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m.39.net/disease/a_6173182.html毕业典礼已经落下帷幕毕业骊歌回响了一次又一次你还记得你的毕业第一步吗?写完毕业论文的百感交集对母校的不舍、对师长和同学的感谢都通过文字留在了毕业论文致谢页里本科生工作处“致谢怀师恩”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最具特色
致谢页评审活动
带你看一看毕业时那些最美丽动人的文字留下了怎样的毕业记忆最美致谢页·最真挚致谢一杨汐哲学学院导师:瞿旭彤论文题目:康德vernünftigesWesen概念的类型学研究虽然在选题之初我就知道这篇论文将会是我迄今为止最长的文章,却也没料到它最终竟有四万余字的篇幅。只怪它是关于康德的,我才总觉得还有不尽的话要说,但也多亏它是关于康德的,我才依然愿意坚持完成它,因为康德既是六年前曾惊醒我的“休谟”,也是四年来最吸引我的“卢梭”。与这位年近双百的哥尼斯贝格哲人的对话永远能带给我不尽的乐趣与启发。为此我还要感谢邓晓芒老师对康德的翻译与解读,这对我走近并走进康德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这篇论文的选题其实早在年秋季就已初步确定,当时邓老师正在北师大作德国古典哲学系列讲座。正是邓老师对康德的解读提醒我,康德所谓的“理性存在者”不仅仅指人类,还包括上帝、天使甚至外星人。虽然与邓老师只有过一次交流,但其学问与思想(不限于康德研究)自高中以来就让我受益良多。大学四年间有幸结识了不少师友,正是他们以及一些大大小小的学术共同体或读书小分队的存在让原本孤独的哲学事业不再孤单,他们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这篇论文的完成作出了贡献,在此我也想向他们表示“具体的”感谢。毕唯乐学友可能是我思想上最钦佩的同龄人,与她就各种问题展开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和争论一直都是大学期间的一大乐事(每次我都既希望她能和我有一致的观点,又期待她能提出和我不一样的想法)。因此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美意来夸赞“毕老师”的,如果“良师益友”是一个理念的话,那么“毕老师”在我看来就是最接近它的一个摹本。王匡嵘学友无论是在她曾经迷恋维特根斯坦或福柯的时候,还是现在钟情谢林和黑格尔的时候都是一位机智有趣的学友,在她这里最是能够轻松地畅所欲言,也因这份轻松我也常能在谈话间妙语连珠。每当我有了一些成熟或不成熟的想法(包括这篇论文的许多观点),我往往会选择让这位“猴格尔”来当第一个听众,或许每个Kantian都幻想说服一个Hegelian。竺笛学友是身边难得的一位同样致力于研究康德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的学友,在完成各自论文的初稿后,我们相约进行了一次peerreview,畅快地交流了双方目前研究的状况与今后的研究方向,或许一个Kantian终究还是需要与另一个Kantian对话。杨培艺学友在思想的很多方面仿佛与我是对立的两极,我们曾戏称我和他分别代表Logos和Chaos。毫不奇怪这位来自许昌的“先知”会认为“人间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像他的前世,而康德则被他归为读起来只伤脑不伤心的“天国哲学家”行列。不过这倒反而让我认为,读康德也能读出克尔凯郭尔的感觉。张金硕学友是读书小分队的最忠实参与者,两年来小分队从《尼各马可伦理学》、《精神现象学》、《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一直读到《纯粹理性批判》,她是唯一从未缺席的学友,正是她的这份坚持才让这个可贵的小分队能够一直维持下来。罗松涛老师或许是大学期间和我最有缘分的老师,四年前来北师大参加自主招生时他就是面试我的老师之一,四年间我不知不觉地选修了罗老师给本科生开的每一门课,并参加了罗老师组织的黑格尔、康德、罗尔斯和阿多诺的课外读书会。罗老师曾指导我写作过一篇关于阿多诺道德哲学的期末论文,那是我第一次结合外文二手文献进行的研究,阿多诺的命题“在错误的生活中不存在正确的生活”仍然深刻地影响了我对康德实践哲学的理解和解释。张子男学友本是两年前突然出现在罗松涛老师读书会上的一位来自北化的“未成年学长”。