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南门开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北大的最南边,从南门进去的右手边就是。几年前,新传院的王洪喆老师发表过一篇文章:《北大南门开,风从北方来》。那时的我并没有仔细琢磨过这个题目的含义,只是立马将自己的豆瓣签名改成了“北大南门开”,算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和暗示。在考前,我无数次想过以这个题目来写我的经验帖,如今终于可以动笔了。

我本科就读于上海的一所财经类,财务管理专业。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想过念新闻专业,第一志愿填报的也是人大的新闻学,无奈分数没有达到,但那时觉得读什么专业都行,对新闻传播也没有特别的执念,于是开始了四年的商科学习。本科的几年里,我很少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面对冰冷的数字、经济市场运行的种种规律,我无法提起兴趣,日常学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倒是在一些选修课(例如大众传播学、社会心理学、西方社会思潮)上发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于是大三便有了跨考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想法。这几年的经历让我懂得了“不将就”的重要性,所以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犹豫。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北大是我的初心,我又对传播学感兴趣,有什么能比在喜欢的学校读喜欢的专业更幸福呢?就这样开始了我的跨考之旅。

因为大三下学期已经拿到专业对口的公司的earlyoffer,大四上学期我心安理得地没有参加秋招,全身心备考。然而,也是因为有保底offer,我心里的危机感是没有那么强的,想着考不上的话,大不了还能去工作,于是拖拖拉拉地到八月才开始正式复习,而这个时间对于跨考生来说已经很晚了。除了态度不认真,更大的问题是学习方法的错误,这在专业课上体现得很明显。我一战的分数分别是:英语69,政治71,专业一,专业二90。考北大大传的同学都知道,专业一是传播学综合知识,考得比较基础,专业二是大众传播,题目更具纵深度。我专业一的分数中规中矩,但专业二实在太拖后腿,所以二战时我在专业二上下了很多功夫,这也在我二战的分数上体现了出来:英语75,政治71,专业一,专业二。学习方法我在后面详细说明。

一战失败后,我心里没有太多犹豫,开始准备二战。经历过一次考试,心里有谱了很多,自己觉得对学校的出题风格拿捏得比较准了,也知道该怎么复习了。大四下学期就在写毕业论文、实习、各种毕业事宜、背英语单词和泛读传播学书籍中度过。我当时比较天真,想要边工作边考研,因为签的公司要求考CPA,并且入职时间比较晚,所以我在上海度过了一个炎热无比的夏天。七、八月就待在学校图书馆,同时复习CPA和考研。那是我最难熬的一段时间,真切地感受到人的精力实在太有限了,我无法兼顾那么多事情。但因为害怕二战再次失败,我始终不敢放弃工作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直纠结着。就这样挨到十月中旬,考完CPA后我入职了,原本以为会轻松一些,可工作后每晚、每个周末都在加班,完全没有时间复习考研,这使我更加怀疑自己的选择。这样工作了两周,我想是时候做个决断了,决定辞职。10月31日,办完离职手续,我在那一天的备忘录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你自由了,同时你也一无所有了。11月1日,我鸡血满满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全职备考。

下面是我在两次备考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我也是在看过很多学长学姐的经验帖后,不断摸索才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已有的知识储备不同,大家不要过分迷信别人的方法,要有自己的思考,有用的可以借鉴,但如果试过之后觉得不适合自己,就果断放弃吧。

专业课

首先想给跨考的同学一个定心丸,难度并没有那么大。我认为跨考传播学最大的难点不是在知识点的理解上,而是如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构建一个传播学的知识体系。从16年8月我第一次备考开始算起,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主要有两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在16年9月中下旬,基础书目基本读完,我开始看那本考传播的同学人手一本的《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这本书整合度很高,初步帮我构建了传播学的框架,我当时就很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读完其他书来看这本,后来时间太紧,这本书也没有背完。第二次飞跃是在17年8月份,瓦叔的暑期班,其实我当时还犹豫过要不要报暑期班,因为我在17年上半年已经抽空把传播学基础知识梳理了一遍,自己觉得基础知识是没问题的。但开始上课后,真心觉得暑期班是完全超值的,可以说打通了我学习传播学的“经络”。当时瓦叔的框架图纸质版还没制作好,但他在第一节课就给我们过了一遍传播学的知识框架,我记得瓦叔当时说过一句话,“即使是北大,要考的东西也全在这张图里了”(大意是这个)。这句话真的很让人安心,因为我在第一次备考时始终没有摸清楚北大的出题方向,总觉得北大考得太杂,社会学也考,哲学也考,复习范围太广,所以我在17年上半年还漫无目的地看过一些社会学专著。暑期班跟着瓦叔一步步补全自己知识版图的过程中,我才发现那些“超纲”的跨学科知识点其实根本没有超出传播学涉及的范围,只是一般教科书上不会提到罢了。暑期班结束到考试前这段时间,我又把暑期班的课程听了三遍,不是坐在书桌前听,而是缓存下来后利用洗漱、走路、吃饭的时间听,前两遍是全听,第三遍就是挑自己觉得有可能考的那部分听,内容太熟了,以至于哪节课讲了什么梗都记得清清楚楚(比如蛤贝马斯),真的觉得那是我们一起上暑期班的同学共同的美好回忆。

