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汾阳大学生王秋雅的本科毕业论文《浅谈汾阳熟语的修辞手法》。作者用大量例句,详细分析了汾阳方言熟语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让我们从语文的角度感受到了汾阳方言的博大和深厚底蕴。
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熟语具有丰富的内容与精炼的形式,大部分都源远流长,使用普遍,极具表现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俗语等都属于熟语。汾阳熟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讲究格律,下面笔者将主要介绍汾阳熟语中多样修辞手法,进而体会汾阳熟语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特点。单一辞格比喻比喻就是用甲事物来描绘乙事物或者用甲道理说明乙道理的辞格。汾阳熟语的比喻修辞结合了当地的地理气象特色,非常生动形象。例如:
(1)冬雪如被,春雪如刀。这句谚语属于比喻中的明喻手法,充分写出不同时节的雪和土地的关系。(2)山是摇钱树,地是刮金板。这句谚语属于比喻中的暗喻(隐喻)手法,“刮金板”指可以刮出金子的板子,写出山和地是勤劳致富的好基础,要珍惜土地资源。(3)老虎下山一张皮。这句惯用语属于比喻中的借喻手法,老虎一下山就是那张皮,不会换其他皮,和人一直穿同一身衣服一样,将人们穿的衣服比喻成老虎的皮,形容一个人没有发展的眼光,做事情一直用以前的方法。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语言、动作或思想感情。例如:
(1)处暑的花,不回家。棉花和高粱一样,处暑不开花,之后再开花,由于时间不够,收棉花时节到了,这些棉花只能结出红色的果实,即红色的棉花,松软度不够,也起不到保暖的作用,所以棉农们不会将之收割回去。“不回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老云接驾,必定要下。“老云”即黑云,有了黑云,一定会下雨。“接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3)燕儿掠地蛇过道,老牛吼叫雨快到。“吼叫”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4)早上浮云走,前晌晒死狗。早上的云一小朵一小朵的,并且还在向一个方向移动,那么上午和中午就很晒。“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5)狗打气喷(喷嚏)烟扑地,天快下雨有潮气。“打喷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上几句都将天气和自然万物的联系展示出来,并且将自然万物赋予人的动作,富有想象力。夸张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例如:
(1)卖豆腐的胡日鬼,一斤豆腐十二两水。一斤等于十两,而这里豆腐才一斤,水竟然比一斤还多。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豆腐中水多的特点,表现出豆腐在制作过程中用的水多,批判商家不诚信,坑骗顾客。(2)宁肯跑得吐了血,不敢误了毛毛旦的《六月雪》;能给跑得丢了鞋,不敢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跑得吐了血”、“跑得丢了鞋”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夸大人们对晋剧的热爱。(3)吃酸枣还得大锯解咧。酸枣是当地田野里野生的一种小枣,体积是普通枣的四分之一。和汾阳歇后语“脱下裤放屁——找得费事。”一样,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夸张地写出人们大张旗鼓办小事的做事方法。(4)卖鞋的老婆赤脚跑。其实不会赤脚跑,只是会穿着旧鞋,舍不得穿新鞋、好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汾阳人勤俭过日子的生活习惯。(5)肚里长得牙咧。“牙”指人们吵架,野兽撕咬的器官。肚子里都长出了牙,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某人的强势性格。以上五句是扩大的夸张修辞,汾阳熟语中还有很多缩小的夸张修辞,例如:(6)钱儿在肋肌线(肋骨)上穿的咧(形容不享受生活,对花钱的小气)(7)荞麦皮里榨油。(荞麦皮不可榨油,形容生活贫穷)(8)出气还要人打帮咧。(形容人很懒,连呼吸都要别人代劳)(9)寡得滴汤汤(tuo)(水水)咧。(形容人情冷漠,不真心)借代借代就是不直接把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例如:
