涨船高,即使是名校毕业,想在普通大学谋一个教职也是相当的难。好像目前国内也是这种趋势了。
还有你会发现,不是美国本土长大的教授特别多。尤其中国人,印度人,东欧的也不少。这些教授相对集中于理工科,简单说就是那些难学,难懂,特别需要数学功底的学科。(所以说,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是失败的,不然怎么会培养出难么多美国大学教授呢)。也有不少欧洲来的教授,他们可能是觉得在欧洲工作压力太小吧。能吸引世界各地的顶级学者,的确是美国教育的一大优势所在,这一点中国很难在短期赶上。
我的实验室里曾经挂着一张TheAcademicFamilyTree,中文应该叫学术家谱吧。从图形上看,一个大学教授是一个节点,他的学生们就是一个他的子节点们。如此向下展开,就像一颗倒立的树。那棵树的顶端的大概是从14,15世纪的欧洲大学教授,一路到我的导师,其中不乏类似伯努利,费诺依曼之类的大科学家。做学问可以说也是一门手艺,很多经验的技巧都是导师手把手教的,学术上的言传身教对一个学者成长应该是起非常大的作用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内学生发一篇SCI都很难,到了国外是实验室两年,就可以发顶级会议呢。因为他的老师就是顶级会议的审稿人,知道那些会议的标准和要求,手把手教你,当然学得快了。最近几年国内长江学者,千青计划等,回来一大批人,所以这方面追赶很快。比如现在的AAAI,上面论文作者中国人实在带多了,(附上链接白癜风形成的原因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