备考经验的话我主要想从三个方面来说:输入、衔接、输出。

输入

这一部分主要就是看书和期刊。北大没有给出参考书,我这里也不想给大家列一个明确的书单,但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次来给大家建议,每个层次我会提到一些我看过的书目,着重拎出来讲的是我认真看过的:

入门书目:李彬老师的《传播学引论》,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许静老师的《传播学概论》

李彬老师是个文采飞扬而且很有情怀的老师,很多学长学姐都推荐过用他的这本《传播学引论》作为入门书籍,然而我是二战时才读的这本书。即使已经学过一遍基础知识,李彬老师这本书我还是读得津津有味,因为国内标准的教科书是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的,而读李彬老师的书总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传播学的热情。我在读李彬老师的另外一本书《传播符号论》的时候,就曾被他写的后记感动到热泪盈眶,心里的想法完成了“考研——更好地读研——如果成为传播学研究生,能够为这个学科做些什么”这样的转变。考研是一场长跑,如果不怀有一些热情,是无法度过那些难捱的日子的,由这样一位学者带你入门,是很好的选择。选择这本书的另外一个理由是,批判学派在书里有一定的分量,能够让你对传播学这个学科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书中的知识都是比较基础的,读一遍入门即可,后期可以不用管。

郭老师的《传播学教程》,是考传播学的同学绕不过的一本书,大家接收了那么多年应试教育,对这种传统的国内教科书编写方式应该是很好消化的,那么多学校拿它当参考书也证明了这本书的经典。但这本书批判学派的部分很少,知识也比较基础,所以我一战差不多读了两遍,二战看了一遍,之后就不怎么看这本书了,但要找关于某个研究的权威阐释时还是会去翻翻。

许静老师是北大新传院的老师,《传播学概论》上有很多冷门的知识点,早年的很多考题都来自于这本书,所以还是比较重要的,值得多翻几遍,瓦叔也说过,国际传播的那一章梳理得很清楚,需要多看看。这本书其实都可以归类到下面的核心书目里面,是我时常带着的一本书,只不过前面简单的章节我后期不怎么看了。

核心书目:刘海龙老师的《范式与流派——大众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以下简称精编),胡翼青老师的《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

初试和复试我都是从外地去北京,行李箱装太多书的话会很重,所以我只带最精华的几本,就是上面提到的这三本和许静老师的《传播学概论》,可见其重要性了。

《范式与流派》已经没有走国内传统教科书的路子了,章节的编排以及里面的内容都比入门书目高了一个层次。一战的时候这本书我大概读了三遍,二战的时候差不多读了四遍,准备复试的时候又过了一遍笔记(圣才出的那本教材笔记)。这是一本常看常新的书,随着你知识水平的增长,总是能从里面获得新的东西。这本书刚开始读会有些吃力,但不要害怕,接着啃下去,到后面就会发现理解已经不成问题了,最后看的一两遍只是为了巩固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这也是我唯一做过完整笔记的一本书,做笔记很费时间,但对于这种核心书目,真的需要花这个时间,因为只有我理解的东西,我才能在纸上以比较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我做的笔记主要是框架,提到某个知识点能一二三地概括出来就行了,我不太熟悉并且比较重要的内容才会整句地抄下来。在老老实实地把书看过两遍之后,我本来是想拿着笔记复习的,但发现我的笔记还是太简略,有些知识的逻辑还是要看书才能理解,所以初试之前我看的几遍都是把书一个字一个字看过来的,只有复试时看的是圣才的笔记。另外,在书里看到一个新颖的知识点,觉得可以用来答某个比较普遍(或者说很有“考试相”)的主题的题目时,我会建立一个主题笔记,这样看其他书时发现能用到这个主题的新颖点,也把它积累到这个主题下面就行了,核心书目真的是“宝藏”,有很多这样的知识点,要善于发现。