(1)好心当成驴肝肺。驴的肝和肺是非常难吃的,因此很廉价。用具体可感的“驴肝肺”代替了抽象概括的廉价的心意。该句谚语的意思是不识好歹,把别人的好心当成廉价的心意。双关利用语言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汾阳惯用语和歇后语都经常出现双关的修辞手法,例如:
1、惯用语中的双关手法(1)碗碗盏盏还少不了磕磕碰碰。没感情的碗和杯盏都会有磕碰,引申到家人之间的互相摩擦。有情义的家人之间要相互体谅、互相理解。(2)狮子大张口。指狮子张开大口就会使其他生物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引申到买卖中要价太高。以上两句是利用意义双关而形成的惯用语,汾阳话中还有一些利用谐音形成的惯用语,如:(3)不蒸(争)馍馍争口气。(指要强的性格)2、歇后语中的双关手法汾阳话中有一些歇后语,有些是利用汾阳话读音而形成的谐音歇后语,有的是根据意义而形成的歇后语,例如:(1)城墙上筛灰——阳城(扬尘)(2)茅坑里扔石头——见喜(溅屎)(3)骨龙(喉咙)里伸出手来——下贱汾阳话中的“下贱”意为看着别人的吃食流涎水,引申为说人没皮没脸。喉咙都伸出手来了,比流口水更甚,也就是看着别人的吃的很贪婪、很想吃。(4)茅石板上睡觉——离死(屎)不远了(5)茅坑里扔炮——炸/诈死(炸屎)以上五句都是利用汾阳话读音相同的字形成的谐音双关的歇后语,富有生活气息,饱含汾阳人的智慧。(6)麻袋里装钉子——竟些露头(gesheq)货(7)吊死鬼耍刀子——死得不凶闹得凶(8)棺材里伸出得脑(头)——死不要B脸(9)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以上四句都是利用意义双关形成的歇后语,其中一些字词用汾阳话读起来非常生动形象。婉曲婉曲就是有意不直接说明某种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汾阳惯用语中有很多运用婉曲修辞的例子:
(1)要一曷没一曷。(形容一个人没什么才能)“一曷”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方面”,当某人连续几件事都做不好,这样说表达对那个人的鄙视。(2)山猫儿野怪。(形容一个人神经大条)“山猫儿”和“野怪”指没见过世面的人,引申到形容神经大条、做事不过脑子的人身上,委婉地表达出对神经大条的人的批评。(3)妖魔古怪。(形容一个人臭美)汾阳市冀村人印象中的“妖魔”是魁星楼中的狐仙②,俗称狐狸精,打扮妖艳,生性古怪。用这样的词,委婉地表达对一个爱臭美的人的看不惯。(4)神经五烂。(形容一个人精神不正常)和上文“山猫儿野怪”有所区别,“山”句只是指神经大条,此句则上升到有病的高度,相比“山”句程度更深。(5)活得柁儿啦(形容生活得很好,不仅指物质方面,也指精神方面)汾阳话将房梁说法区分的很细,主要靠房梁搭建的方向区分:“梁”指的是南北方向的房梁,而“柁儿”指的是东西方向的房梁,委婉地写出某个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就像坐在房梁上一样(类似于现在的流行语:上天了)。(6)随风撒土土。(形容没有主见)土随风飞扬,委婉地说明一个人没有主见,随风倒的性格。(7)瞌睡总要从眼里过咧。用睡觉这件事,委婉地说明日子要一天天过去,不要哀愁。挫折挡不住,直接面对它才是上上之策。(8)老牛跌到犁沟里啦!对于农民,老牛本来是犁地的工具,“犁沟”就是用犁这个工具划拉出来的浅沟,老牛那么大体积,一蹄子就把犁沟踏平了,老牛跌到犁沟里面,委婉地批评做事很慢、没有效率的人。对偶对偶就是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例如:
(1)九里有风,伏里有雨。数九天刮的风越多,三伏天的雨越多。(2)伏里雨多,谷里米多。(伏里指“三伏天”)三伏天下的雨越多,粮食越多。以上两句的意义可以传递,即“九里风多,谷里雨多。”(3)臭七月,烂八月。因为温带季风气候,汾阳在七八月雨水很多,西瓜和甜瓜在六月大都成熟,而在七月雨水多的时候就已经是耧蔓瓜(吊秧瓜),雨水过多就会水窜、变臭,八月的时候,瓜都成熟了,未收回家的瓜就会烂在地里,不用收回。(4)春看粪堆,秋看粮堆。粪堆大,粮堆也大,两者成正比。汾阳人把不上粪的土地叫做“卫生地”,卫生地的收成一般不好。(5)吃饭在牙口,种地在茬口。“种地在茬口”指的是同一块地,去年种过什么作物对今年的收成影响很大,比如去年种了玉米和去年种了高粱的地,种了玉米今年收成就很好,种了高粱今年收成就不好。平常作物里,玉米的茬胚最好。(6)勤倒茬苗旺,勤换种颗壮。种庄稼要注意倒茬,并且种子要多换品种。(7)秋分的糜糜割不得,寒露的谷子扯(qieq)不得。秋分时节,糜糜还不成熟,还需要再等半个月,寒露再割。寒露的谷还不成熟,还要再等几天再收割,告诉人们不能着急收割,对于庄稼来说,一天就是一天,要找对时令。(8)春浅,夏深。春天耕种要浅一些,要不容易水分流失,并且种子种得太深,容易使种子出苗率下降。夏天种得深些,因为夏天种的东西,比如绿豆、糜黍等,根茎比较细,种子种得深些才不至于扎不住根。(9)人跟种子,地跟垄子。同书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10)出门走道看方向,穿衣吃饭量家当。告诉人们要有目标,要“衣对分,上称家。”(11)天黄有雨,人黄有病。展示了汾阳地处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天黄”即刮风刮起黄土,天空发黄。“人黄”即皮肤发黄,形容一个人面黄肌瘦。(12)跟婆三年,像婆一世。因为刚嫁过去的媳妇没有当家经验,都是跟着婆婆学习,所以一辈子都有婆婆做事的影子。(13)宁在瓮顶抠,不在瓮底愁。瓮是汾阳人常用的储水、储粮食用具,告诉人们要懂得细水长流,不要吃到瓮底,花到没钱了才想到要节省,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14)早射不出门,晚射晒煞人。同书上“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层递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这种辞格叫层递。汾阳方言里有很多内容递升的熟语,如:
(1)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里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冬至数九,运用层递的修辞手法,写出一九到四九越来越冷,五九之后气温慢慢回升的特点。(2)头不梳,脸不洗,三根黄毛圪炸起。(“圪炸”指头发炸起来、翘起来,本句形容人邋遢)(3)头锄浅,二锄深,三锄涌个圆盆盆。第一次锄地,苗比较小,就要浅些锄地;第二次锄地,苗已经比较大了,深锄能够使土地疏松,根系扎得快;第三次锄地就要把土堆在苗根周围,帮助越来越高大的作物扎得更稳。顶针顶真就是用上一句末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一句的开头,例如:
(1)软怕硬,硬怕愣,愣的就怕不要命。说人的性格分为软、硬、愣、不要命四种。(2)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会听的不如会做的。说不如听,听不如做,强调实践的作用。(3)粪肥土,土肥苗。土类似于传送带的作用,将粪里的“劲”传递给苗,让苗长得更好。(4)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汾阳晋商传承的用人之法。(5)教子婴孩,教妻初来。此话说明教育要趁早的原理,古人常说“三岁看大”,其实也是告诉我们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良好的品行。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例如:
(1)会耕会种,不如蠢些上粪。对比“耕”和“上粪”对土地的作用,写出粪对于庄稼的重要性。(2)千斤粮,百斤棉,万斤红薯山药蛋。同一块地,种的庄稼不同,产量也不同,红薯和山药蛋(土豆)最高产,棉花太轻,所以算是低产。(3)早雾晴,晚雾阴。早上有雾,这天天气是晴的;晚上有雾,第二天天气是晴天。设问运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1)若要公道,打过颠倒。用设问的方式,让人们明白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多种辞格辞格的兼用辞格的兼用是指一句话同时兼用多种辞格,也叫“兼格”。汾阳熟语中有很多兼用多种辞格的例子。
