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雪帆
张雪帆博士目前担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系副教授,博士毕业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兴趣:公共空间治理,城市理论,公共行政理论,土地资源管理,持有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他在UrbanStudies、AdministrationSociety、《中国行政管理》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他曾获由美国科技应用现象学研究所(IAP)和美国公共行政理论网络学会(PATNET)合办的全美质性研究博士毕业论文奖——拉尔夫·P·赫梅尔博士毕业论文奖(RalphP.HummelScholarshipAward),获奖论文题为“公共空间产权的意义:基于爱国者公园至的历史分析”
(张雪帆老师照片)
“雪帆呀,你要小心,你太urban了,一会千万小心委员会说你不够PA”
——我开题答辩进场前师兄的忠告
一、前言
平心而论,关于研究问题设计的大方法,市面上方法书已经很齐备了。任何人有心翻翻都能有所收获。但是,为啥设计问题对许多人来说还是如此煎熬呢?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小方法的缺失。好比网上许多篮球技术视频教程,看过以后经常感受是:眼睛说“懂了!”,手腿说,“什么鬼!”一些细微的技巧若不实际掌握,实战还是做不出来的。对此,体育老师的解决方法是啥?分解练习!不要求一次就把所有动作做好,拆解成一个个细小的部分,争取把每个部分练好。
同理,当研究问题想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绝望,更不要薅自己头发(切记!)。如果你也想做理论研究的话,尝试填一下我这个研究问题设计自检表作为分解练习。如果当你发现有的部分非常清楚,有的部分不清楚的话,那就是你需要集中突破的关键弱项了。总之,这个系列就是不求大道理,只讲小技巧,只要能真的对年轻学生进行研究实战有帮助就好。关键靠练,百炼成钢,实战至上。
上述问题,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学科的学生多少都会遇到。但是,公共管理学科其实还有个不容讳言的现实问题——学科的身份定位问题。更“公管一些”时不时都会成为一种现实要求(作为一个读过公共行政(PA)博士的过来人,我也真真切切地面对过,而且今天也还在思考面对中)。那么,怎样才能让研究问题更“公管一些”,就不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更是一个现实的实战技巧问题。因此,作为这个找研究问题系列的终章,我们来用最朴实无华的实战技巧,来应对两个困扰许多学生选题的玄之又玄的问题:
1.如何判断自己的问题够不够PA?
2.如何评估自己研究问题的质量?
二、公管学科议题的词缀解读法
实事求是地说,公管学科的知识本体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根本不是仅凭行文技巧可以充分回应的。更重要的是,这个系列本就是面向PA爱好者和广大对PA感兴趣的年轻学生的,因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