《精编》我在前面也提到过,能够帮助你初步搭建知识框架。这本书虽然是教辅类书籍,但我觉得也是常看常新,我差不多看了三遍,背了一遍。第一遍只是勾勾画画,充实和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二遍开始在书上做笔记、总结,也是以写框架的形式,第三遍也是通读,但要为之后的背诵做准备了,把重要的值得背的东西标识出来,这样背诵的时候就不用一字一句地看过去了。所以,第三遍和背诵这个环节是可以合在一起的,当天早上通读并标识好后,中午或者傍晚就可以去背了。再说说背诵的事情吧,我背过的东西总共就三样:精编,瓦叔暑期班ppt,冲刺班ppt。精编和暑期班ppt背诵方式相似,理解后标识出需要背的东西再去背,切记不要不分轻重缓急地从头背到尾,背诵本来就很费时间。另外,我主要背的是框架,具体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就行了,框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框架你才能在考试时间那么紧的情况下看到题目立马就在脑海中形成答案的大体形态,不会因为紧张而忘答了什么。复述内容这个环节也不能省,很多东西你在脑子里理解了和你能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是两码事,所以在背诵时一定要做这个练习。冲刺班的ppt需要背的内容相对少些,主要是在做答题练习的时候学会运用里面的技巧,我背过的就是里面最经典的“七个矛盾”,这七个矛盾可以说是能解决大部分的实事类题目了,其实就是提供了七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复试的时候我也是着重背了一下这七个矛盾。

把胡翼青老师的这本《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放到核心书目里面,很多同学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因为这是一本类似于传播学学者个人小传合集的书,真的能达到核心书目的重要程度吗?其实一战的时候我是没怎么读的,因为觉得读起来很枯燥,也记不住,二战的时候读过一遍,突然觉得它有趣了起来。后来想想,最初觉得它枯燥是因为我不了解传播学的缘起、发展,所以各个人物之间是毫无关联的,记忆起来难度也大。二战的时候,可以说这本书帮助我完成了知识体系的第三次、小小的飞跃,所以我把它放到核心书目里面来。这本书有两种用法,第一种,是你还在对传播学史不甚了解的时候,突然在教科书里看到某个似曾相识的名字,而又想不起来他做过什么,那就去这本书里查阅吧,就跟字典的用法一样,多查几次加深印象,有助于刚开始复习时对知识的掌握。这里要着重说的是第二种用法,就是在你基本理清传播学的发展史后,从一两个人物入手开始读,我是从李普曼和杜威开始读的,李普曼往后没有一个成型的学派,但杜威这边可以延伸到芝加哥学派,那就顺着芝加哥学派的几个人物读下去,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帮你理出一个阅读的顺序,比如在杜威的小传里出现了米德、库利、帕克几个人,那你读完杜威这一章就去读这几个人,同理,在这几个人的小传里出现的人物,又是你接下来该去看的了,以这样的方法看过一遍,传播学史基本没问题了,更重要的是,你还能发现一些学派或者理论之间的关联,比如芝加哥学派与发展传播学、媒介环境学、传播效果研究、新闻社会学之间的联系,后现代的几个代表人物谁和谁是同学,谁是谁的老师,这样一本读下来,肯定能融会贯通,一举多得。第二种读法有一定难度,我是在听了暑期班,对传播学发展史以及各个学派的人物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才开始这样看的。

传播学提升书目

这一部分的书挺多的,我分开说吧:

各学派的必读书籍

经验学派的话我就翻了翻《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刘海龙老师翻译得非常好,然而这本书年代感实在太重,我没有仔细看,当时会想看是因为怕考到研究方法。