(1)南山戴帽,长工睡大觉。(比喻、拟人)“南山”是平遥那边的山,“长工”是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封建地主雇佣长工照理庄稼,“南山戴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黑云比喻为南山的帽子,又兼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戴帽”赋予山以人的动作,指快下雨了,那么地里的活儿就不能做了。(2)人活脸面,树活皮。(比喻、拟人)汾阳熟语中“人活一口气”和“人活脸面”是一样的意思,都是指人要“知耻”,都要求人们自强不息,生活得更好。“树活皮”是指树的皮非常重要,能给树传输水分。两句之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人比喻成树,将脸比喻成皮。又在“树活皮”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活”字赋予树以人的动作。(2)谷儿怕重茬儿,瓜儿怕顶茬儿。(拟人、对偶)两句之间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怕”字赋予“谷儿”和“瓜儿”以人的感情。若是同一块地,第一年种了谷子,第二年收成不好;若是同一块地第一年种了西瓜(茄子),第二年再种就会死,据笔者调查,种西瓜(茄子)种一年需隔十年。(3)闲人长指甲,忙人长头发。(对比、对偶)两句之间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又兼用对比手法,将“闲人”和“忙人”作对比。写出闲人的指甲不会在劳动中磨平,忙人则没时间理发。(4)火要空心,人要实心。(对比、对偶)同上句,不仅对偶,而且将“人”与“火”进行对比,将“空心”和“实心”进行对比。火要通风,所以燃烧物不能压实;人要有真心实意才受人待见。(5)谁家锅底下没黑?(反问、双关)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即“谁家锅底下都有黑。”,又兼用双关修辞。汾阳人以前常用秸秆烧火,所以锅底常常被柴火熏黑。引申到一个家庭中,指每家都有一些不想张扬的丑事。(6)瞎狗看星宿。(双关、拟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看”字赋予“瞎狗”人的动作,又用瞎狗看星宿这个事情进行双关,引申义同书上“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7)寒露柿子穿红袄。(拟人、比喻)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柿子皮比喻为“红袄”,又兼用拟人修辞,“穿”字赋予柿子以人的动作。寒露时节的柿子表面就会由青变红,充分体现了汾阳的气候环境。(13)瓦片云晒煞人,扫帚云淋煞人。(对偶、夸张)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又兼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晒煞人”、“淋煞人”中的“煞”是一个方言词,富有夸张的色彩,特指程度大、多、深,这里指会很晒、雨很大。辞格的套用辞格的套用是指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分层组合,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例如:
(1)好吃不过粗茶饭,好看不过素打扮。(对偶中套着对比)两句之间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在每句中套用了对比修辞,“粗茶饭”和“好吃”形成对比,“素打扮”和“好看”形成对比。体现了汾阳人崇尚艰苦朴素的作风。(2)拐子见钱跳得快,瞎子见钱眼睁开。(比喻中套着夸张)两句使用了比喻的借喻手法,批判金钱、利益至上的风气。又在各句中套用了夸张修辞:“拐子”走路不便,见钱竟然能“跳得快”;“瞎子”看不见,见钱竟然眼睛睁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追名逐利之人的情态。辞格的综合运用使人们能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到汾阳的自然气象和人文情怀。以上分类是按照笔者收集的部分熟语进行的,不排除还有其他的汾阳熟语修辞,后续还有其他发现,我们可以相互交流!更多关于汾阳俗语,欢迎回顾:你对汾阳俗语的博大精深一无所知——王羽钟新作《俗语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