两年间这只“羊驼”从未成年人变成了成年人,从高我一级的学长降为与我同级的学友,从北化考到了人大,从“环境工作者”转行为“宗教(学)工作者”,但最大的变化或许在于,我们从陌生人变成了如“伽达默尔与哈贝马斯”般和而不同的学友。我要特别感谢瞿旭彤老师的悉心指导,同时也要对瞿老师表示歉意,因为我不符常规写出的这篇过于冗长的本科学位论文(用瞿老师的话说是“论文集”)一定给瞿老师带来了不少麻烦。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正式选过瞿老师的课程,但两年来参加瞿老师以Seminar的形式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和课外读书研讨班还是让我获益匪浅。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不仅训练了自己写作规范的报告(或论文)的能力,而且也能从其他人(尤其是一些研究生前辈)的报告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有机会向其他熟悉或不熟悉的学友们展示自己的一点研究成果(包括这篇论文)。瞿老师对我的教育不仅来自他个人的言传和身教,也来自他所营造的整个友好的学术共同体。最后,按照五年前的承诺,我要把这篇论文献给陆柳伊,她陪我度过了最初的哲学岁月,她伴我经历了一次爱的寒暑,她让我等待了一个又一个春秋,她使我盼望着久别重逢的日子,可能还有无数留待书写的时光……
二刘晓凤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导师:葛岳静论文题目:基于合作潜力的“一带一路”地缘区划初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这是指尖落在键盘的瞬间,脑海中浮现的句子。但“你”是谁呢?对即将毕业的我来说,不是“同桌的你”,而是“心中的你和你们”。这四年,恰是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年少时光,涓涓岁月中,感谢“你”在我的生命中出现,然后离开或是留下,或像清风拂过或像风暴席卷,颤动着或是颠覆着我的生活,甚至是我的人生。“你”是学业和思想的引领人。感谢葛岳静老师对我学业和论文的引导和纠正,并且提供了本文的思想基础,“你”是我前进的导航者;感谢周尚意老师在过去几年里对我学术和生活上的悉心指导和和帮助,“你”是我在学术上的启蒙者,为我撰写本文奠定了研究和写作的基础;感谢学校和学院每一位倾心授课的老师和助教,“你们”教给我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让我能够顺利地完成本文;感谢学院办公室、团委等在课堂背后默默付出的老师们,“你们”为我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感谢师兄师姐们的辅导帮助,尤其是戴俊骋、贺小婧、王竟凯三位师兄师姐,对本文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你”是生活和情感的陪伴者。“千里之行,只为遇到‘你’;千里之约,只为守护‘你’”的标语我不会忘记,感谢地遥12级非师范班的同学们4年的陪伴,尤其感谢班主任潘峰华老师对班级的关心和指导;感谢四年里一起做小组作业的每一位同学,谢谢“你们”曾与我一起在生四刷夜,一起在坝上挖土,一起在东山调查,一起在延庆暴走,一起在做大作业,一起在课堂汇报···感谢的每一个人,共同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温馨氛围,特别感谢雪贝与我一起经历、收获和成长;感谢一起做科研项目的文文和江攀,虽然经历种种迷茫和困难,“你们”陪我一起完成了项目。“你”还是我精神的支持者。感谢每一位读者对“大地微声”的支持,“你们”在我的大学生活中占据了很重的分量,我也希望“微声”能够更好地陪伴“你们”。感谢师英爱心社的兄弟姐妹,感谢唐爷爷,“你”给了我一个有爱的大家庭,还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和鼓励,“师英爱心,情比金坚”。“你”在过去,也会在未来。感谢这4年里,在师大,在各地,遇到的每一个“你”,和带给我的惊喜。即使“从前的日子都远去”,但是明天我依旧会想起,曾经心中的“你和你们”。毕业快乐!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编辑丨杨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