这里插一句说说研究方法,我看的研究方法书不多,把精编上的研究方法部分好好看了一遍,精编上的内容真的很凝练了,起码要把这个掌握。袁方老师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看了前十三章,记了一下几种抽样方法的定义和区别。另外就是陈阳老师的《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这本书挺好的,毕竟是讲大众传播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更有针对性了,去年考了话语分析,今年考前我觉得可能会考定性研究方法,所以那一块我多看了几遍,今年果然考到了文本分析(虽然只是一个五分的名词解释题)。还有一本,李琨老师的《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我后来时间不多了,这本没仔细看。近几年北大大传研究方法的题目比重都不大,一战的时候考到一个大题,复述“知沟理论”的研究方法,二战时又考了知沟的名词解释,所以说考过的东西还是会考的,大家不要掉以轻心。我当时猜测会考其他著名研究的研究方法,比如人民的选择,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等等,所以着重看了这几个的研究方法,但最终还是没考。总的来说,我研究方法掌握得不是很好,复习这一块的时候也比较迷茫,就不给大家更多的建议了。但目标是更好地做研究的话,研究方法是必须好好掌握的,现在这个时间点时间还比较充裕,研究方法部分大家还是准备充分一点吧。

批判学派相关的书,严格说来,我只看了文化研究学派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相关的,必读的有斯道雷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和莫斯可的《传播政治经济学》。《传播政治经济学》不好读,给大家推荐一本国内学者关于这个领域的综述类书籍,刘晓红老师的《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读了这本书之后再去啃《传播政治经济学》会容易一点。其实很多国外著作的中译本不好读是翻译的问题,大家读的时候要学会变通,实在读不懂的就暂时放下,以后再来看吧,随着知识的增长会慢慢理解的。研究以往的真题就会发现,北大非常注重考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大题里这种倾向很明显,其实17考研难倒众人的名词解释“ICANN”,除了跟年美国将互联网域名管理权完全交给ICANN这个热点相关,在莫斯可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这本书里也有关于这个机构的内容,论述了一页左右,在丹·席勒还是谁的某本书里,也能找到ICANN的相关内容,说这些就是想告诉大家,传播政治经济学很重要,尽早开始看吧。

各学派提升书籍

这里我主要说的还是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因为我备考时的策略是,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的内容掌握到《范式与流派》+瓦叔暑期班的程度即可,不用过于深入,但一定要非常熟练,因为这两个学派的理论答题时是非常好用的。但是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话,一定要更深一点,这个学派后面几代学者的书都可以读一下,尤其是莫斯可和丹·席勒的书。莫斯可的书,比较经典的有《数字化崇拜》、《信息社会的知识劳工》,还有近两年的《马克思归来》、《云端:动荡世界中的大数据》。丹·席勒的《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信息拜物教》、《信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扩张》、《数字化衰退:信息技术与经济危机》。此外,还有赵月枝老师的一些书,《传播与社会》、《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等。这些书,是不是光看名称就觉得是北大爱考的方向?大家不用全买,也不用逐字逐句地看过来,我的方法是每天吃完饭后就去学校图书馆新闻传播书籍的架子那站一会儿,对哪本书感兴趣了就先翻翻,真的被内容吸引了再拿到座位上看。因为是提升书籍,不用看得那么细,理清作者写书的思路,着重看一下觉得有用的章节,积累有用的框架和新颖的说法即可。不过这里还是要说明一点,比较过往年和今年北大大传题目就会发现,今年出题风格有些变化,这个我在之后研究真题的部分再仔细说,这里就是想提醒大家一下,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在提升书籍上,北大的出题风格神鬼莫测,真的说不准19考研会以什么风格呈现,把核心部分掌握了是最最重要的。

其他提升书籍

这一部分比较杂,难以概括。

比较重要的有北大吴靖老师翻译和写的几本书,《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观看、凝视与对视》,这两本是必看的。胡泳老师写的书也需要看下,比如《众声喧哗》,《新媒介赋权及意义互联网的兴起》。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是近期出版的关于网络传播的教材,内容新颖,层次分明,我看了两遍。刘海龙老师的《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这本书是围绕传播学研究史的“断裂和延续”来写的,能打破一些我们头脑中对传播学研究的固有认知。去年王维佳老师翻译的一本书《胁迫之术:心理战与美国传播研究的兴起》出版了,王维佳老师是研究政治学出身,王洪喆老师的研究领域也包括冷战史,几年前北大就考过冷战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所以去年我还是很重视这本书的,但是也没有考到。

另外,北大新传院有一个“南门读书会”活动,新传院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白癜风的有效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dalagongg.com/cksl/339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